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生的硬笔书写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它们的产生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关,也和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有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走出硬笔书法教学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书写姿势;书写工具;书写方法;书写评价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0-0072-03
【作者简介】董艰,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曹军,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从2013年春季开始,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在《纲要》的指导下,书法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重视。这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常常引发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担忧。
一、对书写用具的规定
1.规定铅笔硬度。
据笔者了解,现在不少小学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规定:书写必须统一使用“H”甚至“2H”型号的铅笔。“H”(特别是“2H”)铅笔,其特点是笔芯硬且耐磨,写出的作业前后笔画粗细一致,看起来比较整洁。这样做,可能是既考虑到作业的整洁,也考虑到“HB”或“B”型号的铅笔,其笔芯相对较软,学生书写易断。
但是,这有许多情况值得思考:低年级的学生,指、腕发育还不成熟,力量明显不足,而较硬的铅芯写出的印迹比较淡。为了使字迹更清晰,孩子们往往要加大力量。据了解,小学生中手指磨出厚厚茧子的为数不少,甚至手指弯曲变形。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手指发育的畸形。统一的规定也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年龄、力量和个性的差异。一些孩子即使用力书写,还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握笔姿势——不是以第一节手指握笔,而是用指关节包住笔,依靠力量相对较大的腕部来书写。到了中学阶段(以至成年人),这样的执笔姿势非常普遍。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硬笔字比较小,其笔画只有用灵活的手指才能控制,(就如同我们在缝衣穿针线的时候,要用手指而非手腕来完成一样),而使用腕部来书写,笔画起、收处的轻盈、灵动没有了,笔画的质量大打折扣,如同一根根火柴棍,书写也缺失了节奏感;书写(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应有轻重、快慢的变化,以手指控制为主的这些变化,在有着较多牵丝与连带的行书中,运用得更为普遍,离开了手指的动作,就不利于以后写行书(中学生、成年人中,能写好行书的很少);以指关节包住笔的蜷指握笔法,其蜷起的拇指关节遮挡了视线,为了看得清楚,一个办法就是执笔的手掌外翻——这样更难将字写好,另一办法就是低头,歪脖,这样不仅于颈椎发育不利,还因两眼的视距不一致而容易导致学生的近视。
2.要求使用垫字板。
使用较硬铅芯的笔,很难写出较黑的印迹,于是许多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垫字板。在硬碰硬的情况下,除了继续增加书写力量外,别无他法。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前述的弊端。同时,使用垫字板在写错之后,孩子(甚至成人)根本无法用橡皮擦干净。试问有多少成年人喜欢用垫字板来写铅笔字或钢笔字呢?这样做,就如同要求一个舞者,穿上硬底鞋,在坚硬的水泥地面起舞一样,既严重损伤膝盖、关节,又难以跳出优美的舞姿。
成年人在使用钢笔书写时,都喜欢下水流畅的钢笔,为何?因为下水快、墨迹黑,书写起来既好看又省力。那么对于手指远没有成年人灵活、力量远不及成年人的孩子,为何非逼着他们用大力气来使着“不下水”的硬芯笔呢?
3.推荐三棱杆形笔(或笔杆套上握笔器)。
设计三棱形笔杆的初衷,或许是固定孩子手指执笔的位置。想法固然好,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孩子执笔为何多是蜷指握笔呢?原因就在于前文所述。其实只要使用铅芯软些的笔,告诉学生不要太用力,呈等边三角形执笔的姿势是最让人舒适的。那么三棱杆形笔有何弊端呢?其一,是大大减小了笔杆的杆径。铅笔由圆杆变为三棱形,其三面的杆径粗细等同于一支圆珠笔的笔芯,试想孩子的手握住一支圆珠笔芯书写能舒服、自然吗?其二,处于灵活书写状态下,笔在三个手指间是呈轻微转动的,三棱杆形笔(包括握笔器)显然阻碍了这样的转动。这就逼着孩子只能使用手腕而无法使用手指。至于六棱杆笔,可能除了不易从桌面滚落掉地外,于书写实无益处。
二、对书写方法的指导
1.执笔法的教学。
应该说,许多中小学教师是知道正确的执笔姿势的,但因为对前文所述方面了解、思考得不够,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面对越来越多学生的错误执笔,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是“无可奈何随他去”,甚至自己对于这样的执笔法也不以为然了。
