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组织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融合一直受到国内外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媒介融合发展的理念,发现在媒介融合初期,除关注网络技术对媒介业务和结构的改变外,国外学者的关注点还有:跨区域的传播立法、批判取向的公民新闻研究、媒介內部人员对融合的认同度等,这些领域国内相关研究都很少涉猎。云计算技术出现后,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的视角从“技术可能性”转为“人的主体性”,关注点包括,通过实验法找出人的个性特点与媒介管制接受度的关系,依照人的兴趣组成网络社区以及新媒介社区的管理等等。由此,本文认为,媒介融合是扩展传播研究领域的新契机,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可借鉴国外研究领域进行拓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   网络技术   媒介组织   主体性
  媒介融合可视为“涵盖由技术基础到产业高度的 ‘技术融合’到 ‘业务融合’再到 ‘产业融合’,也可以把信息生产流通过程作为产业链看待的 ‘内容融合’加 ‘网络融合’加 ‘终端融合’囊括在内,成为媒介生态系统的五界融合。”①随着网络技术对新闻采写、传输方式的冲击,媒介融合研究迅速成为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国内的相关研究始于世纪交接,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首先将其引入新闻传播领域。
  在传播领域的英文期刊中,媒介融合研究也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与国内研究的领域大体一致,但相比之下起点更早、选题更为宽泛,并呈现出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进行媒介融合探讨的趋势。本文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希望能对国内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一、以网络时代媒体业务及组织结构变化为中心
  互联网自1988年向民间开放,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开始引起学者关注。媒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前沿和信息流动的主动脉,在数字化浪潮中首当其冲。“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在上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宣讲 ‘融合’ 概念,而 ‘媒介融合’ 首先由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②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1995年出版《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提到:“以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单向性播放型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第一媒介时代;以媒介的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为一体的双向型、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为主导的时代,可称为第二媒介时代。”③这里的第二媒介时代,就是我们常常说的web2.0时代。web2.0时代中,借助网络技术,双向、去中心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形成并日益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介组织的信息源垄断和信息发布渠道垄断被打破,长久经营形成采写编评的业务体系受到冲击。这便是从媒体业务和组织结构变化出发探讨媒介融合的现实基础。
  在21世纪初,媒介融合的概念往往意味着两个或多个媒体形式间分享新闻资源和内容。机构融合的研究显示,小型的媒体机构往往依靠网络平台分享内容,在网络时代的媒体市场中表现良好。大型媒介组织并不能很好的推进媒体融合,且在使用新技术、新平台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资金。④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技术开创了统一的、全球化的多媒体市场,传统媒体时代的法规日益过时,新的媒介及内容复制法规成为媒介融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个人化”和“地区化”成为学者立法建议的着力点,并且认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消费者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所以不宜过分依靠市场力量来控制融合技术发展;因为地域性被打破,地区性立法也应该被全球一致的关于传播领域的基本立法所取代。⑤
  2005年,开始有学者专注于研究技术对新闻业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各种传统新闻形式及采集传递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其突出表现是依靠网络采集新闻和数字版新闻的付费墙和移动终端建设。
  依靠网络采集新闻,媒体数字化,web2.0的媒介环境,都促进了媒体与受众的频繁互动,从客观上推动了普通市民加入到新闻生产中。公民新闻研究成为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的一个衍生领域,这些研究对公民新闻的社会作用持乐观态度,认为普通民众对事件的目击和讨论超越了专业报道行为,推动了融合新闻报道的发展。发言权的下移,也将推动民主发展和加速真相呈现。2006年,《时代周刊》甚至将“你”作为年度封面人物,以显示在媒介融合时代,每个公民改变世界的力量。
  但对这种乐观态度的反对意见,如今看来更有警示作用。民众参与的新闻报道,暗含了一种话语权赋权运动导致的话语权分裂,这种分裂可能导致不同意见之间“我们”和“别人”的划分,恶化不同意见群体的交流。⑥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伊丽莎白-博德在《我们是生产者吗?——融合和受众实践》一问中就采用批判视角,认为即便是在数字时代,新闻和“真相”的生产,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受众也并未真正改变其“收听”的角色,其发言被听到的可能性仍很小,并且,由普通公民生产的新闻大多集中在娱乐领域。⑦更有研究表明,在网络新闻和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机构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作用仍在继续增强,他们为适应网络时代,开通了机构博客等在线形式,用户可以对其报道进行转载和评论,更加加强了其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持久力。个人社交媒体虽然赋予了每个人话语权和被听到的权利,但是每一个个人都不具有公众影响力和吸引广告商的价值。⑧这一点与中国的媒介融合现实并不相符,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中,具有现实影响力的人通过加“V”认证的方式将现实影响力延续到网络中,加之平台推送,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效度起到了削弱作用。这提醒我们,在媒介融合研究中,具体的社会背景起着重要作用,脱离具体背景,只照搬国外研究结论无宜于研究工作。
