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夏日和寒冬绵延无止,侵占了大半年的时光,而春天几乎被压缩殆尽。柔软的春衫,几年都没有拿出来过,可惜至极。好在草木们依旧明辨春日,欣欣然地成长。
春意是从口舌之间开始的,泥土里散发出的青草香,树枝上冒出的新芽,乃至于初发的花骨朵……一旦被发现,皆是盘中餐。常常感慨于中国人的味蕾,在最贫乏的年代,竟然也能吃出百般花样,这是何等的胆大心细。

椿趣
香椿,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增加食欲,能够润肤明目,有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不过,香椿为发物,食之过度容易诱使固疾复发,因此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吃香椿的传统,自古皆有。“椿”与“春”同音,是木上之春,与其他草本野菜相比,尤为特殊。对于老祖先来说,“吃椿”即是“吃春”。香椿树头,嫩芽初长之时,冒出火焰般的色泽,玛瑙般的红和绿,煞是可人。
现如今在超市中,香椿虽然四季可寻,却并不是时时佳味。要想吃到清香鲜嫩的香椿,只在春季的那十几日里。俗话说,雨前香椿嫩无丝。一旦过了谷雨时节,椿树木性顿生,香椿的口感变得柴而涩,叶脉疯长,鲜香也大打折扣。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每年农历三月份,是香椿芽上市的季节,民间亦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香椿鲜香味美,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医食兼得的春季蔬菜。
春天食野菜,不外乎“鲜嫩”二字。把万物烹煮在初发时期,听着有些残忍,吃起来却颇为诗意。香椿颜色可爱,芳香四溢,既是不错的配菜,又能当作香草,为其他食物增添香味。它和肉类、豆腐一起拌食都是不错的搭配。

吃椿
汪曾祺曾说:“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选择南豆腐,是因为南豆腐细腻滑嫩,与椿芽口感相宜,食之无丝,入口即化。其色如白玉,和玛瑙般的香椿末儿拌匀,正好相映成趣,春意盎然。
若是食客嫌食素太过寡淡,也可以尝试一下香椿拌鸡丝。
香椿拌鸡丝是很常见的菜式,其做法却很有讲究。鸡丝一定要选用鸡胸肉,把它整块放入水中加料酒和姜大煮,直至肉质老熟、脉络分明。鸡肉过凉水,顺着脉络将其撕成细细的丝缕,越细越好。这个程序最耗功夫,又丝毫不能偷懒。随后,将香椿焯水,将焯好的香椿切段,撒到鸡丝上。再将盐、酱油、醋和香油调成汁儿,洒入鸡丝和香椿中,拌匀即可。
鸡胸肉质松散,烹煮之后柴而老,食之无味。若是顺其自然,将之撕成细丝,反而口感绝佳。香椿的清爽和鲜香,渗入鸡丝中,让鸡丝的味道更加丰盈爽朗,荤而不俗,野而不粗。
不过啊,未必所有人都能笑纳香椿的气味。爱吃香椿的人,奉之为人间极味,不爱吃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就像榴莲和臭豆腐,面对香椿,也没有中间选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椿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所以无论是烹炒还是凉拌,事先一定要将香椿用开水烫过,以防中毒。但又不宜将椿芽煮得过老,否则翠色败坏,意趣大减。
香椿与鸡蛋,也是百搭的组合。香椿炒鸡蛋,是最快手的做法。将焯熟的香椿切成碎末,倒入打散的鸡蛋液中,调匀,只加盐调味。锅中放入适量油烧热,将鸡蛋液倒进去,滑炒至鸡蛋熟即可。金黄色的鸡蛋包裹着油绿的香椿碎儿,两种香气相互渗透,简直要将人迷倒。若是你对香味“过敏”,这道菜可不要轻易尝试。
除此之外,香椿鸡蛋饼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面粉中加入打散的鸡蛋和成糊,再加入香椿碎末和少许油、盐,搅拌均匀。锅中油热以后,将香椿面糊倒入锅中,待其凝固成形,翻个身再继续煎。摊饼之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完整的形状,不得粗心大意。
惜椿

椿芽味美,可惜吃椿时短,叫多少古人扼腕叹息。幸好我们生于现代,有冰箱可用。将新鲜的椿芽焯熟,捞起来沥干水份,冷却后冷冻保存,经久不坏。这样处理过的香椿青翠鲜嫩,可以时时拿出来烹炒。
雨后香椿,虽然木质乏味,却也并非一无是处。此时,香椿的叶子已经成型,挂糊后油炸,形状如小鱼,香脆可口,即是北方传统的炸香椿鱼儿。面粉中只需加水和椒盐,简而有味,叫人食之留情,恋恋不忘。
从前的人们惜食如金,即便是稍老的香椿也要妥善处理,不忍弃置。老人们除去其中的老叶,拣出较嫩的部分,放入水中焯熟,晾干后加盐腌制。吃面条的时候,可以在清汤面条上洒些腌香椿碎儿,汤色清雅,点缀碧绿,提味又好看。苦夏之际,食欲欠佳,便熬一锅白粥,就一碟切成粒儿的腌香椿,定会胃口顿开,粒粒清香。这一味,可以延续到深秋时节。
岁岁轮回,万物生长。草非昔日之草,而椿却是昨年之椿。香椿树龄极长,因而常常如松柏、龟鹤之物,被爱吉利的国人拿来作好彩头,以祝福长辈长寿。
《庄子》中曾写:“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言辞有些夸张,却也道出其中真意。家中若有一棵香椿树,可以年年采摘,取之不尽。对于吾等凡夫俗子来说,千年百年似乎差别不大,只要春意能够年年爬上枝头,口中便有千秋滋味。
春意是从口舌之间开始的,泥土里散发出的青草香,树枝上冒出的新芽,乃至于初发的花骨朵……一旦被发现,皆是盘中餐。常常感慨于中国人的味蕾,在最贫乏的年代,竟然也能吃出百般花样,这是何等的胆大心细。

