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文化古国,各民族遍及祖国的东南西北,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今文化,担负起建设富强、繁荣、科学、文明之国的重任。各少数民族群英辈出,对国家的振兴、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古有郑成功,今有马本斋,他们都是我国人民永不能忘记的少数民族英雄。
  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巨变的今天,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国家要统一安定,教育是振兴祖国的重中之重,民族教育不可忽视。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了祖国的繁荣、统一,对民族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多年的从教经历,使我对民族学生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见解,现就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浅谈如下。
  一、创设和谐校园和班级环境,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民族学生,方法很多,其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不是先天性的,它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生活、班级教育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决定性作用,如和谐的校园,文明礼貌用语,互帮互助,班级文化建设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改变以往的粗野行为,有利于良好文明习惯的形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认为:“校和、师生和、班和则教育兴”。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建国以来,我党建立了许多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信仰自由。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学校有他特有的地理位置,其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学校、教师对民族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其民族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肯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上,引导其向集体、向国家的大众化转化,要根据实际,找准民族学生的教育方法,如表扬民族学生某方面的良好风俗习惯,让他们感到自豪,从而加倍努力学习,达到教育效果。
  三、创设情境,接轨外界
  少数民族儿童大部分住在偏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落后,生活贫穷,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民族学生了解世界,解放思想,启迪心扉,走向未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播放科教影片,收集各地人、文、物图片,让民族儿童大开眼界,培养其爱国情操,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设情境,打造创新意识,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奠定科学的“基点”,检查以人为本,就是以民族学生教育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创设一种轻松活泼、心理健全的学校生活气氛,由此联想到国家、全人类。
  四、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必须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科学地引导、教育子女,为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教师对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访问,了解学生的心理、身体、学习和生活情况,探讨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共同教育民族学生。家长要学会理解子女,很多民族学生,因家长不理解,老师不理解,导致性格偏激,从而走向极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民族学生的家庭中两代人身上面临历史性的变化,对环境有更深的认同,家长不宜全面约束子女,今天的多元化社会要求人们从小就得养成应变能力,对新知识新文化有更多的认同。家长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这样才有利于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奉以诚心和爱心
  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对爱的需求比一般学生都要多。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始终把班集体当做自己的家,把班级学生成员当做自己的的儿女,我教的班级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我给予他们诚挚的爱,使每个民族学生都享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六、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具所长,在民族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如文艺小组,数学小组,各民族学生都有特别的一面,都得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达共识。交流了思想,增长了友谊,学会了科学创新,掌握了技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手脑并用,提高了素质,从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势。
  七、重视情感交融,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加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注意民族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民族学生得到领悟和理解,注重对学生语言材料的感受和浓厚兴趣的培养。
  一是在自读中感受。自读是增强语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增强语感不是靠讲解、传授、分析能实现,而是靠静心的自读、入境体验,用心感悟。
  二是交流中感受,在自己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增强语感的又一途径,适时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浓厚兴趣和敏锐语感的培养。
  三是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增强语感最经常的练习方式,诵读即能提高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是对语言文字领悟、感受的表达,因此,在诵读中感受很有意义。师生平等,语言训练相结合,语感的培养是“情感交融”,促进发展的切实途径。
  总之,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了祖国的繁荣安定,各民族必须搞好团结,凝心聚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使我国越来越富强,明天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835811新疆新源县塔勒德镇喀拉托别学校)
其他文献
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and culture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s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ou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广大教师已经明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尤其山区学生更为突出。比如,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引入生活 朗读促趣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就是语文教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们:“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一言以蔽之,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要想上好一节课,不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节俭是一种美德,这种品质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  现在的很多小学生并不懂得节俭,随便花钱成了习惯,有的小学生还相当浪费,每月花掉数百元零花钱的孩子还大有人在。  小学生不懂得节俭,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靠的是恒心和持久。节俭也是这样,一日一钱,千日千钱。节俭是积累财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前技校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根据本人多年技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技校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技能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知识,并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犹如鱼水一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知识丰富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能力造就成功。  【关键词】语文知识 技工教育 技能 能力  当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技工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课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
期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泉源。严格地说,想象能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如果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纵深处。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管理中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说、听、评课活动,在说、听、评课活动中,每每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但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每每说课时教师的想法新颖别致,而实际效果相去甚远。如此种种困惑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说、听、评课活动中尤为明显,这里面既有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其一、农村小学大多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既要顾家里的大事小事,又要干好本职工作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和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在教师的引导,而引导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纵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但对大量的语文课堂日常提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许多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脱轨”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一、初中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