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 高速网络离我们还有多远?

来源 :消费者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as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电信日,三大运营商无不针对自家的4G套餐推出了促销活动:移动4G手机降价、联通半年流量包、电信4G手机发布……乍看之下,作为新一代的高速移动网络,4G已经全面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被运营商如此吆喝的4G网络实际体验究竟如何?4月,《消费者报道》记者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对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覆盖率、上下行速率、稳定性等,为保证测试能覆盖大多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我们选择了忙闲两个时段,且选择市中心、副中心和近郊三个地点,在室内外分别进行测试。
  移动通信发展日新月异,谁都难以保证半年或者一年后,4G网络会发展成怎样,但从我们的测试结果看来,至少在目前,4G高速网络只是个听起来很美好的事情。
  
  4G网络现状:速率与覆盖均不佳
  虽然运营商在卖命吆喝4G网络的理论速度能达到100M,但据本刊实地测试的结果,实际使用电信的下载速率可达43Mbps,而联通则只有25Mbps 。
  本刊记者 吴思凡
  “移动4G,快人一步”、“极速百兆,畅享全球”、“选4G,就选沃”——自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发放4G牌照之后,其在4G试商用的宣传战上可谓不遗余力。
  既然每家都宣称自己的4G可以让用户享受百兆移动宽带,进入新的互联网生活,那么4G网络的实际速度如何?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4G套餐和运营商?
  2014年4月,“电信日”来临之前,本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对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进行了实地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电信和移动的4G下载速率持平,最高可达43Mbps,联通的下载速率则较低;在覆盖率上,电信和移动在七成左右的测试区域可以收到4G信号,而联通的4G信号覆盖率仅有三成。
  无论是在实际速率上,还是在信号覆盖上,4G现状与运营商的宣传仍有不小差距。
  4G时代谁更快?
  本次测试选取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多个地点,包括市中心、副中心和市郊,并在室内、室外、地铁和公交等多种环境下进行测试,以覆盖消费者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使用场景(如下图)。
  
  本次测试选取的设备均从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处购买,并当场试用,都能接收到4G信号。其中包括中兴和华为生产的移动MiFi,以及一款支持联通4G的手机三星Galaxy 4S。除了使用由OOKLA开发的国际通行测速软件speedtest进行测速外,本刊记者也会在4G网络环境下在线观看视频,测试其流畅度。
  虽然运营商在卖命吆喝4G网络的理论速度能达到100M,但据记者实地测试的结果,实际使用中电信的下载速率可达43Mbps,而联通则只有25Mbps(如下图)。
  
  针对本刊这一测试结果,中国联通表示不便评论,但也坦言“联通4G本来推得就比较晚”。
  较低的网速和覆盖率或与联通的3G、4G融合战略有关。对此,通信行业资深观察人士曾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联通有一张很好的3G网络,正处于投资回报的黄金期,而且其本身资金实力也很有限,它并没有迫切的建设4G网络的需求,此外,它的HSPA+网络的速度比起目前的4G也毫不逊色,理论峰值下载速率可达到42Mbps。”
  对于实测速度无法达到运营商宣传的问题,他对记者解释称:“100M的网速理论值就像一根水管的最大直径,而实际使用速度就像是水管里的实际水流量,运营商会对流量有所限制,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用户更均衡地享受到网络资源。而且影响网速的因素也有多方面,平时用户的网速几乎不可能达到理论峰值,因此不宜将实际值与理论值直接比较。但运营商片面宣传理论网速也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知名IT撰稿人庞彦卓也在北京进行过4G网络的测试,他对记者说:“据我从业内人士处得到的说法,电信会租用一部分移动的4G网络基站,所以测试出来的结果不会相差很大,而在有些情况下,联通HSPA+网络的速度会比4G更快。”
  要网速,更要覆盖
  除了实际下载速率,4G网络的覆盖也成为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问题,理由很简单:4G再快,如果没有覆盖,等于享受不到。
  据本刊此次测试的结果,电信和移动在几个测试地点的4G网络覆盖率大致相仿,而联通的覆盖率不佳。不过,本刊在实测中也发现,在室内的一些区域,移动和电信的网络可能会“罢工”,出现无法连接网络的状况,联通的网络体验反而较好,这与其成熟的3G网络建设密不可分。
  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北京,空旷的室外一般能接收到中国移动的4G信号,但在室内和地铁等地方则有时会完全收不到信号。移动的3G网络建设并不是很好,有4G时网速很快,但没4G时就很慢,这对消费者是很不好的体验。”
  曾韬也表示,“在没有4G的地方,3G对用户是很好的补充,现在的4G设备都可以向下支持3G,但如果没有4G,就一下跳到2G网络,用户体验会有问题。”
  谈到覆盖问题,庞彦卓对记者说:“电信的3G网络覆盖比起联通更好,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信号,但受制于其网络制式和设备的原因,用户可能会更多地选用联通。”
  不过,运营商也在积极推进4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在今年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表示,中国移动的4G基站数已经达到31.8万个,预计年底中国移动TD-LTE基站数量将超过50万个,并将超过其TD-SCDMA基站数量,如此大手笔地建设基站,消费者或可期待其网络体验有大幅度的提升。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平时用手机上网主要集中在家到公司的两点一线间,负责任的运营商应该公布其基站的建设规划,就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一样,让消费者知道4G什么时候能够覆盖到自己经常上网的地区,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给出参考”曾韬说。
  
