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评价建议”,在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上都有较大的变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目前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也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本文力图从语文课程评价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评价的缺陷出发来对语文课程评价提出改进策略,使语文课程评价走出瓶颈,寻找最适合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一、 语文课程评价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语文课程评价也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课程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习对象是语文的整体,听说读写每一项都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機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完善。而语文课程评价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包含很多丰富的内容,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语文素养的形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性综合来考虑。
第二,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的科目,重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为了活学活用、感知文本、观察生活、形成情感共鸣。对于语言的学习要加以练习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因此语文评价并不是一张卷、几个题目而是语文实践能力等综合考查。
第三,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用开放性的标准去衡量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程评价也是开放的、多元的、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制学生思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第四,做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为了培养爱国情感,进行思想熏陶。这些情感的衡量主要适合通过质性评价来考查,而不是一张卷子可以考查出结果的问题,因此在评价中要坚持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
二、 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反思
(一) 评价目的依然是甄别和选拔
虽然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已经逐步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努力向发展功能转变。但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该反思对这一标准进行调整,防止语文课程评价跳入新的泥潭。
(二) 评价的类型重结果轻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关注考试结果的弊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语文课程评价过程性的重视。在评价过程中虽然目标、结果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起制约和导向作用,但如果不关注过程,结果和目标最终也难以达成。就好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即是量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最后才能达成质的飞跃,结果的满意。
(三)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形式繁琐
由课程评价衍生出来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虽然在形式上为课程评价提供了良好规范,但实质上在实施过程中“形同虚设”。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实施过于繁琐,操作复杂。这种记录形成性过程评价的理念是好的,它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难以评定。例如,对于学习习惯这一项,而这种“记录”的评价方式是大致的、模糊的,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就像记“流水账”一样,依然无法获得全面的具体的评价。
三、 语文课程评价新策略
(一) 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理论的建设
要想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态过程,用动态评价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后现代课程理论倡导反思与批判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用国际的文化视角去对本土的课程评价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要将课程评价“本土化”做到因地制宜,每个学校的课程评价在课程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差异性调整,制订适宜学生发展的动态性课程评价体系。
(二) 评价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针对语文课程评价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弊病,课程评价应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对评价内容“全面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二是目标的全面性,三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因此我们要考虑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发展。评价的“综合性”是指两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综合,二是评价方法的综合,要全面综合评价每个学生,最大限度促进其潜在发展。
(三)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评价与语文教学过程相伴而行,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容易观察捕捉学生的动态发展,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实践调查、社区活动等。密切社会家庭学校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教师、社会、家长等综合评价,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维度,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结语
笔者认为,制订出适合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首先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转变评价理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动态性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释放其潜在的能力,并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如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牛文明.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困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118-121.
[3] 刘清枝.浅议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评价[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6):358-359.
[4] 杨晓.泰勒评价观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66-68.
关键词: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一、 语文课程评价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然语文课程评价也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课程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习对象是语文的整体,听说读写每一项都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機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完善。而语文课程评价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包含很多丰富的内容,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语文素养的形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性综合来考虑。
第二,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的科目,重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为了活学活用、感知文本、观察生活、形成情感共鸣。对于语言的学习要加以练习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因此语文评价并不是一张卷、几个题目而是语文实践能力等综合考查。
第三,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用开放性的标准去衡量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程评价也是开放的、多元的、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制学生思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第四,做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为了培养爱国情感,进行思想熏陶。这些情感的衡量主要适合通过质性评价来考查,而不是一张卷子可以考查出结果的问题,因此在评价中要坚持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
二、 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反思
(一) 评价目的依然是甄别和选拔
虽然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已经逐步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努力向发展功能转变。但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该反思对这一标准进行调整,防止语文课程评价跳入新的泥潭。
(二) 评价的类型重结果轻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关注考试结果的弊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语文课程评价过程性的重视。在评价过程中虽然目标、结果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起制约和导向作用,但如果不关注过程,结果和目标最终也难以达成。就好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即是量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最后才能达成质的飞跃,结果的满意。
(三)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形式繁琐
由课程评价衍生出来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虽然在形式上为课程评价提供了良好规范,但实质上在实施过程中“形同虚设”。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实施过于繁琐,操作复杂。这种记录形成性过程评价的理念是好的,它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难以评定。例如,对于学习习惯这一项,而这种“记录”的评价方式是大致的、模糊的,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就像记“流水账”一样,依然无法获得全面的具体的评价。
三、 语文课程评价新策略
(一) 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理论的建设
要想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态过程,用动态评价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后现代课程理论倡导反思与批判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用国际的文化视角去对本土的课程评价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要将课程评价“本土化”做到因地制宜,每个学校的课程评价在课程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差异性调整,制订适宜学生发展的动态性课程评价体系。
(二) 评价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针对语文课程评价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弊病,课程评价应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对评价内容“全面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二是目标的全面性,三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因此我们要考虑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发展。评价的“综合性”是指两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综合,二是评价方法的综合,要全面综合评价每个学生,最大限度促进其潜在发展。
(三)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评价与语文教学过程相伴而行,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容易观察捕捉学生的动态发展,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实践调查、社区活动等。密切社会家庭学校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教师、社会、家长等综合评价,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维度,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结语
笔者认为,制订出适合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首先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转变评价理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动态性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释放其潜在的能力,并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如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牛文明.走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困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118-121.
[3] 刘清枝.浅议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评价[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6):358-359.
[4] 杨晓.泰勒评价观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