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应用间苯三酚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间苯三酚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输尿管结石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分为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均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照组碎石后15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观察组碎石前15 min应用间苯三酚,观察两组排石效果。

结果

观察组显效30例(58.8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140,P= 0.00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肾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10、0.101,P= 0.646、0.749)。

结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前15 min应用间苯三酚可以促进结石排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204例为研究组,同期正常孕妇335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小肾癌螺旋CT的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56例小肾癌患者的螺旋CT图像特征,并对误诊患者的原因予以总结。结果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正确诊断52例,全部经术后病理证实,正确诊断率为92.9%(52/56),2例误诊为错构瘤、2例被误诊为复杂肾囊肿。结论螺旋CT在小肾癌的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及鉴别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提高小肾癌的检出率,是小肾癌影像学诊断的准确
为了掌握人群的死因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定向预防,我们统计了1988年12月~1997年12月报告死亡408例人的死亡原因,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索加强人群保健,降低病死率.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母儿预后。方法:对2006年4月~201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AFLP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过程
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不适5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入院.既往确诊“高血压病”5年余,糖尿病史10余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单纯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2 473例孕产妇资料,以其中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而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手术时机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十堰市郧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6例头位难产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徒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择期拟行手术的7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氯胺酮、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芬太尼,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15 min和手术结束时HR和MAP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显著增加(t= 7.33、7.19、8.26、8.11,均P< 0.05),而观察组各时间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肝切除术;观察组46例,采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观察两组复发率、生存时间、生活质量。结果分别对不同直径肿瘤的复发率进行比较,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14、1.92,均P> 0.05)。两组间3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24、1.96、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及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Ⅰ组(n= 60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为Ⅱ组(n= 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Ⅰ组分为A组(n= 30例)和B组(n= 30例),A组给予亚低温治疗,B组给予常温治疗,应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中抗脑抗体水平,采用多普勒观察A组和B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并观察A组和B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