椿趣
香椿,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增加食欲,能够润肤明目,有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不过,香椿为发物,食之过度容易诱使固疾复发,因此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吃香椿的传统,自古皆有。“椿”与“春”同音,是木上之春,与其他草本野菜相比,尤为特殊。对于老祖先来说,“吃椿”即是“吃春”。香椿树头,嫩芽初长之时,冒出火焰般的色泽,玛瑙般的红和绿,煞是可人。
现如今在超市中,香椿虽然四季可寻,却并不是时时佳味。要想吃到清香鲜嫩的香椿,只在春季的那十几日里。俗话说,雨前香椿嫩无丝。一旦过了谷雨时节,椿树木性顿生,香椿的口感变得柴而涩,叶脉疯长,鲜香也大打折扣。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每年农历三月份,是香椿芽上市的季节,民间亦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香椿鲜香味美,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医食兼得的春季蔬菜。
春天食野菜,不外乎“鲜嫩”二字。把万物烹煮在初发时期,听着有些残忍,吃起来却颇为诗意。香椿颜色可爱,芳香四溢,既是不错的配菜,又能当作香草,为其他食物增添香味。它和肉类、豆腐一起拌食都是不错的搭配。

吃椿
汪曾祺曾说:“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选择南豆腐,是因为南豆腐细腻滑嫩,与椿芽口感相宜,食之无丝,入口即化。其色如白玉,和玛瑙般的香椿末儿拌匀,正好相映成趣,春意盎然。
若是食客嫌食素太过寡淡,也可以尝试一下香椿拌鸡丝。
香椿拌鸡丝是很常见的菜式,其做法却很有讲究。鸡丝一定要选用鸡胸肉,把它整块放入水中加料酒和姜大煮,直至肉质老熟、脉络分明。鸡肉过凉水,顺着脉络将其撕成细细的丝缕,越细越好。这个程序最耗功夫,又丝毫不能偷懒。随后,将香椿焯水,将焯好的香椿切段,撒到鸡丝上。再将盐、酱油、醋和香油调成汁儿,洒入鸡丝和香椿中,拌匀即可。
鸡胸肉质松散,烹煮之后柴而老,食之无味。若是顺其自然,将之撕成细丝,反而口感绝佳。香椿的清爽和鲜香,渗入鸡丝中,让鸡丝的味道更加丰盈爽朗,荤而不俗,野而不粗。
不过啊,未必所有人都能笑纳香椿的气味。爱吃香椿的人,奉之为人间极味,不爱吃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就像榴莲和臭豆腐,面对香椿,也没有中间选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椿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所以无论是烹炒还是凉拌,事先一定要将香椿用开水烫过,以防中毒。但又不宜将椿芽煮得过老,否则翠色败坏,意趣大减。
香椿与鸡蛋,也是百搭的组合。香椿炒鸡蛋,是最快手的做法。将焯熟的香椿切成碎末,倒入打散的鸡蛋液中,调匀,只加盐调味。锅中放入适量油烧热,将鸡蛋液倒进去,滑炒至鸡蛋熟即可。金黄色的鸡蛋包裹着油绿的香椿碎儿,两种香气相互渗透,简直要将人迷倒。若是你对香味“过敏”,这道菜可不要轻易尝试。
除此之外,香椿鸡蛋饼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面粉中加入打散的鸡蛋和成糊,再加入香椿碎末和少许油、盐,搅拌均匀。锅中油热以后,将香椿面糊倒入锅中,待其凝固成形,翻个身再继续煎。摊饼之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完整的形状,不得粗心大意。
惜椿

椿芽味美,可惜吃椿时短,叫多少古人扼腕叹息。幸好我们生于现代,有冰箱可用。将新鲜的椿芽焯熟,捞起来沥干水份,冷却后冷冻保存,经久不坏。这样处理过的香椿青翠鲜嫩,可以时时拿出来烹炒。
雨后香椿,虽然木质乏味,却也并非一无是处。此时,香椿的叶子已经成型,挂糊后油炸,形状如小鱼,香脆可口,即是北方传统的炸香椿鱼儿。面粉中只需加水和椒盐,简而有味,叫人食之留情,恋恋不忘。
从前的人们惜食如金,即便是稍老的香椿也要妥善处理,不忍弃置。老人们除去其中的老叶,拣出较嫩的部分,放入水中焯熟,晾干后加盐腌制。吃面条的时候,可以在清汤面条上洒些腌香椿碎儿,汤色清雅,点缀碧绿,提味又好看。苦夏之际,食欲欠佳,便熬一锅白粥,就一碟切成粒儿的腌香椿,定会胃口顿开,粒粒清香。这一味,可以延续到深秋时节。
岁岁轮回,万物生长。草非昔日之草,而椿却是昨年之椿。香椿树龄极长,因而常常如松柏、龟鹤之物,被爱吉利的国人拿来作好彩头,以祝福长辈长寿。
《庄子》中曾写:“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言辞有些夸张,却也道出其中真意。家中若有一棵香椿树,可以年年采摘,取之不尽。对于吾等凡夫俗子来说,千年百年似乎差别不大,只要春意能够年年爬上枝头,口中便有千秋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