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本细读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263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语文教师漠视文本、过分依赖教参与教案的现象一度泛滥。不少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在不断退化,造成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不断,效果难尽如人意。为转变这一现状,实现语文教师的快速专业成长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界兴起了以“文本细读”为主题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但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引发了新的问题,相关争论不少。本期我们关注文本细读,倾听来自江西省乐平市教学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师的声音,以期引发教师对文本细读的理性思考。
  
  文本细读要好好把握“度”
  余艺欣
  
  任何事物“过犹不及”,都是辩证统一的,矛盾无处不在。文本细读也是一样。对它缺乏理性思考,必然会走进误区。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当然也不需要让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过度强调文本细读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误导。要么是只顾往“细”处钻,忽视了全局,远离了教材的整体;要么是教师“细读”之后“胸藏万汇”,总是试图将自己细读所得和盘托出,塞满课堂,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引经据典,上牵下联,带着学生深究、扩展、延伸……忘记了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当你通过细读拥有“海洋”之后,并不需要把整个“海洋”全部倾倒给学生,你要做的是“舀”出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一瓢”。不论对文本读得多细、多深、多准,最终还是要走进课堂,转变为教学行为。怎样从细读文本到形成教学方案,再到走进课堂实践,这是需要思考的课题。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把握好文本细读的度,我们才不会迷失在细读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教研室)■
  
  文本细读是教师的必然追求
  程水生
  
   教师不细读文本,怎么走进课堂?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针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状,文本细读走进了教师的视野。记得曾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这真是一个贴切的比喻。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此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需要教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而后在此基础上精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写作特色、编排意图、教育价值取向以及语言文字训练点等,那么,何愁唤不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阅读教学效率何愁得不到快速提升?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说:“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可以这么说,文本细读,为教师积攒下教学的底气,形成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通过细读使自己变成“海洋”,走进课堂,底气十足,出神入化。文本细读的宗旨绝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细致研读,绝不仅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锻造提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母语学习和精神成长。因此,可以说:文本细读,教师的必然追求!(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涌山小学)■
  
  文本细读与了解相关资料
  吴桂珍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创造基于文本本身。文本细读不是片面针对文本的细碎之读,还应对作品人物特征及作品风格、创作文本的时代背景等细读知晓。在教《搭石》一文时,笔者在网上看了不少该课全国获奖的课堂实录及教案,反复读了好多遍课文,自以为对教材钻研得够深够透了。这次看了刘章的《写在〈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才了解到他1977年回石家庄,看见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这一写作背景,原来此文还有这层含义。由此可见,细读文本时教师应多了解各种相关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涌山中心完小)■
  
  言语:文本细读的关键指向
  朱德幼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细读应指向言语性,这是由新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两者决定的。具体地说就是:一要读懂内容与读出形象。所谓内容即是指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目标;所谓形象就是读者展开丰富的阅读想象,将文本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大脑中还原、加工成鲜活的表象,这是文本细读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细读文本,要擦亮语言,读出它的音、形、色、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的世界。二要读出情感与读亮思想。读出情感即是读者打开生命之门,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见作者所见、闻作者所闻、想作者所想,走进作者生命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进行生命对话。所谓思想是指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的观点、认识。思想是深邃的,它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即所谓的二阶语意。这是文本细读的一个难点,要求用理性的思维去认真倾听文本背后发出的声响,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然而,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准和生活阅历欠缺,难以达到这样的阅读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才能在教学中抓住相关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个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并不是说任其肆意而为,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三是读出形式与读出语言。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因此,教师的文本细读还要读出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它的布局谋篇、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是怎样的等等。只有弄清这些,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感受语言的特色和魅力,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四是读出编者的意图与学生的需要。细读文本除细读课文外,还要对课文的导读、练习、链接甚至是插图都要认真解读,读懂编者的意图,明确教学目标;读出学生的需要就是要读懂学情,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进入文本,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哪儿可以放手,哪儿需要点拨,哪儿需要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文本的作者价值、编者价值、教者价值和学者价值的最佳结合。五要读出教学思路。好的教学设计不是靠生搬硬套或剪切、复制、粘贴得来的,而是读出来的。但是不少教师反映:文本是细读了,课却不知怎么上了。因为读出的东西太多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因此教师细读文本一定要从中跳出来,对自己的细读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取舍,精心设计训练点、切入点,然后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作出合理的预设。(江西省乐平市教研室)■
  
