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前的准备工作与具体剥制过程,并从防潮、防霉、防虫、防光与防尘等方面阐述了标本的保藏与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鸟类剥制标本;准备工作;剥制过程;保藏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Q95-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344-02
动物剥制标本是利用动物本身的皮张和羽毛,经过对动物进行剥皮、脱脂、防腐、填充及整形等过程,根据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形态、神态而制作出的一种模型。它突出了动物本身具有的特征,具有形象逼真、直观完整的特点,在科研教学、科普宣传等众多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分类比较最直观的工具,是研究自然规律、物种变迁必不可少的物证,用珍稀物种制作的标本同时也是自然文化的遗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标本作品也开始进入了厅舍殿堂,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屋内装饰,营造出古朴典雅、回归自然的情趣。由此可见,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日常管理与保藏修复也显得十分重要。
鸟类剥制标本是动物标本中的一种,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测量、剥皮、剔肉、脱脂、脱水、防腐、支架、填充、缝合、整形、安装义眼、固定和整理羽毛等。笔者在制作虎皮鹦鹉剥制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制作过程与工艺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鸟类标本制作时,用传统制作方法显得有点拘束。鉴于此,笔者根据标本制作实践和查阅相关资料,对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及日常管理进行了总结与创新。
1 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前的准备
1.1 标本鉴别
根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对标本进行分类鉴别,确定要制作标本的类型。
1.2 鸟体制作材料准备
制作标本要择取体型正常、羽毛完整的活体鸟类或死后时间不长且羽毛未受污染的新鲜鸟体。器材:解剖刀、骨剪、解剖剪、镊子、钳子、各类型号的镀锌铁丝、针线、标本座板、脱脂棉、竹丝、义眼、电吹风、一次性注射器。防腐剂除了采用传统的明矾75 g、樟脑50 g、肥皂100 g和砒霜10 g之外,还需加入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将肥皂切成小块之后,加水浸泡然后再水浴溶解,待成糊状时再加入樟脑粉、明矾粉、砒霜粉,边加入边搅拌均匀,晾凉以后再加入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搅匀便成。由于砒霜属于剧毒物质,所以在整个操作中一定要戴好手套、口罩和透明眼罩,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还需配制75%的酒精苯酚饱和液、黄胶泥。
1.3 测量与记录
在标本制作之前要对鸟体进行实际的测量与记录,一是基本形态的测量,包括体重、体长、翼长、腿长、嘴峰长、尾长;二是身体特征的记录,包括性别、虹膜及其他裸露部位颜色的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记录采集时间与地点。这些记测量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同时还需要把鸟体的形态拍成照片以便为标本制作后期的整形、加色等提供参考。
2 鸟类剥制标本的剥制过程
2.1 活体致死的处理
