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观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前期主张的社会主义只是一些社会改良政策,后期转而主张在经济上用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爱因斯坦认为,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因为计划经济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奴役。他理想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其他文献
在每一次历史文明形态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广大农民对新文明的出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历史文明形态的起承转合也对农民的命运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温州市1950-1958年农村制度变革的考察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农村制度变革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命运,制约着农民的自由及自主空间,关乎农民的解放及自由,过分的制度挤压也会导致农民的弱势抗争。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异常严峻的特殊时期,跨越边界的自由最终会受到严厉的政治惩罚。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拉丁美洲的政治图谱再次开始左转.这种左转不同于20世纪末之前的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尼加拉瓜桑地诺解放阵线以及危地马拉等老左翼政权。而新左翼与苏联解体之前的左翼政权之间也并不完全趋同,他们在建立政权的途径、背后有无大国的支持以及凝聚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尼联共(毛)崛起后,美国对其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介入打压再到积极接触三个阶段。美国调整对尼联共(毛)政策主要是基于自身战略和遏制中国的考虑,也是反思以往对尼联共(毛)政策失败的结果。而尼联共(毛)有意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则为关政策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美国调整对尼联共(毛)政策可能对尼联共(毛)未来发展、尼泊尔政局走向以及中尼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灾害频发是东亚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之一,为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东亚各国在救灾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构建救灾合作机制来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各国共识。从灾害预防到灾后恢复重建,从构建对话合作机制到救灾演习,东亚地区在救灾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展开了合作。形成了“一轴心两大国三层次”的救灾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助于东亚地区的救灾合作与人道主义救援,而且也将为东亚国家密切彼此关系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提供动力和契机。
查韦斯总统的逝世,是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拉美左翼力量的重大损失,查韦斯的逝世将影响拉美左翼运动的发展。受旧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拉美政坛长期存在着左翼和右翼更迭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探究拉美左翼兴衰的政治经济根源,并回顾历史,从中探寻拉美左翼发展的经验教训。只有正确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才能对后查韦斯时代拉美左翼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正确的估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了深刻的制度文化发展逻辑,即建立在国情实际基础上的价值理想与制度发展的动态平衡逻辑。以这一制度文化逻辑解读“中国梦”,就会很清晰地明白,“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牵引,在新的高度达成理想共识;保证价值理想与制度发展相匹配,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为此,必须在理想与制度的张力中保持合理的平衡:必须坚持用实事求是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引领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必须坚持制度成长与理想共识相匹配来消除理想与体制的裂痕;必须立足政治关系和谐基础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搭建理想实现的制度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反映了时代要求,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取得明显绩效的同时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能为到村任职大学生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撑。由于缺乏政策上的依据和法律上的界定,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身份呈“四不像”的特征,因此对其进行角色构建尤为紧迫。本文运用角色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国外经验将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基层志愿者并分析其合理性,进而提出角色构建的实施策略,探索具体执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