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源于生活的诗意之旅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降,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其求真务实的育人观念,行知合一的教育实践,成为当代乃至后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来源
  “生活即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大胆地加以改造,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把它翻了个筋斗”,用“生活即教育”代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用“社会即学校”代替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用“教学做合一”代替杜威的“从做中学”,这在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时正式提出。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从此,这一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现实意义日益彰显,且历久弥香。
  二、理论内涵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普适于众多学科领域,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非只字片言可以穷尽。本文仅以语文学科为例,从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广泛性,教育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主体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生成性三大方面探讨其主要内涵,借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 教育内容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与“教育”没有界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而且“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新时代的教育,唯有与时俱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甚至前瞻超越,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永葆青春蓬勃之气。
  语文独具的基础性、实践性、广泛性、人文性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必然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有机融合。语文学习不可能只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也不可能承担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对知识的梯级更新。
  1.基础性。任何语言的学习,皆始于基本字词的教学,它们是万丈高楼的砖瓦,是千米布帛的丝线,是百尺卷帙的纸页。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词汇储备量,就难以准确表达自我、流畅交流情感。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仅以文字书本为中心,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只有纤维而没有维生素”,教学使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其言下之意,并不是全盘否认语文的工具性,也不是拒绝基本字、词、句、段的教学,而是强调文字是生活的符号,强调语文与大众生活的结合,强调文字自身作用的发挥。陶行知认为“要想鼓起民众读书的兴趣,必须拿他们生活所需要的文字来教”,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必须要教,而且要灵活地教。例如,对“社区”一词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声嘶力竭的朗读和劳生伤笔的默写,更应该带着或者指导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人口、文化、历史、气候、环境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一词语的本质内涵和广阔外延,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曲线符号。如此这般,才能摒弃枯燥乏味的词义解释,告别鸡零狗碎的断章取义,还语文以生动、有趣、创造、人文的真面目,将学习从“死的、假的、静止的”转变成“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唤起人们语文学习的渴望。
  2.实践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致用”。作为学校基础课程,语文教育除了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日常生活必备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
  陶行知先生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在《〈平民千字课〉编辑大意》里,他道出语文教学的旨归:第一,在演说会、讨论会、早会、晚会、一切集会与人交谈时,都要留心仔细地听,学习那些擅长国语的先生和同学们的发音语调等,听懂话语的字面意思,领悟潜藏的寓意。第二,在各种演说会、欢迎会、送别会、纪念会等场合能够临时讲演,准确表情达意,做到“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第三,批判传统教育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培养继续读书看报领受优良教育之志愿和基本能力”,号召大家“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过活人的生活”。第四,“训练处理家常信札、账目和别的应用文件的能力”,号召用生活的文字,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写作,提出“请大众的耳朵作先生来指导,才最可靠”的建议,即请“大众的耳朵”来鉴别文章好坏,文章读完后,大众听懂了,这才是好文章。无疑,陶行知先生的“生活语文化”和“语文生活化”是教育的大解放,是“放鸟回天空”“放马回疆场”的重大举措。
  3.广泛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场堂吉诃德与风车之间的战斗,是一次闭门造车的孤军奋战,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出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生活处处皆学问,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这与陶行知先生“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不谋而合。而今,学科性质越来越模糊,知识的增长已经从分科式的增长转变为综合式的增长,新的知识大多源于跨学科的研究。只有不断突破学科樊篱,掌握学科整合方法,拓展专业领域,文理兼备,艺体融合,才能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体系,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
  (二) 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往大处说,是学校与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小处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1926年,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中说道:“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之间应当相依为命、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他提倡师生互尊,教师互尊,以人教人,即“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教师要了解学生,“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这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对待学生的平等性、民主性和主体性。
  1.平等性。陶行知主张人类平等,主张“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主张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国民读书,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学校,对各类国家官员升职根据其所负责教育的事项实行教育“考成”。
  首先,校长与员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绝无好坏优劣、高低良莠之别。校长和员工的区别只在于分工和职责的不同。陶行知说:“责任在指挥当行指挥之权,责任在受指挥应负受指挥之义务。”学校领导“第一部跟老百姓学习,第二部教老百姓进步,第三部引导老百姓共同创造。也只有肯向老百姓学习的人,才能做老百姓的真正领导者”。其次,师生之间地位平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而没有永远的老师,也没有永远的学生。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子学习。”最后,在班级、年级、学校之中,所有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贫富的机会均等,男女的机会均等,老幼的机会均等,各民族各阶层的机会均等”。他所倡导的“艺友制”,体现了教者、学者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大家平等相待,至诚相见,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才是真正和谐的教育。
  2.民主性。民主是一种条件,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指导行动的思想。一个没有民主思想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不会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不会与学生同甘共苦。高高在上的他,很难“了解”学生,很难“宽容”学生。他看不到学生的创造力,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何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陶行知坚持“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指导学生“自己管自己的事”,“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他说:“专制生活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杂乱得没有纪律,民主要有自觉的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能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的“民主”不是绝对的民主,而是与纪律观念相辅相成的、以平等和责任为核心的“民主”。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只有在民主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和谐的环境,学生才会有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才能排除戒备心理,抛弃条框约束,以舒畅的心情,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也会因此而产生或发展。