对于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鸟,致死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常见的有窒息死亡、压迫腰椎或放血死亡、破坏中枢神经死亡。窒息死亡是指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堵住鸟的鼻子和嘴巴使其窒息而死,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小型鸟类。压迫腰椎是指用双手的拇指向下用力压迫鸟体的腰椎,致使鸟体腰椎骨折压迫神经而死;放血是指用剪刀插入鸟体的嘴里,剪断血管,使其失血而死,这2种方法适用于中型鸟类。破坏中枢神经是指使用解剖针从鸟体的枕骨与第一椎的位置垂直插入至脑室,然后搅乱脑髓使其死亡,这种方法适用于体型较大的鸟类。在处死活体的时候,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应用脱脂棉堵住鸟体的嘴及肛门,以免失血或排除粪便,污染鸟体的皮张及羽毛,并且要在鸟体死亡一段时间,待血液凝固之后再进行解剖[1-2]。
2.2 皮肤的剥离
常见的鸟类剥皮方式有胸剥法、背剥法、腹剥法。胸剥法是指在胸部前端正中至龙骨突中央处开刀,然后再沿着肩部与肱部、体背、腰部方向剥离,接着再向尾部剥离,最后开始翼部剥离的剥离方法,中国南方地区应用较多。背剥法主要适用于水上浮游禽类,腹部的绒毛较厚且白净,如果采用胸剥法或腹剥法则容易污染腹部的绒毛而使标本减色。采用腹剥法制作标本,不仅能保证胸部羽毛的平整、美观,而且较其他2种方法能节约1/2的时间。现详细地介绍腹剥法的操作过程。
2.2.1 开口。将血液凝固后的鸟体仰卧放于实验台上,用镊子将胸部的羽毛向两侧分开,然后用解剖刀从龙骨突至肛门前端轻轻地割破皮张,开口长度不要太长,略小于胸围即可,进刀不能太深,因为鸟体腹部的皮张很薄,很容易刺破腹腔造成肠管破裂而使羽毛受到污染。之后结合镊子和手指慢慢地向四周剥离,一边剥离一边往露出的皮肤上撒些滑石灰粉用来吸收血脂,以免污染羽毛[3-4]。
2.2.2 剥离腿部。从开口处剥至腿部肌肉时要用手指慢慢剥离皮张,在露出大腿时,先用骨剪的前端把股骨剪断,但不要剪断肌肉,然后将皮肤未分离的部分绕着股骨转动,并用镊子分离与肌肉相连的皮肤。往下剥离至膝关节时,用骨剪顺膝关节剪断,注意不要剪破皮张,接着去掉腿部,并在与腿部肌肉相连的皮肤表面均匀地抹上配制好的防腐剂,将皮肤复位后再剥离另一侧腿部。
2.2.3 剥离尾部。去掉腿部后鸟体的下半部分只有尾椎与皮肤相连,初学者可能会横着一刀剪断尾椎,但这种做法极易剪断尾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剥至肛门,向上找到尾椎,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剥离一部分皮肤,至尾椎基本上露出来后,2次用刀呈“V”形剪断尾椎骨和泄殖腔。最后去净皮脂腺,均匀地抹上防腐剂,此处是易生虫的地方,防腐剂的用量可稍多些[5-7]。
2.2.4 剥离翼部。尾部的工作完成后,提取躯干,用手指向前剥离皮肤。在剥制翼部时,剪断肩关节,将肱部拉出,将肱部上的皮肤向下剥离,翼部的皮肤很薄,尽量使用手指剥离,尖锐的器具容易扎破皮肤。如是大型鸟类,可以用镊子的柄剥离。剥制尺骨根部时,剔净肌肉,接着用骨刀紧贴飞羽轴根剪断尺骨,然后在翼部皮肤上均匀地抹上防腐剂,并用一次性注射器向未剥离的翼部软组织部分注入75%酒精苯酚饱和液防止腐败。若制作展翅标本,切勿把尺骨上的飞羽轴根割离,应将一侧翼部复位后再处理另一侧翼部。 2.2.5 翻出头部。翼部剥离之后,分别向胸部、背部、颈部方向进行剥离,此间一定要一边剥离一边撒上滑石灰粉,一是为了吸收血脂以免污染羽毛,二是为了防止皮肤剥离后再与肌肉粘在一起。当从颈部剥制枕骨时,不要急于剪断劲椎,而是将皮肤继续沿着头颅方向撸,直到皮肤翻过头颅。翻头时一定要保证鸟体的2只眼睛与耳朵的完整,且一定要在皮肤翻过鸟体的耳孔与眼球之后,方可在枕骨大孔处用骨刀剪断颈椎,去下躯干,保留头骨,然后把头骨上的眼球挖出,剔净头骨上的肌肉。之后便是头部的防腐与复原处理。把枕骨孔扩大,再把脑髓从枕骨孔里用脱脂棉吸净,剔掉口腔里的舌及软骨。除净后,把配制好的防腐膏灌进颅腔内,并均匀地抹在头骨、眼眶、口腔内,然后将头部复原。复原的过程中要一边往皮肤内表面上涂抹防腐剂,一边塞脱脂棉花,棉花要小且均匀。
2.2.6 涂抹防腐膏。躯干完全剥离后,将皮张放在实验台上并铺张开,用手指蘸取防腐膏均匀地涂抹在皮肤内表面上,在留有骨的地方,比如尾椎、羽轴根、膝关节等处要适当多涂抹一些。