  文本细读是自我历练的基石
  邹安水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文本细读,说句实在话,我的内心深处实在是有些诚惶诚恐、讳莫如深:文本细读,你说它浅显吧,它实则很深奥;你说它复杂吧,其实它也挺简单的。关键是看从什么角度、什么层次上来审视这个话题。说到它,我首先会想起的便是周一贯老师的那篇《一声叹息,只悔课文解读粗》。“唉,还是对课文的解读太粗疏了!”这句话,也许每一个语文教师并不陌生,也许它就是你我很多次公开课后的感慨与喟叹。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文本细读,不但是一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教学风格,还是一种提升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气质涵养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乐观、热情、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代名师的产生会有很多因素,而他本人对文本细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尤其是语文教师。静下心来想一想,总觉得:文本细读也好,教材钻研也罢,其实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督促教师把语文课上好、上实。只不过钻研教材的提法更专业,更硬朗,功利性更强,范围更狭窄一些。而文本细读的说法则更人性化,更温柔,层次更高,范围更宽泛一些。并且,我还以为,文本细读,绝不是那种“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快速浏览,也不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式的漫无目的的泛泛而读,而是一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与文本作者的心神对话。与文本语言亲密触摸,且必有所获的潜心阅读,亦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醉心阅读。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教师一定会和我一样有不少的困惑:文本细读应遵循怎样的一个原则?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进行细读的必要?文本细读,究竟要细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是因人而异,还是因文而异?深入进去之后,又如何能做到浅出,才使得你的教学设计不至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而这些,正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密切关注这一话题,并且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强化这种精神,文本细读就不是不可触摸的空谷幽兰,她同样也是寻常教师自我历练的一块基石。最后,让我们记住朱光潜教授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呀!”(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实验小学)■
  
  文本细读的特征
  吴恒平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挖掘教材,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读出课文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的发展。从阅读教学出发,文本细读衍生出一些与其母体不尽相同的特征。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名家崇拜、名著崇拜以及文本批判或文本超越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无论基于何种崇拜、批判或超越的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而选择何种细读姿态,则是教师或学生的一种自由。如窦桂梅老师教《晏子使楚》时,阅读到的不仅仅是晏子的智慧、晏子的口才,更是尊严——个人尊严,进而是国家尊严。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或学生对言语的内在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抓住关键词,破解情境深意。过去我们常说分析课文要削枝强干,其实这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依枝寻干,寻找人物的本质特征,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细读的目标指向细微的言语表达特征。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存、相辅相成。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对教师而言,文本细读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因此,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小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学生今后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重视口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成必然存在,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教学中探索数学课堂互动生成的资源;选取贴近生活素材,有效扩展学习材料;构建预设互动
《东北水利水电》杂志征稿启事1、《东北水利水电》杂志为月刊,每月底按时与读者见面。2、本刊希望东北四省(自治区)及兄弟单位广大水利水电工作者踊跃投稿,既欢迎快速报导各地的信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
我热爱足球,与其说它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不如说它更像我生活中的一位好朋友。它不仅能带给我充实和快乐,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在我刚开始接触足球时,觉得很容易领悟和掌
京都教堂燕晓教堂系指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天主教、东正教(东教)、耶稣教(新教)建立的传教场所。教堂的兴衰起伏是同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同步的。盛行于欧洲的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文
十年来单向张弦结构、双向张弦结构和空间张弦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一种通过张拉下弦管内索使结构成形的新型张弦结构引起人们的关注,将其称为张弦成形结构,详细讨论了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问何必。——题记“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真的很差劲?你不要再沉浸在过去的成功里了,醒醒吧!”在冥思苦想题目时,闯进来的朋友
复合材料基础理论研究;超常服役环境下复合材料的环境模拟、性能表征与优化设计研究;特种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研究;复合材料及结构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 Rese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最重要的环节,而课堂互动又是课堂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以此来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