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牙科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s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牙科不像现在发达,牙医也不像现在赚钱,和兽医差不多。
  牙科主人姓蒋,祖上有镶牙拔牙手艺。蒋先生的父亲蒋老先生民国年间从北平学了手艺回来,在半片街开起“蒋氏牙科”。当时有钱人喜欢镶个金牙银牙的,蒋老先生活做得细,能在牙齿上打钻镶小米粒大小的金豆子,这手艺据胡二先生说来在北平也不多见。胡二先生学问大,又在北平住过洋学堂。蒋老先生后来回乡伺母,就在半片街上开了牙科,附近州县,包括太原那边的人也过来找蒋老先生。可惜蒋老先生寿短,把手艺传给蒋先生以后就归西了。蒋先生经营“蒋氏牙科”没几年,赶上公私合营,收起“蒋氏牙科”的木匾进了国营医院,医院设立口腔科,蒋先生理所当然地当了主任。蒋先生的儿子小蒋,从小耳濡目染,看多了父亲拔牙镶牙的事儿,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医院干起了临时工,给父亲打打下手。
  不久,半片街“蒋氏牙科”重新开张,坐堂的是小蒋,小蒋把爷爷当年的匾额挂出来。小蒋在牙科坐堂,打的却是蒋先生的旗号,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蒋氏牙科”的牌子挂起来,看牙的人就不往医院跑了,去医院也是找蒋先生,不如来“蒋氏牙科”方便。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镶牙是自掏腰包,单位不给报销。“蒋氏牙科”就稳稳当当地开起来了。
  半片街乃至易水的人,都是奔着蒋先生这个招牌去的,当然也是奔着国营医院的大主任去的。所以,“蒋氏牙科”坐堂的小蒋先生,做的事是每天把门板摘下来,简单搞一下卫生,穿上白大褂,喝茶,看报纸。坐在给病人准备的摇椅上,头朝后仰,一张报纸盖住脸,呼噜就响起来。和左邻右舍熟了以后,小蒋就蹲在门前和隔壁照相馆的老强杀一盘,两个人都是等各自的生意来了就散伙,老强那边生意多,小蒋相对消停。
  小蒋睡着的时候,拔牙的人进来,敲敲窗玻璃或桌子,小蒋就把大脑袋抬起一点,翻转身,抹一把挂到嘴边的口水,点头让来人坐到一进门的长条椅上,简单地问诊。严重的再让病人坐到摇椅上,翻开对方的嘴唇拿手电筒照照,再用镊子把病人的牙逐个敲敲,病人龇牙咧嘴,不停吸气。小蒋放下镊子,说知道了,左侧或者右侧,上牙或者下牙,一颗或者两颗,潦草写在纸上。病人小心翼翼地问,蒋先生来吗?小蒋就说,等会儿。
  蒋先生基本每天都会来诊所照料一下,镶牙的人,大都是提前约好了。拔牙简单,小蔣也常操作,有人怕疼,小蒋就会在牙床上打一点麻药,牙就轻轻取下来了;要镶牙的人,小蒋用一张印兰纸直接让病人咬出牙印,放到玻璃柜里保存档案,约好一周以后过来。有点名蒋先生的,小蒋就不操作,自顾自看报纸,打盹;蒋先生来了,病人才仰到摇椅上,蒋先生看牙,小蒋伺在一边,等蒋先生发话,递钳子、镊子、漱口杯、酒精棉。大部分进“蒋氏牙科”的人都是等蒋先生,小蒋基本坐冷板凳。
  光阴荏苒,蒋先生踏入暮年,牙科这个行当,和中医正好相反,看小不看老,一般过了五十岁,眼花了手抖了,操作上精细度就差了点,业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过了四十五岁,不上手术台。
  把小蒋推上手术台的一方面是蒋先生的岁数,另一方面是小蒋婚后换了个人样。
  当初小蒋的婚事是蒋先生的安排。蒋先生感觉儿子做事差那么点,找个有心计的婆姨照应着比较好。还真遂了蒋先生心愿,媳妇过了门,就把小蒋管起来了。联系了北京有名的口腔医院,自费学习。一年后回来,小蒋在诊所遇到病人不再推诿,大胆地接过了老蒋手中的钳子。
  小蒋这次走出去,不仅学习了口腔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开了眼界,知道了牙科不是拔牙镶牙那么简单,里面的学问和赚钱的门道多着呢。
  小蒋开始和媳妇鼓捣起来,去银行申请贷款,置办了一套超声洗牙设备,让半片街的人开了眼。有个长着满口黄牙的姑娘悄悄溜进诊所,出来张嘴一笑,白灿灿的晃人,像当年蒋老先生能做出满口金牙一样,小蒋做出一口白牙。半片街上的人对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了期待。有人专门上门体验,机器呜呜响着,不过半个小时,牙齿就变白了,干净了,这真让人惊奇不已。
  易水水质硬,碱性大,含氟高,多数人都是氟斑牙,小蒋给牙齿做贴面,把黄牙藏在里面。街上的人遇见了,不说话,先咧嘴笑着。
  半片街的人开始对小蒋刮目相看,老瞎子福寿说,小蒋是笨狗脑袋细狗心。小蒋把从老蒋那里学来的传统镶牙手艺又丢给了老蒋。小蒋用机器磨牙,牙齿的形状、颜色都有色板,顾客像逛街挑东西一样,这让蒋先生愤愤不已,搬了椅子在诊所旁边晒太阳,看着人们出来进去,却很少有人注意他。和老福寿拉话,福寿说,“蒋氏牙科”的牌子还在不在?蒋先生说,在呀,福寿说,这就对了。蒋先生想想也对,气就消了一大半。
  桂子,写作练习经年。有诗歌,散文,小说在《山西文学》《黄河》《散文》《火花》《人民日报》 《今晚报》《五台山》《西部文学》 等发表。
其他文献
电话铃声响起,外星人研究所的芬奇博士拿起了听筒:“你好。”只听见里面响起一个男人的声音:“我发现了一个外星生物!”  “什么?什么?”芬奇博士简直吓了一跳。这一辈子他都在期望能发现来自宇宙中的智能生命的信息,可是一无所获。前不久他还在垂头丧气地想:看来自己只能这样一事无成地退休了。  电话里的那人开始解释:他是在公园里散步时发现这个小家伙的,一开始他还以为那是一只走丢了的猫。因为它正在哭泣。他给它
地球重60000亿亿吨,一个人的力量能够移动这么重的地球吗?你可能认为阿基米德在吹牛。其实,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力通过机械可以“无限放大”。  原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洞穴,常常用大石头堵住洞口。他们是怎样搬动大石头的呢?几千公斤的大石头不是轻易能搬动的,一定是工具帮了他们的忙。可能是这样,几个原始人拿一根结实的树干想撬石头。他们把树干的一端放在大石头下面,在靠近这一头的树干下垫了一块小石头。当他
