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哈佛大学教育领域博士学位制度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来源 :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n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哈佛大学在美国率先突破传统的博士培养类型限制,创立了彰显实践性特色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美国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博士学位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哈佛大学结合实际对教育领域两种博士学位制度从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及实践安排进行了变革与创新,创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和教育哲学博士学位项目.哈佛大学两种学位制度对我国研究和实践取向的适度分化,学科兼容、师资互济的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处理好两种学位共性与差异性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这部电影以亲情为主题,探讨青少年在家庭中的他人认同与自我认同.电影虽然角色众多,家庭人物关系复杂,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但故事始终围绕米拉贝尔这一主角展开.小编挑选了米拉贝尔与外婆、舅舅的两段对话场景,同时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场景,内容虽简单却引人深思.
期刊
“24”,对于2022年的中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使用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视频中展现的“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美轮美奂,惊艳世界.这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也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期刊
纸是由含植物纤维的原材料制成的薄片,可用于写画、印刷、包装等,是我们的日常物品之一.阅读下文,一起了解纸的一些知识.rnHello, everyone! I am sure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ryday things that human society has ever invented. Look around in your room right nowand see how many things are made of me: your textboo
期刊
你会每天吃早餐吗?你可能知道吃早餐很重要,但阅读本文,或许你会有新的启发.rnHave you ever heard someone say, “Breakfa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l of the day”, or tell you about why it\'s vital to start the day with a healthy breakfast?
期刊
苏东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带头人.他以壮晚之年跻身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贴近社会,贴近博物馆,贴近国际博物馆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博物馆性”、人、物等基础理论,推动博物馆学科建设,提升中国博物馆学话语权和正面形象.论文集《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既是富有价值的博物馆学思考,更是为学一生的镜像,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人秉承博物馆使命的卓越贡献和充盈家国情怀的精神世界.
中国博物馆学术史以学人划分的话,陈端志、曾昭燏是第一代代表性人物,苏东海是第二代代表性人物.和第一代学者一样,苏东海是从其他学科转入到博物馆学领域的;而和前一代不同,他身上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思维特点.苏东海的博物馆学可以冠名为批判博物馆学,这是理解苏东海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维度.
苏东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博物馆学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大框架之中,厘清博物馆演变史,探寻博物馆本质特征,对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他的学术研究关注现实,发现并力图解决现实问题,对中国博物馆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主编《中国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通讯》多年,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工作和学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学术研究骨干.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2015年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团队成员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机构确立了“建设儿童友好、环境友好、睦邻友好”的三好社区的愿景,以自然启蒙、社区实践和生态公民为方式推动小手拉大手的社区环境友好建设.2012年成立的“小木屋成长营”自然教育项目以及2014年成立的“在成长生活馆”社区项目是机构的两大核心业务.
期刊
苏东海先生推动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并结合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主题,指导北京开展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调研表明,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具有开放性.解析生态博物馆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发展路径,发现社会、政府、博物馆业应为三足鼎立、互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如何探索、创建与发展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是近些年来国内博物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海先生在两篇文章中集中论述过其对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认识.“中国特色博物馆学”这一固定表达虽然鲜见于先生同时期和随后的其他文章中,但是与之相关的构想与关切依然散见于“新旧文化碰撞”“外来博物馆文化的引进”“创建地区或国家的博物馆学”等论述中.可以说,先生关于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构想并不是一种急于彰显差异的标新立异式尝试,而是体现了他对中国博物馆学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深切关照.重温先生关于中国特色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