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梳理出10个核心概念,“应用意识”是其中之一。还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既注重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注重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将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易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40-97=140-100 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实际生活体验:妈妈让你带140元钱去药店买97元钱的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你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用140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而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要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意识。
将大量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学会数学地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商品利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套餐最合算?
回报消费者,震撼套餐系列一:
套餐1(原价16.8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6.8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6.8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都选择套餐1,它优惠得最多,在套餐品种相同的情况下,最划算。
回报消费者,震撼套餐系列二: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套餐最合算?
对于数字的变化,学生感到有点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一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减少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但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的。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明探究的方向。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情境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明探究的方向。
建构主义教学论也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三、数学、生活综合化,帮助学生综合实践,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数学、生活综合化、一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思考中进行实践。
例如,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寒假期间,李华的父母准备给他3000元钱要他到北京旅游4天,感受北京帝王建筑风格,但不得超过4天,回淮安不能超过晚上10:30。让学生帮李亮同学查找淮安到北京的火车、汽车、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订旅游计划。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为旅行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外,学生提出了多种可行方案,提高了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产生了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思维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借助数学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将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易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40-97=140-100 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实际生活体验:妈妈让你带140元钱去药店买97元钱的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你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用140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而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要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意识。
将大量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学会数学地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商品利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套餐最合算?
回报消费者,震撼套餐系列一:
套餐1(原价16.8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6.8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6.8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都选择套餐1,它优惠得最多,在套餐品种相同的情况下,最划算。
回报消费者,震撼套餐系列二: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套餐最合算?
对于数字的变化,学生感到有点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一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减少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但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的。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明探究的方向。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情境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明探究的方向。
建构主义教学论也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三、数学、生活综合化,帮助学生综合实践,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数学、生活综合化、一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思考,在数学思考中进行实践。
例如,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寒假期间,李华的父母准备给他3000元钱要他到北京旅游4天,感受北京帝王建筑风格,但不得超过4天,回淮安不能超过晚上10:30。让学生帮李亮同学查找淮安到北京的火车、汽车、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订旅游计划。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为旅行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外,学生提出了多种可行方案,提高了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产生了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思维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借助数学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