  媒介融合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一个过程。对于具体的新闻编辑室,媒介融合也产生影响。通过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深度访谈,研究者发现,媒介融合改变了编辑室的文化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最初,媒介融合及其影响被看作一种采集和制作新闻的工具,但是他们在接受访谈时却关注于多媒体叙事方式,并对发布新闻的平台有了更多了解。他们强调新闻采写、交流的基本功的重要性,也强调个人的跨媒体适应能力和职业准备。⑨这种对媒介融合的开发态度,也有利于拓展媒体受众,有调查显示,18-30岁的人群已经很少接触报纸,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他们拓展年轻受众,维持受众群活力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媒体从业者在融合时代的教育问题,新闻接收终端的一体化,媒体从业人员是否积极利用融合技术,世界范围内媒介组织对多种融合形式的接受程度⑩,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伦理,媒介融合对新闻生产和传媒经营的影响以及媒介融合视角下的艺术传播等,也都是国外媒介效果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
  二、在云传输时代,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的媒介融合研究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网络技术的革新进入稳定期,媒介业务已普遍实现数字化。facebook, twitter 等以个人关系和兴趣为中心的新的网络社交工具普及,媒介融合研究也逐步从探讨技术与新闻生产、媒介组织的关系,转向探讨以人的需求兴趣、社交网络为中心的媒介融合。人的主体性代替技术可能性成为媒介融合研究的主导。
  克劳斯在《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一书中,认为“融合”已经成为分析传播本身的一个理论支点,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理论和分析视角,并认为“媒介融合”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媒介研究之间的对话。鉴于现代性哲学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新时期的媒介融合研究,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实现了与哲学等学科的一致。
  目前的媒介融合研究中,以人的需求出发,所进行的传播模式研究、传播生产研究、传播控制研究,以及人格、认知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媒介效果研究正成为新的热点领域。
  有学者指出,由于传播不再受到地域限制,新闻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并适应受众的不同需要和兴趣,以人的信息需求为中心,并设想了一种新型的社区模式:居住在不同地域但拥有相同兴趣的受众利用网络技术相互连接。当这些组织大到可以被法律确认时,记者便可以充当这社区的领导者,报道、编辑社区内新闻。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控制研究,也与传统媒体时代迥异。使用者想要控制包括内容管制、时间、储存、改良内容等的整个媒介消费过程,这在生产者设计和使用者控制之间形成了紧张关系,传统媒体时期生产者的设计对媒介内容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但在媒介融合时期,线上控制变得极为复杂和多变。通过网络实验室的研究,有学者发现,高级使用者更乐于挑战内容管制技术,而技术能力较弱的更圆滑的使用者则更乐于接受内容管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控制研究和效果研究,是中国目前的媒介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国外相关研究为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始终朝着打破信息传播束缚的方向。而伴随最近的网络技术应用到来的新媒体传播的普及,媒介融合已经在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消逝中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介融合从本质上讲,是打破技术障碍后对新闻本质的回归,但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新的技术形态、消费者行为和行业规则又给目前建立于前网络时代的新闻业造成困惑和挑战。它打破了原有的传播秩序,在传播链中的各个元素间,重新建立各种混乱、复杂、多变的新的链接,为传播实务和研究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目前国内外的媒介融合研究已逐步转向以网络、数字技术为背景的更深层次的媒介生产和效果研究,媒介融合研究不但没有因为媒介组织融合的趋于稳定而过时,反而是在开拓传播研究的进一步纵深发展。
  注释:
  ①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p64.
  ②同上。
  ③李沁,《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沉浸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p2.
  ④Janet Kolodzy, August E. Grant, Tony R. DeMars, Jeffrey S. Wilkinson, The Convergence Year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2014, Vol.69(2), p197-205.
  ⑤Susan J. Drucker & Gary Gumpert ,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Converging Nations, Converging Regulations, Free Speech Yearbook, 2000, 38:1, p19-33.