2.2.7 制作支架。选取能支持鸟体重量的适度粗细的铁丝制作骨架,长度要比鸟体的长度长1倍以上,铁丝端点处要锉尖以便于穿过带骨的位置。展翅鸟类标本支架的制作方法:选取铁丝3根,1根平行于鸟体长度方向,一端穿过尾部中央,另一端由颈部皮肤中穿至头部颅腔,前端稍微插进头骨,注意不要穿出;1根与中间鸟体长度方向的铁丝大致呈60°,一端从腿部膝关节处穿入跗跖骨经踝关节内侧穿过,至掌心穿出,将这一端向外拉出一段,另一端从斜上角的翼部的肘关节穿入,沿尺骨与桡骨内侧穿至翼部尖端,稍微往翼部尖端插入,但不要穿过;还有1根铁丝以同样方法穿过另一腿部及翼部。最后将3根铁丝展直并在中间用细铁丝将其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并在结点下面垫上几层棉花块,以防止结点的铁丝刺破皮张。非展翅鸟类标本支架的制作方法:取合适的铁丝2根,一根是鸟体长度的1.5倍,另一根较前者长5 cm左右,将2根铁丝紧紧地绞合成“十”字形状,且要对称。较长铁丝的两端分别从腿部膝关节处穿入跗跖骨经踝关节内侧穿过,至掌心穿出,较短铁丝一端插入尾椎以支持尾羽,一端由颈项皮肤中插入头部颅腔中。
2.2.8 填充并缝合。将装好支架的鸟体仰卧放于实验台上,用镊子将脱脂棉花条、棉花块依次由尾部、腿部、翼部、背部逐渐填充,要求均匀不起疙瘩。填充时力气不可过大,更不能塞过量,以免将皮张胀破。填充至与鸟体原本大小、胖瘦大致相同时,最后在开口处垫上几片薄薄的棉花,将开口处的羽毛铺开,从胸部向尾部肛门处进行缝合,一边缝合一边用棉花对不足之处进行填补。
2.2.9 整形与安装义眼。整形即根据照片或理想状态将填充好的标本整理成姿态标本、展翅标本或科研标本。整形是标本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不仅需要标本制作人员平时多留意野外鸟体的行为、习性和形态,而且还要根据照片将标本和作品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标本看起来更加生动逼真。在眼睑未干之前,用镊子将眼睑整理成圆形,涂好虹彩,在眼眶为涂少许黄胶泥,然后装入义眼并用针拨动眼眶将义眼边缘遮住。整形时必须耐心细致,不能有一点懈怠。笔者根据实践提出应注意的几点:如唇部及腿部色泽明显的鸟体可用油画颜料进行调色;用电吹风微风梳理羽毛,并配合镊子整理;若有掉毛,选取颜色相同、大小相近的羽毛粘贴;整理完后在羽毛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硫磺粉,以防蛀虫;眼要圆,喙不能张开,若张开用棉线将喙缚住。
3 标本的保藏与管理
标本制作完成后,放置标本的库房或展厅的防火、防潮、防霉、防虫、防光及防尘措施的开展强度,保护方法的科学与否都将影响到标本的使用寿命和参考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环境的库房或展厅对于标本的保藏至关重要。
3.1 防潮
标本内部的填充物一般有很多种,包括棉花、木屑、稻草等,这些填充物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在湿度与温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就很容易造成标本的变形甚至破裂。水气太重还会使皮肤表面滋生出真菌,时间一长皮肤表面就会腐烂,支撑标本的铁丝受潮后也极易锈蚀,从而损坏标本。动物标本适宜保藏温度为4~10 ℃,适宜湿度为40%~50%。目前的防潮措施有2种:一是化学防潮,微小的湿度控制宜使用无水氯化钙和硅胶;二是物理防潮,采用空调、排风扇、去湿机,通过温度与湿度探头感应装置,利用计算机智能调控温湿度。
3.2 防霉
标本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霉变,开始时霉菌的孢子肉眼不易察觉,但到能看见时,标本已经被破坏了,由此可以看出防霉工作得时时抓。防霉的方法有很多种,药剂主要有二氯二甲烷、麝香草酚、对氯间甲基酚、邻苯基酚和水杨酸苯胺,常用的方式是以3∶5的比例将高锰酸钾与福尔马林混合均匀,按73 g/m3的剂量熏蒸1 d。
3.3 防虫
虫蛀是保藏标本常见的问题,而花斑皮蠹和飞蛾是对标本危害最严重、最常见的害虫。对于花斑皮蠹的防治一般采用2.5%的溴氰菊酯原液,将其稀释后对库房进行全面喷洒,封闭20 min,对于飞蛾的防治采用敌敌畏熏蒸即可。除此之外,还应在库房或展厅内放些樟脑,门窗尽量关闭,隔绝害虫的源头。
3.4 防光与防尘
陈列标本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光线状态,一般都采用人工光源,但要注意的是紫外光对标本的损害最为严重,因此光照时要使用防紫外光胶片,避免对标本产生影响。同时,要避免直射或长时间照射,光照强度越弱越好,光源与标本的距离越远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受潮的标本不能暴晒。库房或展厅的灰尘主要是由极小的矿物质颗粒组成,当在空气中漂浮时,不但能磨损标本表面的羽毛,而且有的灰尘颗粒具有酸碱性,能直接腐蚀标本,同时还能成为霉菌与害虫繁殖的传播介质。现在库房和展厅的条件都比较好,灰尘也主要是由工作人员或参观者从外面随鞋带进来的,因此在库房或展厅的门口设立一个防尘缓冲带至关重要。
