珠联妙对 翰墨飘香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raner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背景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对子,领略语言的音律美,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方法
  一、资料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咨询父母、课外搜集,查询研究有关对联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展示,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体验学习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体验奇妙对联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展示春节的画面,引出对联。(幻灯片一:春节)
  2.谈话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是最隆重的,也是同学们最喜欢和向往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我们有很多传统习俗,贴春联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春节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项。每家每户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年味就十足了。(幻灯片二:带对联的大门)
  师:别看这小小的对联,它里面的故事还真不少,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奇妙的对联)
  二、初步感知。汇报交流
  1.小组内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的对联,推选优秀的对联,课堂展示。
  2.每个小组挑选一名同学将搜集的春联写到黑板上。
  3.全班齐诵,初步感知特点。
  三、诵读感悟,认识对联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对联,对联的字数、结构、内容有什么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总结。(幻灯片三:对联的特点)
  2.再次诵读黑板上的对联,进一步感悟对联的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概括。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对联对联”就是怎样对,内容相不相关联。“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音调和谐;“联”是内容有关系,比如新婚对联要喜庆,丧事对联要悲伤,寿宴时联要健康长寿。大漠孤烟直,千万别对小狗尾巴弯,可以对长河落日圆。好的对联除了内容相关,还讲究意境的匹配。
  四、鉴赏对联,妙趣横生
  1.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对联,要想真正感受对联的妙趣,不仅要认识它的样子,还要欣赏它的神韵。(幻灯片四:郑板桥巧对春联)
  2.廣开思路,赏析对联。
  师:对联虽小,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时候,一副对联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楹联
  五、课堂拓展,尝试联对
  师:要想真正领会对联的神韵,只有亲自试一把,才能尝到其中的妙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1.讲故事打开思路。
  师:(过渡)同学们先别急,老师在出对子前,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幻灯片五:苏小妹戏新郎)
  2.诵对子激情比拼。
  师:看对对联的魅力有多大,对联对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蒙书诵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幻灯片六:《声律启蒙》)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来点练习吧!先来点简单的。
  3.对对子七嘴八舌。
  冷——暖 白——黑 大——小 优——劣
  香——臭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对联很奇妙,反义词本身就是很规范的对子,有些四字词语拆开就是一副很好的对子,一句诗也是很工整的对子。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读书积累,成语、诗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老师这里还有几副对联的上句,看看哪些同学平时读书多,肚中的“墨水”多,能对出较好的下联。(幻灯片七、八:对子练习)
  六、梳理回顾,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领会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领略了它的独特魅力,它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千古文化,需要大家继续传承和发扬。
  第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课开始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在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课的最后部分,大家齐诵对联下课,气氛也随之达到顶峰。
  第三,教学效果良好。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短短一节课,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训练效果良好。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景的感悟并不透彻,从而在教学中出现“语言迟疑”现象。今天,又一次捧起《拉萨的天空》,担心犹存,但教学之前的一次灵动让我很好地处理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一、线理清了,“景”语演变为“情”语  写景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语优美典雅。但作者的情并不能直接传递于这群刚学会阅读,还处于识字期的孩子们,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很多时候,在我们教师眼里觉得很简单的
期刊
记得陈四益先生有一篇奇文,名曰《站着读还是跪着读》。对种种语文课堂的解读,我以为,应该不外乎会有以下三种姿态:  一曰跪着读,顶礼膜拜、俯苣帖耳,只知悦纳鼓掌,缺点成为巧思,失误亦是妙设,皆以信徒之心待之。  一曰坐着读,从从容容、坦坦荡荡,或激赏、或称奇、或意会、或困惑,执灯漫步,不宠不惊,皆以平淡之心待之。  一曰站着读,不见光环;只为同仁,平等的人格作平等的对话,字字实在,句句中肯,皆以平视
期刊
缘起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
期刊
作文指导课难上,难在头绪太多,关系复杂。如何抽丝剥茧,厘清头绪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笔者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案例《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为例来谈谈作文指导课中必须要厘清哪些关系。  一、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种技法完成作文的过程。而检验作文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否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师课上所教的作文技法
期刊
瑞吉欧,这座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而今已成为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驰神往的地方。在瑞吉欧,教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他们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认真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在倾听中感悟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让孩子尽快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作为伙伴的教师,瑞吉欧有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正道出了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原点——“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儿童,是自然人,是社会人,是天生
期刊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所以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江苏高中语文教科书开设了“唐诗宋词选修”,充分诠释了当前新课改的方向。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期刊
教学中诚有“师”与“生”、“教”与“学”之关系,姑且不谈动态的“师”与“生”角色与动态的“教”与“学”的关系,单单就谈我们固有的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得”。  “师得”为先:贵在教学价值的发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应是文本的知音。”(方智范语)需要教者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点,找到切入点。以此
期刊
“五四”以降,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其求真务实的育人观念,行知合一的教育实践,成为当代乃至后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来源  “生活即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大胆地加以改造,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把它翻了个筋斗”,用“生活即教
期刊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迅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自由度。21世纪初叶的10年,伴随着互联网广泛地渗入现实生活,中国公民的精神生活加速刷新。尤其是近两年,信息高速公路趋向开放,网民迅猛扩增,以“给力”“hold住”为标志的网络新词和短语蜂拥而至;伴随着多元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即兴邂逅而灵性迸发,这象征着一个思想自由、表达个性的全新时代的到来。网络词汇是全球化
期刊
【理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金刚钻是有一支“神笔”。  我一贯认为,中国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中国功夫”!我给自己定位“当好老师”要炼成或拥有“三铁”,即铁笔——能写文章,铁嘴——能做讲座,铁课——能上好课。铁笔,是我的重要的金刚钻,对我的铁嘴、铁课的炼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近些年,经济膨胀,物欲横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灭良知,教师职业也一度受到非议,甚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