2.笔画的教学。
有些教师对硬笔笔画的理解并不准确,教学中存在一些错误。比如“横”画,写成了一长两短的三段。其实“横”画两头的形状,是由于手指对笔的轻按和转动而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并不是有意要“写”出这实实在在的两小段,而其他笔画大多也是如此。
3.对书写速度的要求。
书写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快”和“好”。
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孩子书写过程中,强调最多的无非就是一个“慢”字。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手小,手上力量弱,执笔不定型,观察不到位,手眼配合差,强调“慢”,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教师心里应该清楚,“慢”只是适应当前的情况,并不是最终目的。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其“快”,而不是用“慢”来束缚他。婴儿初学走路时,或依靠学步车,或大人牵着手,或自己扶着墙,都是慢慢来。但是大家知道,他们最终学会走路,不是在“慢”中,而是在“快”——在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快”中,自己掌握了这一本领。许多中学生(包括成年人)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写,字还说得过去,一快就不行了。”这就是长期的“慢”造成的结果。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学生,因为作业多,同时书写也相对熟练,往往过快,这又走向另一极端。 书写是有一定节奏的,过慢或过快,都无法体会和掌握书写的节奏感。
三、对学生的书写评价
1.过于看重字的结构。
其实书法的核心是笔法,毛笔字如此,硬笔字也不例外。汉字结构虽然有其规律和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由笔势——用笔的轻重、方向和速度决定的。
注意过儿童画的人都知道,儿童在观察和把握人或物体的外形、轮廓、结构时很不准确,这是其年龄特征,没必要揠苗助长,以至于挫伤其书写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反,不是还有很多人(甚至书画专业人员)对儿童画、“儿童体”书法情有独钟吗?到了小学高年级,直至中学阶段,字的结构相对显得重要,但如果作为基础的笔画书写仍然不过关,结构也还是不能真正掌握好的。
2.过于看重作业整洁。
养成作业整洁的习惯非常重要。但是过于强调,则必然会分散孩子对书写的关注和体验。同时,也会造成孩子书写中的胆小、拘谨的现象。小学生学习书写伊始,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执笔,如何使行笔自然、轻松、流畅。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硬笔教学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正确的书写姿势
在执笔姿势上,应以食指、拇指的第一节手指的指肚(偏前)捏笔,中指第一节手指的中间(偏后)抵笔,三个手指呈等边三角形包住笔杆,指尖部分略成平面(不要有太大的高低差距),无名指、小指并拢,置于中指之下;手掌外侧根部和小指第一节抵住纸面(小指的指根部位要悬空,不能着纸),笔杆斜靠在食指指根部位(不能置于虎口)。
在身体姿势上,为保证执笔姿势的正确,右小臂的大部分应置放于桌面(完全置于桌面,易导致胸部抵住桌沿;将手腕卡在桌沿上,会影响指、腕的动作),左小臂与右臂基本对称。
二、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
小学生要使用圆杆笔,不用三棱笔、六棱笔(握笔器不要长期使用)。尽量不用垫字板(书写作业本后几页和前几页的反面时,可在其下垫上另一本作业本)。对铅笔的铅芯硬度,教师不作硬性规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选择,教师再根据实际效果加以引导——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可建议多数学生使用“B”或者“HB”,尽量不使用“2H”。中学生使用的硬笔,要选择下水性好的、笔尖圆润的钢笔、圆珠笔或水笔。这样才能巩固正确的执笔姿势,同时又取得较好的书写效果。
三、体会自然的书写方法
中小学生要学会轻松书写,不用死力气。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不要一味“慢”;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生的书写,也不要过于快。书写中,应该有快有慢(易处快,难处慢;直笔画快,弯笔画慢;行笔时快、收处慢;轻提时快,重按时慢),在“慢”与“快”的变化中,体会书写的节奏。握笔不要过死,特别是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和连带处,手指应当随手腕的运动而轻微转动。要经常引导学生体会书写(包括过程和结果)带给自己的愉悦感——书法是一门艺术,优美的书写是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
四、把握科学的书写评价
无论是教师还是中小学生,都要始终把正确的书写姿势纳入评价标准(过程评价),这是良好书写的前提和保证。不要单纯看重字的结构,还应同时关注笔画的质量、笔画的美感。小学高年级或是中学生,不仅要把单个字写好,还要注意字的大小、错落,把章法上的美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尤为重要的是,小学生的书写,因其最初的紧张、谨慎,许多毛病往往都源于一个“重”,也就是太过用力,因此要不断提醒他们——轻!中学生书写的主要毛病,往往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错误执笔,因此,要不断提醒他们加以纠正,这样才能——活!否则,就算用心临习,也收效甚微。