4 结语
笔者通过标本制作实践,对鸟类标本皮肤的防腐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除传统配制的防腐剂外,在制作中加入了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Carboxymethyl Konjac Glucomannan,简称CMK)是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的一种醚化改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增稠性、凝胶性、持水性、成膜性和可降解性。因此,CMK与普通防腐剂一起涂抹在鸟体的皮肤表面,不仅可改善标本皮肤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张率,提高皮肤的耐裂性和柔韧性,而且增强了杀菌消毒防腐作用。制作动物标本不仅需要掌握标本的制作方法,练就熟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应具有创新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思考。这些方面相结合才能制作出外观完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参考价值高的动物标本,为生物教学、生态宣传、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5 参考文献
[1] 王洪江.小型鸟类剥制标本的常规制作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3):69-71.
[2] 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的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3] 江智华.鸟类标本腹开剥制法[J].动物学杂志,1960(6):281-282.
[4] 李永民,刘奇,陈杰,等.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工艺探究及改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66-69.
[5] 鲁金波,王玉忠,毛景东.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术的改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87-88.
[6] 许永贤.活体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J].中国禽牧兽医,2009,36(5):213-215.
[7] 李长看.鸟类剥制标本制作技术与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36-2639.
关键词 鸟类剥制标本;准备工作;剥制过程;保藏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Q95-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344-02
动物剥制标本是利用动物本身的皮张和羽毛,经过对动物进行剥皮、脱脂、防腐、填充及整形等过程,根据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形态、神态而制作出的一种模型。它突出了动物本身具有的特征,具有形象逼真、直观完整的特点,在科研教学、科普宣传等众多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分类比较最直观的工具,是研究自然规律、物种变迁必不可少的物证,用珍稀物种制作的标本同时也是自然文化的遗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标本作品也开始进入了厅舍殿堂,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屋内装饰,营造出古朴典雅、回归自然的情趣。由此可见,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日常管理与保藏修复也显得十分重要。
