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纸媒不可取代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传统媒体的历史。
  方汉奇:报纸的历史最长,在中国,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北宋时期开始的“邸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报。同时期先后在开封和杭州两地出版的民办的“小报”,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此后的1000多年,基本上是纸质媒体的天下。1922年,我国才有了广播电台,东北的哈尔滨、华东的上海是最早有广播电台的地区。但是受发射功率的限制,开始的一段时期,收听的范围只局限于少数几个城市,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才有了较大的发展。1958年,我国大陆有了电视,比台湾地区早两年。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有了互联网。
  记者: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您怎么看?
  方汉奇:新兴媒体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事。报纸作为传统媒体,要积极主动与新兴媒体融合,奋起直追。但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日子不好过,就搞有偿新闻。报纸搞有偿新闻,等于饮鸩止渴,必将断送自己,丧失读者。
  记者:现在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新媒体,过去依赖传统媒体。
  方汉奇:是的。我每天除看报外,也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新媒体有海量信息,更新也快,但有些信息不够权威,公信力也差,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在广播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报纸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当年红军的资讯几乎都来自报纸。比如,在井冈山反围剿的时候,红军曾派一个营去打湖南茶陵,并派一个团去接应。打茶陵的目的,就是去当地的邮局收集新近收到的报纸。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原来是甘肃、内蒙古等偏北的地区。毛主席在甘南地区的哈达铺看了新近出版的《大公报》和《山西日报》上关于刘志丹的报道后,知道陕北红军建立了根据地,才决定去陕北。
  记者:有人说,新兴媒体抢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您怎么看?
  方汉奇: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同年龄的受众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媒体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开车的中青年和散步的老同志爱听收音机;回家的人,习惯看看报纸、电视新闻。在手机和电脑上看新闻,也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媒体之间各有各的报道领域和特色,都会有老中青受众的关注。
  记者:报刊等传统媒体收藏会持续吗?
  方汉奇:报纸和刊物,早期是没有严格区分的。比如,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清议报》,虽然叫报,但实际上是杂志。纸是一种载体,在手机上看报看刊,也需要显示屏作为载体。手机的信息是提前了一点,但是作为档案、图书资料载体,显然没有纸质的报刊合适。报纸耐储存,易翻阅查询,适宜在图书馆收藏。当然,各大图书馆也有电子报刊档案室,但是收藏的价值不同,功能不同。电子报刊的档案目前取代不了纸质档案。
  记者:请您谈谈都市报新闻史的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方汉奇:都市报出现的比较晚,但有新闻史学专著。关于都市报的相关报告也很多。博士生的论文、相关专著,达到了出版都市报史学图书的量。
  都市报以市民为对象,刊发市民关注的衣食住行,有定向的读者。我手头有《北京晚报》《新京报》等都市类报纸,老百姓碰到的问题,都市报能够提供解决的信息。比如交通限行、单双号出行,新的法规、条例的出台等新闻信息,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无都市报,老百姓生活会有诸多不便,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
  记者:报刊亭越来越少,还能维持下去吗?
  方汉奇:报刊亭越来越少的原因除受新兴媒体的影响外,还有政府行政原因。比如,为了市容管理,报刊亭被迫拆迁、转移。其实,市民对报刊亭很有感情,非常需要。报刊亭对城市景观没多大影响,追求市容整齐,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是没有文化视野的做法。报刊亭是都市文化独特的景观,是传播正能量的场所,不应该取消。
  报刊亭受到冲击不可怕,这是媒体发展的正常现象。报刊亭应搞多种经营,手机、固话充值、各种费用交纳、电子图书阅读下载等。服务性营业项目很多,老百姓有这方面的需求,报刊亭还是有生命力的。
  记者:报纸会被新媒体取代吗?