一日,孙大圣一个跟斗翻到天上,才知道天地间与一千多年前大不一样了。  想那先前,天是蓝天,云是白云,阳光明媚,大地葱绿。看如今,身前身后到处都是翻滚的黑云,到处都是飘洒的浮尘。他睁开火眼金睛,仍然不能穿透黑云,看到蓝天。  大圣又接连翻了几个跟斗,希望能够翻出黑云浮尘的包围,结果是枉费心机。他如同落进了无边的黑暗里,就像当年一样,不论翻了多少个跟斗,总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刺鼻的气味呛得大圣
在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工资有多种称呼,如:“月给”、“月俸”、“月钱”等。明朝时曾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那时,官员的工资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几种形式。商周时期,君主主要是赏赐给臣子土地,作为报酬。而从春秋末年直到隋唐,主要以实物特别是粮食,作为支付给臣子的俸禄。例如,东汉时官员们领到的就是“半钱半谷”。那时,甚至连官员的衣物都是由皇上来供给,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不少人可能会认为,七夕就是为了纪念他们才设立的节日。其实,早在牛郎织女的传说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人们已经开始过七夕节了。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那时有个名叫葛洪的道士,曾在他写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朝的女子经常在七月初七登高楼、穿七孔针。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七夕节的记载。  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推测,"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特别是古代
旅鼠是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它们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四肢短小,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烁着胆怯的光芒。但是,当它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迪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进行繁殖,
我很少写到大学母校,基本忽略;许多年来,不参加母校活动,连普通的诗歌朗诵会,都应了又不去。有时我宁愿认为,自己没有高等教育背景。  母校有很悠久的历史。它是李提摩太用庚子赔款创立的学校。除了京师大学堂就是它了。也就是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我考入的已完全不是李提摩太的大学堂。我压根不想来这里上学,报到一周后,我就跑回家想辞掉此处。少年时心高气傲,我是高三一年没上学胡乱考到
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    首先是浮力等于重力,其次是由于张力的原因,液体表面的张力能在水面形成一层膜,船只要没有破坏那层膜就不会沉下去。  物体浮沉的定律,是20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他准确地说:“作用于水中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的开水的重量。”  船愈大吃水愈深。就意味着船所排开水的重量愈大,船所得的浮力也愈大,当然也就可以装载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
很多人认识独角鲸都是因为它的长“犄(jī)角”,其实这哪是角啊,而是颗无比坚硬的大长牙!这颗大长牙的用处可实在太多啦!  独角鲸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之一,它们只生活在北极水域,潜游的速度极快,神出鬼没,所以又叫海洋独角兽。在中世纪,独角鲸的牙曾被当作独角兽的角远销欧洲和东亚。医生们则相信,把它们的“角”磨成粉可治百病。因此,独角鲸的牙奇货可居,价格相当于黄金的10倍。  其实,雌性独角鲸的牙齿
什么?植物也会得癌症!真不敢相信。不过这倒绝对是科学的事实。  其实,植物也和我们人类或其他动物一样,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受细胞内的基因控制。各种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基因控制下,进行着有条不紊(wěn)的新陈代谢,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可是,当植物受到来自外界的侵袭,受到损伤后,正常的生长过程就会被打乱。受到侵袭的伤口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作用,其细胞组织就会发生癌变,出现各种恶性肿瘤,造成畸形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