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材中量质变内容部分可以商榷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第八课第二框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二目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材中在该部分内容中对于量质变问题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量质变的定义、量质变的关系、量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从课本的表述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促进事物的质变”还是“促进事物的发展”问题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目的标题是“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质变的定义看,质变仅仅是指事物的性质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还是后退的、下降的,定义中并未指明。教材在“量质变的方法论”内容中指出,“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努力取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从该部分的论述看,编者也认为在方法论意义上,关注事物的量变,目的是为了促进事物发生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该目标题混淆了质变与发展的区别,未能注意事物质变的方向性,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个人觉得,应将该目标题“促进事物的质变”改为“促进事物的发展”显得更为恰当。
  
  2.是否在探究活动中增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观点的佐证问题
  
  课本上对量变的定义表述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从定义本身看,事物场所的变更是一种量变,但这种场所的变更也可能导致“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从而促成事物性质的变化。课本上对量质变关系的表述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课本上的量质变定义、量质变关系原理论述是一致的,两者均未排斥“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观点。然而,课本探究活动中列举了包括“谷堆论证”、“秃头论证”两个实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三个名言警句以及马拉松冠军的经验,而这些事例、名言警句等无一不是用来佐证“事物的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事物的质变”这一观点的。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形的就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观点排除在外,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从而使学生在量质变关系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因此,我个人觉得,在该部分的探究问题中,应当增加诸如“田忌赛马”“金刚石和石墨同索异形体”“经济体制改革”等“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观点的佐证。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结构调整等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也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质变问题,无论对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理解还是深化对《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的认知,无疑都是必要的。
  
  3.对量质变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量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部分,教材的论述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即“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实际上,这样表述的实质就是对量质变不同情况采用了“一刀切”的办法,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积累可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但我们也千万不能忘记,有的量变可能会促成事物发生倒退的质变,阻碍事物的发展。例如,列宁同志在Ⅸ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也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因此,对于事物的量变,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本上提出,“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在出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事物继续进行量变,可能出现事物性质的倒退,不利于事物的发展”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很明显,我们肯定要果断地阻止事物的量变,维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该部分,应当将该目标题中的“做好量变的准备”改为“重视量变的状况”,将方法论部分表述为:我们要重视量变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改变事物的性质不利于事物向前发展时,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果断阻止事物的质变,维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量质变关系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对教材内容,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该部分内容,避免学生在该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走入误区。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几种方法。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教学法    一、引言    问题教学法就是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
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 )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
现象扫描:  师:同学们,看这道题怎么解决比较简单,“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00米,长比宽的4倍多4米,长方形操场的宽是多少米?”怎么列算式?  生1:(100 4)÷4  师:同意这样列式的举手(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老师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后,再次让学生列算式。  生2:可以用方程来做,解设:宽是x米,4x 4=100  师: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的方程对不对。然后又一次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解决问
【摘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可以通过选准教材切入点,切入时代脉搏,寻找真实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营造生命关注“点”,拨动生命的心弦等策略,激活思品教学“探究点”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气和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切入点;结合点;关主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必需以育人为本,采取适当探究策略,灵活地将思品教学课堂,变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
课堂教学要有其有效性,其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谈效率。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谈不上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从以下的途径和方法加以解决。    1、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意“怎样解题”,而
本文所指“困难生”是指那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暂时遇上困难的学生,习惯上大家把这类学生统称为“差生”,我认为“差生”这一称呼不是很科学和合理的,有点像给学生“贴标签”、下“判决书”,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会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成为真正的“差生”。因此我认为称这类学生为“困难生更恰当一些。  “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包括学生、老师、家长、环境影响,学习目的和教学方法以及起始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讲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味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为综合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水平直接显示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就拿习作评改来说,我们常见的做法是,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文山”老师精耕细作,找错别字,改病句;察漏补缺,删冗除繁;评优评劣,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有了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摘要】中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及人格发展问题,是目前教育者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人榕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隐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使之乐于接受,就可以有效的對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加强修养;提高实效;强化人格;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