【关键词】书写姿势;书写工具;书写方法;书写评价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0-0072-03
【作者简介】董艰,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曹军,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从2013年春季开始,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在《纲要》的指导下,书法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重视。这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常常引发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担忧。
一、对书写用具的规定
1.规定铅笔硬度。
据笔者了解,现在不少小学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规定:书写必须统一使用“H”甚至“2H”型号的铅笔。“H”(特别是“2H”)铅笔,其特点是笔芯硬且耐磨,写出的作业前后笔画粗细一致,看起来比较整洁。这样做,可能是既考虑到作业的整洁,也考虑到“HB”或“B”型号的铅笔,其笔芯相对较软,学生书写易断。
但是,这有许多情况值得思考:低年级的学生,指、腕发育还不成熟,力量明显不足,而较硬的铅芯写出的印迹比较淡。为了使字迹更清晰,孩子们往往要加大力量。据了解,小学生中手指磨出厚厚茧子的为数不少,甚至手指弯曲变形。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手指发育的畸形。统一的规定也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年龄、力量和个性的差异。一些孩子即使用力书写,还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握笔姿势——不是以第一节手指握笔,而是用指关节包住笔,依靠力量相对较大的腕部来书写。到了中学阶段(以至成年人),这样的执笔姿势非常普遍。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硬笔字比较小,其笔画只有用灵活的手指才能控制,(就如同我们在缝衣穿针线的时候,要用手指而非手腕来完成一样),而使用腕部来书写,笔画起、收处的轻盈、灵动没有了,笔画的质量大打折扣,如同一根根火柴棍,书写也缺失了节奏感;书写(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应有轻重、快慢的变化,以手指控制为主的这些变化,在有着较多牵丝与连带的行书中,运用得更为普遍,离开了手指的动作,就不利于以后写行书(中学生、成年人中,能写好行书的很少);以指关节包住笔的蜷指握笔法,其蜷起的拇指关节遮挡了视线,为了看得清楚,一个办法就是执笔的手掌外翻——这样更难将字写好,另一办法就是低头,歪脖,这样不仅于颈椎发育不利,还因两眼的视距不一致而容易导致学生的近视。
2.要求使用垫字板。
使用较硬铅芯的笔,很难写出较黑的印迹,于是许多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垫字板。在硬碰硬的情况下,除了继续增加书写力量外,别无他法。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前述的弊端。同时,使用垫字板在写错之后,孩子(甚至成人)根本无法用橡皮擦干净。试问有多少成年人喜欢用垫字板来写铅笔字或钢笔字呢?这样做,就如同要求一个舞者,穿上硬底鞋,在坚硬的水泥地面起舞一样,既严重损伤膝盖、关节,又难以跳出优美的舞姿。
成年人在使用钢笔书写时,都喜欢下水流畅的钢笔,为何?因为下水快、墨迹黑,书写起来既好看又省力。那么对于手指远没有成年人灵活、力量远不及成年人的孩子,为何非逼着他们用大力气来使着“不下水”的硬芯笔呢?
3.推荐三棱杆形笔(或笔杆套上握笔器)。
设计三棱形笔杆的初衷,或许是固定孩子手指执笔的位置。想法固然好,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孩子执笔为何多是蜷指握笔呢?原因就在于前文所述。其实只要使用铅芯软些的笔,告诉学生不要太用力,呈等边三角形执笔的姿势是最让人舒适的。那么三棱杆形笔有何弊端呢?其一,是大大减小了笔杆的杆径。铅笔由圆杆变为三棱形,其三面的杆径粗细等同于一支圆珠笔的笔芯,试想孩子的手握住一支圆珠笔芯书写能舒服、自然吗?其二,处于灵活书写状态下,笔在三个手指间是呈轻微转动的,三棱杆形笔(包括握笔器)显然阻碍了这样的转动。这就逼着孩子只能使用手腕而无法使用手指。至于六棱杆笔,可能除了不易从桌面滚落掉地外,于书写实无益处。
二、对书写方法的指导
1.执笔法的教学。
应该说,许多中小学教师是知道正确的执笔姿势的,但因为对前文所述方面了解、思考得不够,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面对越来越多学生的错误执笔,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是“无可奈何随他去”,甚至自己对于这样的执笔法也不以为然了。
2.笔画的教学。
有些教师对硬笔笔画的理解并不准确,教学中存在一些错误。比如“横”画,写成了一长两短的三段。其实“横”画两头的形状,是由于手指对笔的轻按和转动而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并不是有意要“写”出这实实在在的两小段,而其他笔画大多也是如此。
3.对书写速度的要求。