鸟类剥制标本是动物标本中的一种,其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测量、剥皮、剔肉、脱脂、脱水、防腐、支架、填充、缝合、整形、安装义眼、固定和整理羽毛等。笔者在制作虎皮鹦鹉剥制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制作过程与工艺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鸟类标本制作时,用传统制作方法显得有点拘束。鉴于此,笔者根据标本制作实践和查阅相关资料,对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及日常管理进行了总结与创新。
1 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前的准备
1.1 标本鉴别
根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对标本进行分类鉴别,确定要制作标本的类型。
1.2 鸟体制作材料准备
制作标本要择取体型正常、羽毛完整的活体鸟类或死后时间不长且羽毛未受污染的新鲜鸟体。器材:解剖刀、骨剪、解剖剪、镊子、钳子、各类型号的镀锌铁丝、针线、标本座板、脱脂棉、竹丝、义眼、电吹风、一次性注射器。防腐剂除了采用传统的明矾75 g、樟脑50 g、肥皂100 g和砒霜10 g之外,还需加入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将肥皂切成小块之后,加水浸泡然后再水浴溶解,待成糊状时再加入樟脑粉、明矾粉、砒霜粉,边加入边搅拌均匀,晾凉以后再加入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搅匀便成。由于砒霜属于剧毒物质,所以在整个操作中一定要戴好手套、口罩和透明眼罩,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还需配制75%的酒精苯酚饱和液、黄胶泥。
1.3 测量与记录
在标本制作之前要对鸟体进行实际的测量与记录,一是基本形态的测量,包括体重、体长、翼长、腿长、嘴峰长、尾长;二是身体特征的记录,包括性别、虹膜及其他裸露部位颜色的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记录采集时间与地点。这些记测量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同时还需要把鸟体的形态拍成照片以便为标本制作后期的整形、加色等提供参考。
2 鸟类剥制标本的剥制过程
2.1 活体致死的处理
对于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鸟,致死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常见的有窒息死亡、压迫腰椎或放血死亡、破坏中枢神经死亡。窒息死亡是指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堵住鸟的鼻子和嘴巴使其窒息而死,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小型鸟类。压迫腰椎是指用双手的拇指向下用力压迫鸟体的腰椎,致使鸟体腰椎骨折压迫神经而死;放血是指用剪刀插入鸟体的嘴里,剪断血管,使其失血而死,这2种方法适用于中型鸟类。破坏中枢神经是指使用解剖针从鸟体的枕骨与第一椎的位置垂直插入至脑室,然后搅乱脑髓使其死亡,这种方法适用于体型较大的鸟类。在处死活体的时候,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应用脱脂棉堵住鸟体的嘴及肛门,以免失血或排除粪便,污染鸟体的皮张及羽毛,并且要在鸟体死亡一段时间,待血液凝固之后再进行解剖[1-2]。
2.2 皮肤的剥离
常见的鸟类剥皮方式有胸剥法、背剥法、腹剥法。胸剥法是指在胸部前端正中至龙骨突中央处开刀,然后再沿着肩部与肱部、体背、腰部方向剥离,接着再向尾部剥离,最后开始翼部剥离的剥离方法,中国南方地区应用较多。背剥法主要适用于水上浮游禽类,腹部的绒毛较厚且白净,如果采用胸剥法或腹剥法则容易污染腹部的绒毛而使标本减色。采用腹剥法制作标本,不仅能保证胸部羽毛的平整、美观,而且较其他2种方法能节约1/2的时间。现详细地介绍腹剥法的操作过程。
2.2.1 开口。将血液凝固后的鸟体仰卧放于实验台上,用镊子将胸部的羽毛向两侧分开,然后用解剖刀从龙骨突至肛门前端轻轻地割破皮张,开口长度不要太长,略小于胸围即可,进刀不能太深,因为鸟体腹部的皮张很薄,很容易刺破腹腔造成肠管破裂而使羽毛受到污染。之后结合镊子和手指慢慢地向四周剥离,一边剥离一边往露出的皮肤上撒些滑石灰粉用来吸收血脂,以免污染羽毛[3-4]。