  3.主体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片不雷同的树叶。从“教授法”到“教学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培养能动的会生活的人”。
  陶行知呼吁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把思考、动手、观察、说话、视野、机遇的机会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品质,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新课改“新”在角色转换,“新”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是要把学生当成消极、被动、盲从的‘我授你受’的‘容器’,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人格的控制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只有这样,假以时日,“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教育方法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这一教育方法,随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异彩纷呈,表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多样性。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学、做(实际生活)是统一的,教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其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需要而教,根据生活需要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创造力。其中,“做”是核心,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中学。而且,“做”还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探究。他在杜威“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的“六步思维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的涵泳沉潜中,在同学的有效合作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动脑筋、寻找突破口、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灵活性。在生活中,“教学做合一”也可以这样理解:对事之完成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它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过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也由生活决定,生活的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决定了教育方法的随机应变,灵活多样,或知行结合,或以行促知,或以知带行,不一而足。
  3.生成性。“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生活与教育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反过来,教育又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与生活又是促进与被促进的关系。陶行知主张“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他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有问题就问,允许发表独立见解,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精神。民主氛围的营造,自由空气的呼吸,使孩子生成的问题五花八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如此,课堂教学由学校向社会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小课堂与大社会日渐沟通,学生的成长空间日益广阔。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三、理论价值
  “生活即教育”理论,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体贴和关爱。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我们需要的教育,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既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造就人”,在于引领大众“向前向上”的生活,那么,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指导青年学生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民主生活的速度不断前进,使自由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十六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学、文学双硕士,苏州市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一棵树,有干有根有冠,要想枝干遒劲、根系发达、树冠丰满,就需要园丁的辛勤浇灌与培植。当树上所有的部位充分吸收养料,它才会枝繁叶茂,结出累累果实。  语文教学是一棵树,如“养料”充足,它便开花,结果。为语文教学这棵树“浇水施肥”,让它长成一棵大树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树之干——教学文眼  教学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学生熟读文本反复拿捏以后,在教学中选择好的文本切入点,直接影
期刊
摊开一张高考语文试卷,浏览160分试题,列数其中难以攻克的堡垒,古诗词鉴赏一定是其中令人咋舌的险隘之一。很多学生拿到古诗词鉴赏通常就诗论诗,只把诗词本身读过,内容读不懂便失了分寸,不知所措了。要想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金钥匙,我们必须把一部分目光放在审“题”之上——既审标题,又审作者和注释,也审题目。  一、审标题  何为“审”?“审”即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标题呢?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口语交际的理念表述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入人际交往的素养。”我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尝试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多种交际情境。让学生乐说  1.语言描述,启发学生走向情境。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语还能很好地将学生带人情境中去,
期刊
一直以来,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景的感悟并不透彻,从而在教学中出现“语言迟疑”现象。今天,又一次捧起《拉萨的天空》,担心犹存,但教学之前的一次灵动让我很好地处理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一、线理清了,“景”语演变为“情”语  写景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语优美典雅。但作者的情并不能直接传递于这群刚学会阅读,还处于识字期的孩子们,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很多时候,在我们教师眼里觉得很简单的
期刊
记得陈四益先生有一篇奇文,名曰《站着读还是跪着读》。对种种语文课堂的解读,我以为,应该不外乎会有以下三种姿态:  一曰跪着读,顶礼膜拜、俯苣帖耳,只知悦纳鼓掌,缺点成为巧思,失误亦是妙设,皆以信徒之心待之。  一曰坐着读,从从容容、坦坦荡荡,或激赏、或称奇、或意会、或困惑,执灯漫步,不宠不惊,皆以平淡之心待之。  一曰站着读,不见光环;只为同仁,平等的人格作平等的对话,字字实在,句句中肯,皆以平视
期刊
缘起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
期刊
作文指导课难上,难在头绪太多,关系复杂。如何抽丝剥茧,厘清头绪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笔者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案例《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为例来谈谈作文指导课中必须要厘清哪些关系。  一、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种技法完成作文的过程。而检验作文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否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师课上所教的作文技法
期刊
瑞吉欧,这座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而今已成为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驰神往的地方。在瑞吉欧,教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他们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认真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在倾听中感悟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让孩子尽快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作为伙伴的教师,瑞吉欧有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正道出了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原点——“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儿童,是自然人,是社会人,是天生
期刊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所以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江苏高中语文教科书开设了“唐诗宋词选修”,充分诠释了当前新课改的方向。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期刊
教学中诚有“师”与“生”、“教”与“学”之关系,姑且不谈动态的“师”与“生”角色与动态的“教”与“学”的关系,单单就谈我们固有的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得”。  “师得”为先:贵在教学价值的发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应是文本的知音。”(方智范语)需要教者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点,找到切入点。以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