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氛围下柠檬酸盐的热解及其制备的多孔碳解析

来源 :北部湾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柠檬酸钾和柠檬酸钠为研究对象,通过TGA、FIIR、XRD、SEM、TEM和BET相结合的手段研究柠檬酸钾和柠檬酸钠的热解过程,并对600℃下制备的多孔碳NK-6和NN-6进行物性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钾和柠檬酸钠热解主要有结晶水脱除、热裂解和热缩聚3个过程;NK-6和NN-6多孔碳材料具有无定型结构,表面具有均匀丰富的大孔结构,孔径为100~250 nm,孔壁薄,大孔内部含有一定量的介孔和微孔,介孔孔径为20~60 nm,介孔和微孔将大孔相互连通交织为3D多孔碳结构,其比表面积均大于800 m2/g,孔容积均大于0.54 mL/g;柠檬酸钠制备的多孔碳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以及相对小的平均孔径和较高的多孔碳收率.
其他文献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保定方言“揍”的语义以及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分析,讨论其进入“X了”结构的动因.研究发现,“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路径,主要与注意力视窗的开启与变化有关.“揍”的语义经历了“打(人)”义—“做”义—“打碎”义—“把事情办砸了”(结果义凸显)—不如意语义特征.相对应的句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用作动词,后跟指人宾语—用作动词,后跟指人、物宾语—用作动词,语义成分含有结果义—用作补语成分,凸显结果义—脱离述补结构,能产性有所增加.
为落实“四史”教育要求,高校要充分依托现行教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纲”,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为“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明确课程要求,挖掘教育资源,贯通教学过程,使大学生经由“纲要”之门,步入“四史”殿堂,厚植史学底蕴,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为了探讨钦州坭兴陶生产中的科学机理,运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A-DSC)与热重-红外联用仪(TGA-FTIR)对坭兴陶泥料的元素成分、物相组成与热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白泥与红泥均含有O、Si、Al、Fe、K、Mg、Ti、C和H等元素,红泥还含有Ca元素;白泥与红泥主要物相有石英SiO2,伊利石KAl3 Si3 O10(OH)2·nH2 O,高岭石Al2 O3·2SiO2·2H2 O,镁磁铁矿石MgxFe3-xO4,红泥还含有赤铁矿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