  
  网络稳定性:联通3G反超电信移动4G
  即使在同一地点站立不动,电信和移动4G网络的标准差也在10Mbps左右,远超联通3G网络1Mbps左右的标准差。这也就是说,联通的网络稳定性比电信和移动略胜一筹。
  本刊记者 吴思凡
  自工信部向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下发4G牌照以来,关于4G网速有多快的说法就层出不穷:“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十秒就可以下完”、“在高铁运行过程中也可以全程高速上网”……
  作为消费者,如果你已经买了一台4G手机尝鲜,并为4G流量支出了不少费用,你是否愿意糊里糊涂地相信自己能享受到高速4G网络,然后对着手机上的3G或2G标识苦笑?移动网络测速无标准,这或许成为运营商能够“忽悠”消费者的一大漏洞。
  4G测速无标准的尴尬
  去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并在其后发布了官方宽带测速平台(www.cnspeedtest.com)。由此,深受“假宽带”困扰的消费者终于能在官方平台上对自己使用的宽带网速进行测试,并制约运营商的虚假宣传。
  然而,本刊记者赴多地进行4G网络实测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笔记本电脑连接移动MiFi上网,即使能正常打开网页,也几乎无法连接上述官方测速平台。因此我们使用的是国际通行的测速软件Speedtest进行测试。
  事实上,由于没有测速标准,采用不同方法测试,得出的结果也会有较大差异。知名IT撰稿人庞彦卓告诉记者,他在对中国电信的4G网络进行测速时,如果使用电信自有测速平台,结果会比用手机测速软件好很多,对此,他认为电信的服务器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进行测速。
  在3G网络或2G网络的时代,消费者对移动网络的要求似乎只是“连得上”,毕竟比起家庭固网宽带,移动网络只是一个补充。现在,4G网络的实际下载速率平均可达25Mbps左右,超过20M的固网宽带。但如果消费者在线观看视频时遭遇网络卡断,也无法就这种糟糕的网络体验找运营商讨要什么说法。
  在记者为本次测试购买中国移动的4G设备时,相关协议中注明了这样一句话:“鉴于4G LTE网络是新技术的初步运用,网络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当前网络覆盖范围、信号传输质量及信号稳定性均待进一步完善,客户对此已充分理解并同意接受。”确实,4G网络还在建设中,运营商提出这样的单方面条款实属无奈,只是网络建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到底什么时候消费者才能享受到稳定快速的移动网络,不得而知。
  网络稳定性尚待改进
  提到4G网络建设,通信业观察人士曾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运营商做的是室外的覆盖,室内根本没来得及。此外,4G网络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郊区还没有那么多,从室外到室内,慢慢推进,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
  这一说法可以从我们的实测结果中得到佐证,以中国电信为例,记者在深圳购物公园进行测试时,发现室外的下载速率最高可达41.46Mbps,而室内则为25.54Mbps;在诸如上海莘庄、广州番禺广场等测试点,室外可以正常进行测试,室内则无法收到4G信号。这也就是说,就算在同一个地区,从室外走到室内就可能使你无法继续流畅上网——问题是,消费者不太可能为了上网而在烈日下站着不动。
  不仅如此,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会对一家运营商的4G网络进行连续三次的测试。即使在同一地点站立不动,电信和移动4G网络的标准差也在10Mbps左右,远超联通3G网络1Mbps左右的标准差。这也就是说,联通的网络稳定性比电信和移动略胜一筹。
  网络稳定性也应该是4G网络服务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当下,运营商卖力宣传的重点还是网速。对此,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对记者表示,运营商单方面地强调速度,对其自身发展不是特别有价值,网络覆盖和稳定性或是未来4G网络建设的重点。
  
