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教学策略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提高选修课《〈论语〉选读》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着手:丰富课堂活动,化枯燥为兴趣;整合相关素材,化单一为深刻;联系现实生活,化古典为今用。
  【关键词】《〈论语〉选读》 教学策略 教学效果
  
  一、丰富课堂活动,化枯燥为兴趣
  (一)诵读经典,自学文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习《论语》,首先要读,要读懂文章。2007年祭孔大典上千人诵读的场面,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壮观的诵读《论语》的场景,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诵读《论语》,是走进经典的第一步。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和学生一起体会诵读带来的乐趣,体会经典蕴涵的智慧。
  此后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这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释疑和检查。高二学生已阅读了一定量的文言文,有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就文言文从高一始笔者就指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填写文言文资料卡片(卡片从文学常识、字词摘录、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倒装句、被动句、佳句摘录、品读一得等方面就每一篇文言文进行整理),这种做法学生驾轻就熟。在《论语》学习中,通过这种整理,也能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当然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和老师的帮助。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分享自学的成果也在自学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轶闻趣问,激发热情
  文言文因历史久远学生很容易因为隔阂和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讲课时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让经典不再那么陌生。开篇第一课笔者让孔子神秘出场,以孔子的神秘身世吸引学生。“弟子入则孝”,笔者讲古代的弟子,讲中国文化的“师道精神”,举明代方孝儒被明成主诛杀十族的故事。小故事蕴涵大道理,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聆听中有了学习的乐趣,自然也明白道理,轶闻趣事让《〈论语〉选读》课堂充满魅力。
  我们上课都会向学生提一些问题,如果能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有位高级老师在教《克己复礼》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谰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到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笔者看到这一实录时,不禁反思,同教《克己复礼》,我的课堂怎么就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呢?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是趣味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极大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还有学不好的吗?
  (三)角色扮演,还原生活
  《论语》是一部圣典,和西方《圣经》一样,其深刻的道理来源于生活,而且《论语》以其独特的语录体方式传承下来,更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孔子的生活状态。导入情境,扮演角色,还原生活,能有效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孔子的思想会在学生的记忆里烙下更深刻的印记。
  《季氏将伐颛臾》必修模块已教过,再教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①把全班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②每个小组根据冉有、季路和孔子三人的谈话背景和性格,在“曰”字前加一个体现人物神态或心理的形容词。③每个小组选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冉有、季路和孔子。(要求演员注意表情、语气,还可以改编原文中人物的语言)。④讨论四个小组添加的词语和表演的效果。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同时也见识了面对聪敏和狡猾的学生冉有和季路,孔子教育学生时温婉、宽厚却不失苛责、威严的形象,在维护“仁德”原则时的坚定立场和伟大人格魅力。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把孔子奉为神,放在神龛上敬仰、祭拜。其实,孔子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抓住《论语》语录体特点,认真在课堂中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相信孔子会走下神龛,贴近生活,让学生领会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的形象自然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二、整合相关素材,化单一为深刻
  (一)每一课中各章之间的整合
  《论语》是特殊的文本,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语录体,组合的形式是篇和章,是相对独立的段落。《〈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一课选摘了若干原版《论语》中的章节。其实,《〈论语〉选读》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找出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条线给它串起来,才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克己复礼》以“礼”贯之:①何谓“克己复礼”?②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其实是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处在一个怎样的现状?——礼崩乐坏(不仁)。③孔子认为礼坏不兴带来什么样的弊端?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复礼”呢?⑤何谓“礼”?⑥21世纪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礼教”?