书写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快”和“好”。
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孩子书写过程中,强调最多的无非就是一个“慢”字。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手小,手上力量弱,执笔不定型,观察不到位,手眼配合差,强调“慢”,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教师心里应该清楚,“慢”只是适应当前的情况,并不是最终目的。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其“快”,而不是用“慢”来束缚他。婴儿初学走路时,或依靠学步车,或大人牵着手,或自己扶着墙,都是慢慢来。但是大家知道,他们最终学会走路,不是在“慢”中,而是在“快”——在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快”中,自己掌握了这一本领。许多中学生(包括成年人)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写,字还说得过去,一快就不行了。”这就是长期的“慢”造成的结果。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学生,因为作业多,同时书写也相对熟练,往往过快,这又走向另一极端。 书写是有一定节奏的,过慢或过快,都无法体会和掌握书写的节奏感。
三、对学生的书写评价
1.过于看重字的结构。
其实书法的核心是笔法,毛笔字如此,硬笔字也不例外。汉字结构虽然有其规律和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由笔势——用笔的轻重、方向和速度决定的。
注意过儿童画的人都知道,儿童在观察和把握人或物体的外形、轮廓、结构时很不准确,这是其年龄特征,没必要揠苗助长,以至于挫伤其书写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反,不是还有很多人(甚至书画专业人员)对儿童画、“儿童体”书法情有独钟吗?到了小学高年级,直至中学阶段,字的结构相对显得重要,但如果作为基础的笔画书写仍然不过关,结构也还是不能真正掌握好的。
2.过于看重作业整洁。
养成作业整洁的习惯非常重要。但是过于强调,则必然会分散孩子对书写的关注和体验。同时,也会造成孩子书写中的胆小、拘谨的现象。小学生学习书写伊始,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执笔,如何使行笔自然、轻松、流畅。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硬笔教学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正确的书写姿势
在执笔姿势上,应以食指、拇指的第一节手指的指肚(偏前)捏笔,中指第一节手指的中间(偏后)抵笔,三个手指呈等边三角形包住笔杆,指尖部分略成平面(不要有太大的高低差距),无名指、小指并拢,置于中指之下;手掌外侧根部和小指第一节抵住纸面(小指的指根部位要悬空,不能着纸),笔杆斜靠在食指指根部位(不能置于虎口)。
在身体姿势上,为保证执笔姿势的正确,右小臂的大部分应置放于桌面(完全置于桌面,易导致胸部抵住桌沿;将手腕卡在桌沿上,会影响指、腕的动作),左小臂与右臂基本对称。
二、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
小学生要使用圆杆笔,不用三棱笔、六棱笔(握笔器不要长期使用)。尽量不用垫字板(书写作业本后几页和前几页的反面时,可在其下垫上另一本作业本)。对铅笔的铅芯硬度,教师不作硬性规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选择,教师再根据实际效果加以引导——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可建议多数学生使用“B”或者“HB”,尽量不使用“2H”。中学生使用的硬笔,要选择下水性好的、笔尖圆润的钢笔、圆珠笔或水笔。这样才能巩固正确的执笔姿势,同时又取得较好的书写效果。
三、体会自然的书写方法
中小学生要学会轻松书写,不用死力气。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不要一味“慢”;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生的书写,也不要过于快。书写中,应该有快有慢(易处快,难处慢;直笔画快,弯笔画慢;行笔时快、收处慢;轻提时快,重按时慢),在“慢”与“快”的变化中,体会书写的节奏。握笔不要过死,特别是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和连带处,手指应当随手腕的运动而轻微转动。要经常引导学生体会书写(包括过程和结果)带给自己的愉悦感——书法是一门艺术,优美的书写是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
四、把握科学的书写评价
无论是教师还是中小学生,都要始终把正确的书写姿势纳入评价标准(过程评价),这是良好书写的前提和保证。不要单纯看重字的结构,还应同时关注笔画的质量、笔画的美感。小学高年级或是中学生,不仅要把单个字写好,还要注意字的大小、错落,把章法上的美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尤为重要的是,小学生的书写,因其最初的紧张、谨慎,许多毛病往往都源于一个“重”,也就是太过用力,因此要不断提醒他们——轻!中学生书写的主要毛病,往往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错误执笔,因此,要不断提醒他们加以纠正,这样才能——活!否则,就算用心临习,也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