  三大运营商4G资费混战
  进入4G时代,一个基站可以提供600MB甚至更高的带宽,虽然各家运营商最初的4G资费还不算特别优惠,但是已经比3G时代便宜了。
  本刊记者 吴思凡
  4G广告铺天盖地,不少消费者已经跃跃欲试,只是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4G套餐,实在是无从下手。是要网速快还是覆盖广?是用电脑连接Wi-Fi上网还是用新款4G手机?
  不管是基站建设,还是技术发展,为4G听起来很美好的远景买单的,还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由此,4G套餐的资费多少也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衡量条件。
  4G体验:要速度更要实惠
  根据本刊此次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城市进行的4G测试,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4G下载速率较为理想,最高可达43Mbps,而联通的下载速率则较低。除此以外,电信和移动在70%左右的测试区域内均可以收到4G信号,而联通的4G信号覆盖率仅有30%。
  下载速度在网络使用中固然必要,而上传速度在“云时代”也日益发挥出它的重要性。记者在对4G网络的实测过程中发现,中移动的4G上传速率最高仅达到10Mbps左右,而电信则较高,可达25Mbps。
  高速是否意味着高资费?本刊在测试4G速度的基础上,对比了三家运营商的4G资费。
  中国移动在4G试商用初期的标准套餐最低价为138元/月,这让一些习惯了每月仅花10元、20元流量费用的消费者有些不适应,直呼4G价格太贵,网上也疯传“忘关4G一晚,房子都归中国移动了”的段子。但其实,4G网络的费用比3G更为低廉,只要不下载电影或超大文件,消费者能获得比以前更好的网络使用体验。
  针对消费者在资费上的顾虑,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可谓频出大招。5月14日,中国移动宣布将从6月1日起下调资费,其原来的70元1G流量包升为2G流量包,流量费用直降50%,飞享套餐最低档也调整到了58元;紧随其后,联通在15日推出了10元的半年1G流量包和自由组合套餐,其中2G流量售价72元。
  此外,移动还推出了2014年年底前赠送本地数据流量的促销业务。也就是说,如果一位消费者每月选择2G流量,200分钟的语音分钟数,200条短信,不使用其它增值业务的话,移动的套餐月费为128元,联通则花费114元,比移动略低,总体来说更为优惠。
  与之相比,中国电信的数据流量套餐最低每月70元。随着华为P7等一系列电信4G手机的发布,中国电信或将推出包含语音业务的套餐,弥补目前只有数据流量套餐的缺憾。
  资费下降是必然趋势
  有了高速的4G网络,消费者固然可以尝试几十秒下载高清电影的爽快感,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昂的成本。
  为争夺更多4G用户,移动和联通都推出了单独的数据流量套餐,其价格差距不大,再加上赠送流量等优惠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资费的担忧,让他们能够按需选择。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运营商的4G资费仍将继续下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4G时代,一个基站可以提供600MB甚至更高的带宽,虽然各家运营商最初的4G资费还不算特别优惠,但是已经比3G时代便宜了。目前4G网络建设还不完善,如果过于便宜,大量用户拥挤进来,使用体验会不好。随着网络逐渐完善,价格一定会逐渐降低的。”
  通信世界网主编刘启诚也认为4G的资费下降是必然。“现在一些用户对无线宽带并不了解,网速变快了,一不注意就花掉很多流量,这才让4G资费显得很贵。从长远来看,一样东西刚上市时很贵,当用户多了也就便宜了。在市场竞争促使下,4G的资费一定会下降,如果能带来更多的溢值,资费会下降更多,这取决于运营商网络的成熟度、用户数量的多少、网络应用的发展及政策走向。”刘启诚向记者分析道。
  
