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tea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课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的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有关“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⑵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基本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⑶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辨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学生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思维的独特性。例如,教学八年级“终身受益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在肯定同学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课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悟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3.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作者单位:537121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二中)
其他文献
【摘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师在育人中的德育教育?本文指出:在发展德智体美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三个方面,都要做到以德为先。  【关键词】新课程 教书育人 德育为先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德育应该由以社会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主,担负起发展学生非才智性因素的重任,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获得新生,才能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
期刊
很久以来,总能听到一些家长在无奈的抱怨:“我家的孩子不听话,都上初中了,还不知道主动学习,天天还得让人看着,我忙着工作,也没时间看着他啊!”还有的家长说:“看人家XXX家的孩子,是我女儿小学到初中的同学,说实话,人家家庭条件还不如我们家呢,可是人家那孩子学习就比我们家孩子好得多啊!我给她足够的钱满足她吃、喝、穿、戴,让他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可是他就是不给我争气啊!”……每当听到家长种种的抱怨,我都会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的探究习惯。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许多教师企盼的一种境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我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尝试的:  一、巧妙引导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
期刊
计算机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的学
期刊
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and culture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s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ou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广大教师已经明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尤其山区学生更为突出。比如,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引入生活 朗读促趣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就是语文教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们:“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一言以蔽之,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要想上好一节课,不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节俭是一种美德,这种品质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  现在的很多小学生并不懂得节俭,随便花钱成了习惯,有的小学生还相当浪费,每月花掉数百元零花钱的孩子还大有人在。  小学生不懂得节俭,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靠的是恒心和持久。节俭也是这样,一日一钱,千日千钱。节俭是积累财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前技校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根据本人多年技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技校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技能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知识,并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犹如鱼水一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知识丰富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能力造就成功。  【关键词】语文知识 技工教育 技能 能力  当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技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