  《知其不可而为之》:①当时是怎样的世道?②这样的乱世中,大多数人怎样选择?③孔子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二)《论语》与《〈论语〉选读》的整合
  《〈论语〉选读》大体按照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方面编排,这种分类是为了阅读上的便利,当我们想更全面更深刻解读时,就有必要站在《〈论语〉选读》甚至《论语》全部作品的高度来把握。如“高山仰止”中关于子路的风采,除了这一课书上的几章节,要全面了解子路,就有必要阅读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如:13.3章、17.5章、17.7章、18.7章、5.26章、11.26章。综合这些材料,勇敢、刚强、直率、鲁莽的子路就立在读者面前了。
  孔子评管仲的,教材有14.17章,未入教材的有14.16章和3.22章。通过比较阅读这三章,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爱观。
  (三)教材与名家解读的整合
  孔子离我们有两千多年,《论语》中语言很陌生,尽管有翻译、有注释,但都太口语化,不具备释义的典范性,需要有必要的补充。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但对话的用意是什么,反应孔子的思想中哪个观点,这远不是译文和注释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提供一些译注和新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
  如3.1章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一句,教材的翻译是:“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而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比较之后我们知道教材突出字面意思,而两位学者是结合上文而理解的,更具科学性。再如16.4章中“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教材分别解释为“谄媚逢迎、假装和善、巧言善变”。教学时同时出示朱熹《集注》中的注释: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因熟悉而偏袒),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圆滑善变。提供这些说解,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作出自己的判断。
  《论语》作为一部经典,自问世以来就有无数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他们的解读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财富。在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或片段,要求学生说说是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自选角度,写出评点。在学生评点之后,笔者出示了三段名家解读(①北大李零教授:“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著。他是个堂·吉诃德。”②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就是孔子的‘迂劲’,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③于丹教授:“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让学生思考,这些名家的解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启迪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能使其思想更深刻。
  三、联系现实生活,化古典为今用
  (一)走近现实生活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是儒学的源头,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教学时在理解语言文字基础上,更多地应关注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15.17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12.1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
  (二)走近南孔文化
  衢州人学《论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整个中国纪念孔子的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一座在我们的衢州。《地方课程》之《话语南孔》就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孔氏家庙历史变迁以及相关的南孔文化的。《话说南孔》由我们高二语文老师教,正好我们在上《〈论语〉选读》,于是结合《地方课程》,和学生一起感受南孔文化。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曾几何时,经典与我们渐行渐远,感谢新课程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翻开《论语》、走近千年的孔子、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针对《〈宽容〉序言》寓言的特点,设计了编排话剧、分析人物、寻找凶手、草拟碑文、畅叙宽容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教学设计 编排 分析    《〈宽容〉序言》是一篇文笔活泼明快的序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寓言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主旨——呼吁宽容。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构建一个和谐发
【摘要】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了这一写作手法,体现了其作为小说巨匠的精心与高妙。  【关键词】《阿Q正传》;伏笔艺术;写作手法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每次重读它,我们都会有因阅读的心境与目的的不同而带来如初读时的惊奇与发现。  “我的文章……是挤出来的”  据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2020年5月13日消息,UNESCO与爱立信公司(Ericsson)于当日共同推出面向K-12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學平台”(Teaching AI for K-12 Portal)。该平台网站将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站式资源库,旨在帮助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和意义,为K-12教育阶段的5~18岁学生开发人工智能课程,并向学生传授与人
【摘 要】学语文,最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素养,我们的语文课要有利于提高一代人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素养不能仅靠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关注生活,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现实为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识角度和层次,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养成 悟性 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素养”这一概念,解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李清照的词可以说是记录了其生活和她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了解李清照的人生,才能更好的品味李清照的词,鉴赏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情感;酒;花草    李清照的词感情细腻,意境优美,措辞清新。这些优美婉约的词是她苦难的见证,可以说她的成就来源于她生活中的苦难和她悲惨的遭遇。大家都知道李清照的童年是在甜蜜和宠爱中度过的。她出身显赫、生活优越、饱读诗书,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为她今
【摘?摇要】针对当前“优质课”教学中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而置换课堂,只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缺乏主体的生命律动和思维活动,本文特就“优质”非“优”之视野和新课程下“优质课”的标准与设计,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优质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讲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
【设计目的】  生活大看台,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一方面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生活,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实行开放教学,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气与活力。本着以上原则和教育思想,笔者设计了这份综合性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以泪
据俄罗斯塔斯社2016年5月29日报道,俄罗斯教科部部长利瓦诺夫宣布已建成每年将同时在俄罗斯公立和私立高校贯彻落实的高校监测机制,以预防提供低水平教育服务的高校的出现,持续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利瓦诺夫指出:“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参与的高校监测机制有利于避免低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和预防开展低质量教育活动的大学的出现。建立这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新机制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这与教育管理部门调整国家教育认证制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城市大学顺应了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是其重要的办学指向。城市大学体现出鲜明的城市嵌入性,代表了新式大学的发展方向。而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城市大学却逐渐向传统的象牙塔式大学看齐,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试图从城市“脱嵌”。但是,这种转变也给城市大学带来了资金压力和角色冲突的挑战。“再嵌入”的理念则是化解城市大学发展危机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英国;城市大学;嵌入;大学职
根据《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欧洲商学院排名,巴黎高等商学院(HEC)超越伦敦商学院位列欧洲第一,另有2所法国商学院位列欧洲商学院前10名,分别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第5名)、高等經济商业学院(第7名)。  在欧洲排名前10位的商学院中,除上榜的3所法国商学院外,英国2所商学院也榜上有名,分别为伦敦商学院(第2名)和牛津赛德商学院(第10名);西班牙2所商学院列入前10,分别为IESE商学院(第6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