  TD VS FDD:4G终端与制式之争
  对现阶段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比起实际网速能飙到多快,他们更关心能否不换手机就用上4G,以及三大运营商的4G移动终端哪个更好用。
  本刊记者 吴思凡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5G技术已新鲜出炉,4G也已经是发展多年的成熟网络,但在中国,4G网络方兴未艾,三大运营商正在不遗余力进行建设和宣传。
  与此同时,对现阶段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比起实际网速能飙到多快,他们更关心能否不换手机就用上4G。那么,目前哪家运营商的4G使用便利性更好?手机、移动MiFi、无线网卡等移动终端数量谁更多?
  移动:终端丰富
  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其今年的终端销售目标是1.9亿-2.2亿部,其中包括1亿部4G终端。
  对消费者来说,在当下选择中国移动4G手机的优势比其他两家运营商明显:有上百款手机可供选择,从千元价位的入门款到四五千元的旗舰机一应俱全,中移动还不遗余力地调低套餐资费,大规模建设基站。在移动雄厚的资金实力下,消费者可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完全不需要纠结要不要为了享受4G而换手机的问题。
  中国移动第一季度的业绩报表显示,其3G用户数为2.2498亿,4G用户数现在则有279万。
  与中移动相比,联通和电信的动作被动且缓慢,更遑论积累多少4G用户了。截至目前,移动在4G建设上的领先优势也相对明显:最早开始试商用,最早推出套餐,并及时下调资费,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用户体验……
  移动所具备的优势不能不“归功”于工信部对于TD-LTE网络的扶持政策。
  去年,工信部同时给三大运营商发放TD-LTE的4G牌照,从TD-LTE的频谱资源划分来看,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比例是13:4:4,移动一家独大。此外,移动还获得了1800MHz的频段,低段位为其基站建设和选址带来了优势。
  电信:4G手机刚刚起步
  5月17日,华为推出了电信4G版Ascend P7手机,虽然目前这款手机还在预售中,但起码消费者不用无限期地等待了。只不过,这款手机支持的4G网络制式为TD-LTE,这大概算是电信在当下的4G网络混战中作出的无奈之举。
  同样是一季度业绩,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流失严重,一季度流失达238万。工信部只发放TD-LTE牌照,这使得电信在3G时代异军突起的市场地位只好“一夜回到解放前”,也因此,在三大运营商中,电信是最为期待FDD-LTE牌照下发的一家。
  LTE分为两种系统模式,分别是FDD(频分)和TDD(时分),其中FDD-LTE是最早提出来的LTE系统模式,发展也最为成熟。
  据GSA(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全球已有83个国家部署了222个LTE商用网络,其中约有FDD-LTE网络199张,TD-LTE网络23张。虽然高通等芯片企业已经着手开发同时支持两种制式的芯片,但FDD在网络成熟度和终端数量上无疑都更胜一筹。
  资深电信行业观察人士曾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TD和FDD的产业成熟度相差巨大,终端数量也很悬殊,电信和联通在资金实力上不如移动,因此渴望采用更成熟的技术。”他同时补充道,“电信的3G制式是CDMA2000,如果发展TD-LTE,那么全球将仅有这一家运营商采用这样的网络,在终端设备上限制会很大,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建设FDD-LTE的网络,并可能放弃CDMA2000,全面转向4G建设”。
  电信目前处境的尴尬也可以从其内部人士的说法中得到佐证,这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目前电信在4G的发展和宣传方面都比较被动,除了数据产品外也没有终端,尽管媒体不断传言将推出电信4G手机,但内部其实并没有准确消息。”
  联通:紧抱3G网络黄金期
  与移动相仿,中国联通目前已发布数十款4G终端设备,消费者不必担心从3G升级到4G却无机可用的窘境。
  在三家运营商中,中国联通最晚发布4G商用套餐。其2013年财报显示,2013年中国联通3G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中达到43.6%。记者在测试中发现,虽然联通4G目前的覆盖率不佳,很难搜索到4G信号,但其3G网络在室内和地铁均有不错的表现,足以满足目前用户大部分的需求:上微博、发微信、浏览网页等。
  曾韬直言,中国电信3G的黄金期已经过去,而中国联通3G的黄金期刚刚到来,它在三大运营商中是最不情愿发展4G的。另一位通信业观察人士项立刚也认同联通目前的3G/4G融合战略,他认为,对用户来说4G和3G的网速差异影响并不大,但如果直接从4G跳到2G,则是用户体验的一种缺失。
  联通一边在布局4G设备,一边也等待着FDD-LTE牌照发放。至于FDD-LTE牌照会何时下发,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工信部为推广TD-LTE网络,不会过早对FDD-LTE发牌,最有可能的时间大致在今年第四季度。不过,这场运营商因为LTE制式的暗战最终结果如何,仍是未知数。
  
  用4G,哪家运营商适合你?
  本刊记者 吴思凡
  经过本刊在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进行的4G网络实测,我们发现目前在网络速率和覆盖率上,移动4G略胜一筹。由于工信部何时发放FDD-LTE牌照尚未可知,而且即使牌照发放,基站建设也需要时间和资金支持,因此,如果消费者想在当下尝鲜4G网络,中国移动是最佳选择。
  比起超快的网速,一些消费者更在乎网络体验和稳定性,对他们来说,联通的42M网络可以提供接近4G网络的体验,覆盖率及稳定性比目前的4G网络更佳,价格上也略有优势,算是明智之选。
  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在这场4G网络混战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其在3G时代积累的优势被移动全面超越。不过,电信在4G网络建设中也不甘平庸,长期使用电信手机的消费者或可期待它在FDD-LTE牌照发放后的表现。
  使用4G网络,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自己的手机是否支持运营商的4G制式,并在升级到4G手机卡后与营业厅工作人员现场确认能否使用4G网络;
  2、根据以往的使用习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套餐,订购流量加油包要比直接为超套餐流量付费更划算;
  3、目前运营商针对4G推出了许多优惠活动,包括流量半年包等等,及早参与活动会更划算。
  