  方漢奇:不会的。纸媒要适应形势发展,不要自暴自弃,要发奋图强,为公众提供服务。要办好特色栏目,搞好深度报道。
  媒体多元化,作用不会变化。毛主席说过,党的报纸应该充分发挥“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这一点对报纸以外的其他媒体也是适用的。各种类型的媒体,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人民需要的,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需要的。
  各种媒体的发展,靠受众自己判断,接受与不接受,需要受众自己鉴别。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有负面的信息,已有出现舆论导向偏差的问题。传统媒体导向正确,引导有力,能够唱响时代主旋律,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是传播正能量的强有力载体,报纸是不会被取代的。
  记者:作一名好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方汉奇:我最初是想当一名记者,结果搞上了新闻史。但我曾经是中国记协的特邀理事,是记协的成员,上个世纪的80年代还获得过记协颁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证书,对我们这个行业还是充满感情、充满信心、充满期待的。
  当好一名记者,“德、识、才”都很重要。“德”就是记者要有职业道德,正确判断是非,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了解,因为新闻事业涉及的方面很广,新闻工作者接触的方面很广,必须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就是要有这方面的文化、文采。
  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也得到很好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国新闻史,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我们老同志要做好历史的传承,培养年轻人接好班,这是我们的责任。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
  方汉奇:经过10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已经从新闻事业落后的国家,跃居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新闻传播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最多的受众。展望这个新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国的新闻事业必将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在竞争中相得益彰,在融合中取长补短,都会走上更加光明的发展道路。
  记者:请您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理论建设谈点建议。
  方汉奇:每个省区市几乎都有新闻传播理论的报刊。就内蒙古日报社《新闻论坛》杂志而言,要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内蒙古很大,比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大,要通过刊物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优势。
  《新闻论坛》所刊发的文章,对新闻工作者起到交流借鉴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根据地域特色,设置相应的栏目。比如,新闻学界的名家介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是少数民族新闻史的专家,对历史很有研究。设置这样的专栏,介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是很有看点的。再比如,新中国第一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萨空了,曾任光明日报社秘书长、《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主编,就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人。专栏配上照片,一期介绍一位少数民族新闻界的专家,长期办下去会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新闻媒体有句行话:“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知名媒体人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因此,副刊就责无旁贷地担负着留住读者的重任。  与此同时,报纸行业内竞争压力巨大。虽然报刊数量、种类不断增加,然而新闻源却比较单一,尤其是作为党报的各级日报。国际消息报道由新华社等通讯社供稿,国内新闻则基本报道重大事件,当地新闻还要采用宣
期刊
春节来临的前一周,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突然集中发力,对李克强总理一年来一直关注的喜事——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成功,上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做了立体式地全方位地大型连续报道。北梁棚户区的改造成功,印证了党中央执政为民思想实践的扎实风格。  距年三十还有两天,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甚至中央的主流媒体又一次集中发力,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冒着严寒,到边防、到社区、到内蒙古最基层看望官兵和百姓的新闻。习近平主席到内蒙古慰问
期刊
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在“走转改”活动中引人注目,提高了人们对基层的关注度,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但是,从当前基层电视新闻的采访现状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催人深思,譬如拍摄对象特殊化、过于感情化、迎合化等等。毋庸质疑,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视新闻持续发展的瓶颈,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影响。传媒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受众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失去受众,谈何发展!基层新闻要获得良
期刊
2008年7月19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一档全新的以人文纪实为宗旨的自办栏目应运而生,这就是《青城纪事》。从起初的周播节目到现在的1周3期,在众多忠实观众的陪伴下,不经意间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  我们是摄像机后面的那双眼睛,我们是记录人物命运的那本书,我们是绘出斑斓世界社会万象的那支笔,我们的工作就是纪录,纪录,再纪录……。但又有多少人理解我们背后的那些忙碌与难处呢?  从选题的策划,人物的选取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实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推进转型和升级,加强精品期刊的打造,文章认为应由七个方面去努力: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  关键词:精品期刊 创新 竞争力  作为创办30多年历史的专业期刊,《现代农业》杂志立足内蒙古,以打造专业精良的农业科普杂志为宗旨,以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上同时发力
期刊
从事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只凭画面加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现场同期声、背景声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拍摄会议、典型、系列、连续报道还是一些突发事件,记者在完整拍摄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打开机身话筒将现场同期声记录下来。因为电视新闻有了同期声,才有了生命,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之,干巴巴的画面加上解说,新闻就会索然无味,电视新闻的优势就不
期刊
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素质。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而一个没有新闻敏感度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道理放之新闻界皆准。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热潮。如今,新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的都市类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媒介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以《北方新报》的微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希望能为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媒介融合时代内蒙古都市类报纸面临的
期刊
一、《内蒙古日报》发稿的总体要求  《内蒙古日报》前几年提出“三服务”的办报理念,即:“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这就是说《内蒙古日报》所刊登的新闻稿或宣传稿,时刻要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与自治区的大政方针相合拍,主旋律是积极的、健康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我们所采写的新闻宣传稿件,其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期刊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之一,是和受众距离最近的一个媒体,贴近民生、服务大众是它的宗旨,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石。呼伦贝尔市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开播10年来,始终在反映社情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设连心桥等方面不遗余力。正因如此,节目热线不断、热度不减,让“听众来访”成为了此节目的一大特色。如何面对各类听众来访,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发挥“减压阀”“连心桥”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