  ⑥Lilie Chouliaraki, Re-mediation, Inter-mediation, Trans-mediation, Journalism Studies, 2013, 14:2, p267-283.
  ⑦ S. Elizabeth Bird,Are We All Produsers Now?, Cultural Studies,Vol. 25, Nos. 4-5, July-September 2011, p502-516.
  ⑧ Joshua Braun & Tarleton Gillespie , Hosting The Public Discourse, Hosting The Public, Journalism Practice, 2011, 5:4, p383-398   ⑨Michel Dupagne & Bruce Garrison,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Convergence, Journalism Studies, 2006:7:2, 237-255.
  ⑩Stephen Quinn, Convergence's fundamental question, Journalism Studies, 2005, 6:1, p29-38.
  Vincent Manzerolle,Media Convergence: The Three Degrees of Network, Mas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13, 16:1, p148-149.
  Manuel Castells, Communication Powe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Julian Albert Kilker, Shaping Convergence Media: ‘Meta-Control’ and the Dometication of DVD and Web Technologies, Convergence, 2003, 9:20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主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春秋》杂志副主编,新闻学院史论部副主任、院长助理;王靖雨,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范永
其他文献
春节来临的前一周,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突然集中发力,对李克强总理一年来一直关注的喜事——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成功,上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做了立体式地全方位地大型连续报道。北梁棚户区的改造成功,印证了党中央执政为民思想实践的扎实风格。  距年三十还有两天,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甚至中央的主流媒体又一次集中发力,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冒着严寒,到边防、到社区、到内蒙古最基层看望官兵和百姓的新闻。习近平主席到内蒙古慰问
期刊
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在“走转改”活动中引人注目,提高了人们对基层的关注度,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但是,从当前基层电视新闻的采访现状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催人深思,譬如拍摄对象特殊化、过于感情化、迎合化等等。毋庸质疑,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视新闻持续发展的瓶颈,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影响。传媒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受众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失去受众,谈何发展!基层新闻要获得良
期刊
2008年7月19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一档全新的以人文纪实为宗旨的自办栏目应运而生,这就是《青城纪事》。从起初的周播节目到现在的1周3期,在众多忠实观众的陪伴下,不经意间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  我们是摄像机后面的那双眼睛,我们是记录人物命运的那本书,我们是绘出斑斓世界社会万象的那支笔,我们的工作就是纪录,纪录,再纪录……。但又有多少人理解我们背后的那些忙碌与难处呢?  从选题的策划,人物的选取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实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推进转型和升级,加强精品期刊的打造,文章认为应由七个方面去努力: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  关键词:精品期刊 创新 竞争力  作为创办30多年历史的专业期刊,《现代农业》杂志立足内蒙古,以打造专业精良的农业科普杂志为宗旨,以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上同时发力
期刊
从事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只凭画面加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现场同期声、背景声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拍摄会议、典型、系列、连续报道还是一些突发事件,记者在完整拍摄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打开机身话筒将现场同期声记录下来。因为电视新闻有了同期声,才有了生命,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之,干巴巴的画面加上解说,新闻就会索然无味,电视新闻的优势就不
期刊
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素质。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而一个没有新闻敏感度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道理放之新闻界皆准。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热潮。如今,新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的都市类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媒介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以《北方新报》的微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希望能为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媒介融合时代内蒙古都市类报纸面临的
期刊
一、《内蒙古日报》发稿的总体要求  《内蒙古日报》前几年提出“三服务”的办报理念,即:“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这就是说《内蒙古日报》所刊登的新闻稿或宣传稿,时刻要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与自治区的大政方针相合拍,主旋律是积极的、健康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我们所采写的新闻宣传稿件,其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期刊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是和受众距离最近的一个媒体,贴近民生、服务大众是它的宗旨,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石。呼伦贝尔市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开播10年来,始终在反映社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设连心桥等方面不遗余力。正因如此,节目热线不断、热度不减,让“听众来访”成为了此节目的一大特色。如何面对各类听众来访,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发挥“减压阀”“连心桥”的作用,
期刊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传统媒体的历史。  方汉奇:报纸的历史最长,在中国,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北宋时期开始的“邸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报。同时期先后在开封和杭州两地出版的民办的“小报”,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此后的1000多年,基本上是纸质媒体的天下。1922年,我国才有了广播电台,东北的哈尔滨、华东的上海是最早有广播电台的地区。但是受发射功率的限制,开始的一段时期,收听的范围只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