  
其他文献
所有产品都检测到含汞,其中3种产品,每剂胶囊检测到的汞含量超过允许汞含量的50%或者以上。1种产品的总氧化值高于规定的上限值。  美国LabDoor网站最近根据鱼油保健品中183种物质的化学分析结果,对30种美国最畅销的鱼油保健品作了比较和打分,给消费者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报告。该网站依靠捐款资助商品检测项目,为消费者选购提供指导。  分析检测项目包括Omega-3总量,EPA和DHA含量,维
期刊
2013年即将过去,人们习惯性地总结回顾。做为中国第一家以商品检测比对信息发布为核心的媒体,我们也推出了“《消费者报道》2013年度好产品与差产品”的年终报告,希望能够给予中国消费者一些中肯实用的消费建议。  这些好产品与差产品的选择是基于独立、客观、权威的原则得出的。商品的比较试验本身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做到技术权威、过程独立、报道客观,并不容易。  这要求我们要更贴近消费者,为他们设身处
期刊
在分析企业及其各个经济维度时,每一步都伴随着决策和行动。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要把对企业的见解和洞察转化为各种任務和工作职责,同时还要保证每一步分析都有可衡量的成果指标。不过,企业只有把所有工作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绩效体系,才可能全力以赴。若要当前的企业发挥成效,必须有一个具体的行动方针;若要未来的企业有所改观,采取的行动便要有别于从前。  然而,我们为了发挥当前企业成效所做的一切,少不了要投入资源,并且
期刊
[摘 要] 自然资源系统面临机构改革和政府制度改革的双重变革,财务管理呈现出特殊时期的新特点,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从现实出发,反思自然资源系统改革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研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提高自然资源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将有利于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社会。  [关键词] 政府会计;机构改革;固定资产  2019年1月1日起,行政
期刊
“新双轨制”教学在高职院校财务课程中的应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的双轨教学研究以“双元制”为代表,并且该制度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普遍教育模式,以学习和实践的双重形式来完成学业,使学生最终走上企业为其特设的工作岗位。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采取了“教、学、做、考”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精力从原理分析上转向实用性,形成了我国的双轨教学模式。  然而,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会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固有局限性,使得一般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建设的增加,房地产开发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房地产开发规模与工程量越来越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投资周期长,回报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且要求持续性,风险较大。可以说,资金贯穿房地产开发的始终,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成长的基石。国家也为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而融资和现金流管理作为资金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房地产企业公司的投资开发、房屋工程建设
期刊
如果撇开原料的来源和质量,传统酱油的好有“一高三低”几个关键指标:高氨基酸态氮、低增鲜剂、低三氯丙醇、低防腐剂。  有文献显示,酱油这个名字始于宋朝,汉朝时称为清酱,互动百科上说有三千多年历史。不管怎样,酱油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是大中华传统烹饪中的一大亮点。酱油的作用是使食物有颜色,同时增加鲜味。任何一个华人家庭的厨房,都一定有酱油。  从工艺的角度,酱油分为酿造和配制两种。传统酱油都是作坊酿造
期刊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非天然事物的熟悉程度、恐惧程度以及影响范围会妨碍对其的认知和评估。而转基因作物正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上周,专栏作者迈克尔·波伦表示,他为《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感到忧心。那篇文章的题目是《橙子保鲜战:改变橙子的DNA》, 内容是利用基因工程,使橙子免受某些致病细菌入侵从而达到保鲜的可能性。“许多行业都在作无稽之谈。”他在推特上说道。他的愤怒反映了大众对转基因生物是否流入食
期刊
转基因水稻虽获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但一直未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社会上,关于非法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的流言不止。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消费者都有必要了解目前市面上大米的转基因情况。  《消费者报道》11月送检了9款市场上购买的包装大米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湖北大米样品含有“抗虫水稻Bt63转基因成分”。  根据此前大米转基因的各方检测数据,转基因大米很可能已经悄然流入了消费
期刊
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冲击,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借助互联网的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农产品的外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渠道窄、信息不通畅等问题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新模式,优化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