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饰量名词短语的句法生成机制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部饰量名词短语中的外修饰语,如“很大的一杯咖啡”中的“很大”,从语义上修饰量词,但强制性地位于数词之前而不能直接位于量词之前.前人在“数-形-量-名”的相关研究中提到了数词与量词之间不能容纳短语成分的现象,但并未揭示其原因.本文基于生成语法和分布形态学,结合越南语中的相关句法结构,确定了外部饰量形容词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并对相对语序调整的句法机制和生成动机进行了分析,从而解释了饰量形容词的句法位置与其语义解读的关系,也通过数词的形态非独立性充分解释了汉语中“数-量”之间不可插入短语成分的句法原因.
其他文献
素养与情境是当今教育的高频词汇.核心素养是教育的育人目标,创设情境是基于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的科学教育,需要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rn在过往的课堂中不乏情境,教学情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细思量,过往的情境与现今的情境又有不同.区别一,教学有情境,但没有如今的广泛;区别二,情境创设有意义,但其意义没有如今教育界人士感悟得如此深刻.
期刊
宋代劝农政策在前代基础上形成定制,中央表现为劝农令和农书的颁行,在地方则是劝农文的颁布与传播.在南宋理学大兴的背景下,劝农文书写也受此学术风气的影响.真德秀作为朱熹之后重要的理学大家,其劝农文既包含以促进农事生产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具有以风俗教化为目的的理学道德秩序内容,反映了承袭朱熹劝农文内容的特质.尽管劝农文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途径,在思想教化上也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美食题材纪录片数量不断增多,创作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美食纪录片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2018年的《人生一串》从开播之日起便屡屡获得高分,受众数量不断增加,如今已经成为哔哩哔哩的品牌.《人生一串》能够获得大量观众的喜爱,最大原因在于其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都十分独特.文章将《人生一串》的叙事表达作为研究目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空间以及叙事语言几个方向进行论述,探索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成功背后独特的叙事表达方式,从而为未来美食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宣统二年,云贵总督李经曦与云南咨议局就云南盐斤加价问题产生纠纷,无法解决,上诉至朝廷后引发资政院与军机处的数次交锋,讨论的内容渐渐超出盐斤加价案本身,触及到设立责任内阁这一重要的民主议题.最终,责令李经曦取消盐斤加价的议案在数番波折后出炉,但弹劾军机大臣,敦促清廷设立责任内阁的奏折却被留中,资政院为民主政体建设做出的种种努力不久后便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就近代中国民主政体建设的整体进程来看,资政院与军机处就盐斤加价等相关议题的讨论是难能可贵的民主政体建设实践,资政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并能和诸多国民一起
先前的短语结构条件分析法、格位分析法以及形态融合分析法均无法对重动句中动词的拼读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本文认为动补短语是重动句的核心,而动宾短语则是重动句的话题,宾语的话题特征发生从宾语到动宾短语的特征渗透,从而导致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中动词特征矩阵的差异,进而出现动词的双重拼读现象.另外,因侧向移位而导致的动词拷贝之间成分统制关系的缺失也是动词进行双重拼读的重要机制.与重动句不同,汉语中的动词重复结构同样存在动词的双重拼读,其内在句法机制为形态融合,而非特征渗透.
文章吸收朱行帆(2005)领主属宾句运算涉及语义轻动词的主张,从时体角度分析领主属宾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指出该句式具有完结义,是完整体标记“了”、情状体与有界宾语相互作用的结果.该句式在英汉之间的分布差异取决于宾语是否参与事件的时体解读,最终可追溯至两种语言时体表述系统这一参数差异.
生动、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活泼泼地学数学才是儿童应有的真实样态.助学课堂让学生像“小记者”那样去刨根问底,像“小老师”那样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别人,像“小侦探”那样去探究新知,像“小辩手”那样学会和他人辩论.
学科课外活动是当前“双减”背景下学科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双减”减的应是机械训练、反复刷题,增的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丰富有趣的学科课外活动,并通过这些学科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其对学科本质意义的理解,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从阅读分享数学绘本、开口读数学、创作数学小报等方面分享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策略.
彰显数学的真、善、美,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是教育改革的深切呼唤.数学的真、善、美蕴含于数学的内容和方法之中,通过学科内融合、与生活融贯、学科间融通三大法宝,让学生走出题海,在教师引领下,在求真、臻善、乐美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深层涵养.
课堂应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的精神交流的场地,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助学课堂”,通过自助、互助、师助开展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既学会关注对话也学会自我反思,数学文化修养、学习品质得到提升,儿童数学教育得以彰显出生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