2.2.2 剥离腿部。从开口处剥至腿部肌肉时要用手指慢慢剥离皮张,在露出大腿时,先用骨剪的前端把股骨剪断,但不要剪断肌肉,然后将皮肤未分离的部分绕着股骨转动,并用镊子分离与肌肉相连的皮肤。往下剥离至膝关节时,用骨剪顺膝关节剪断,注意不要剪破皮张,接着去掉腿部,并在与腿部肌肉相连的皮肤表面均匀地抹上配制好的防腐剂,将皮肤复位后再剥离另一侧腿部。
2.2.3 剥离尾部。去掉腿部后鸟体的下半部分只有尾椎与皮肤相连,初学者可能会横着一刀剪断尾椎,但这种做法极易剪断尾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剥至肛门,向上找到尾椎,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剥离一部分皮肤,至尾椎基本上露出来后,2次用刀呈“V”形剪断尾椎骨和泄殖腔。最后去净皮脂腺,均匀地抹上防腐剂,此处是易生虫的地方,防腐剂的用量可稍多些[5-7]。
2.2.4 剥离翼部。尾部的工作完成后,提取躯干,用手指向前剥离皮肤。在剥制翼部时,剪断肩关节,将肱部拉出,将肱部上的皮肤向下剥离,翼部的皮肤很薄,尽量使用手指剥离,尖锐的器具容易扎破皮肤。如是大型鸟类,可以用镊子的柄剥离。剥制尺骨根部时,剔净肌肉,接着用骨刀紧贴飞羽轴根剪断尺骨,然后在翼部皮肤上均匀地抹上防腐剂,并用一次性注射器向未剥离的翼部软组织部分注入75%酒精苯酚饱和液防止腐败。若制作展翅标本,切勿把尺骨上的飞羽轴根割离,应将一侧翼部复位后再处理另一侧翼部。 2.2.5 翻出头部。翼部剥离之后,分别向胸部、背部、颈部方向进行剥离,此间一定要一边剥离一边撒上滑石灰粉,一是为了吸收血脂以免污染羽毛,二是为了防止皮肤剥离后再与肌肉粘在一起。当从颈部剥制枕骨时,不要急于剪断劲椎,而是将皮肤继续沿着头颅方向撸,直到皮肤翻过头颅。翻头时一定要保证鸟体的2只眼睛与耳朵的完整,且一定要在皮肤翻过鸟体的耳孔与眼球之后,方可在枕骨大孔处用骨刀剪断颈椎,去下躯干,保留头骨,然后把头骨上的眼球挖出,剔净头骨上的肌肉。之后便是头部的防腐与复原处理。把枕骨孔扩大,再把脑髓从枕骨孔里用脱脂棉吸净,剔掉口腔里的舌及软骨。除净后,把配制好的防腐膏灌进颅腔内,并均匀地抹在头骨、眼眶、口腔内,然后将头部复原。复原的过程中要一边往皮肤内表面上涂抹防腐剂,一边塞脱脂棉花,棉花要小且均匀。
2.2.6 涂抹防腐膏。躯干完全剥离后,将皮张放在实验台上并铺张开,用手指蘸取防腐膏均匀地涂抹在皮肤内表面上,在留有骨的地方,比如尾椎、羽轴根、膝关节等处要适当多涂抹一些。
2.2.7 制作支架。选取能支持鸟体重量的适度粗细的铁丝制作骨架,长度要比鸟体的长度长1倍以上,铁丝端点处要锉尖以便于穿过带骨的位置。展翅鸟类标本支架的制作方法:选取铁丝3根,1根平行于鸟体长度方向,一端穿过尾部中央,另一端由颈部皮肤中穿至头部颅腔,前端稍微插进头骨,注意不要穿出;1根与中间鸟体长度方向的铁丝大致呈60°,一端从腿部膝关节处穿入跗跖骨经踝关节内侧穿过,至掌心穿出,将这一端向外拉出一段,另一端从斜上角的翼部的肘关节穿入,沿尺骨与桡骨内侧穿至翼部尖端,稍微往翼部尖端插入,但不要穿过;还有1根铁丝以同样方法穿过另一腿部及翼部。最后将3根铁丝展直并在中间用细铁丝将其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并在结点下面垫上几层棉花块,以防止结点的铁丝刺破皮张。非展翅鸟类标本支架的制作方法:取合适的铁丝2根,一根是鸟体长度的1.5倍,另一根较前者长5 cm左右,将2根铁丝紧紧地绞合成“十”字形状,且要对称。较长铁丝的两端分别从腿部膝关节处穿入跗跖骨经踝关节内侧穿过,至掌心穿出,较短铁丝一端插入尾椎以支持尾羽,一端由颈项皮肤中插入头部颅腔中。
2.2.8 填充并缝合。将装好支架的鸟体仰卧放于实验台上,用镊子将脱脂棉花条、棉花块依次由尾部、腿部、翼部、背部逐渐填充,要求均匀不起疙瘩。填充时力气不可过大,更不能塞过量,以免将皮张胀破。填充至与鸟体原本大小、胖瘦大致相同时,最后在开口处垫上几片薄薄的棉花,将开口处的羽毛铺开,从胸部向尾部肛门处进行缝合,一边缝合一边用棉花对不足之处进行填补。
2.2.9 整形与安装义眼。整形即根据照片或理想状态将填充好的标本整理成姿态标本、展翅标本或科研标本。整形是标本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不仅需要标本制作人员平时多留意野外鸟体的行为、习性和形态,而且还要根据照片将标本和作品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标本看起来更加生动逼真。在眼睑未干之前,用镊子将眼睑整理成圆形,涂好虹彩,在眼眶为涂少许黄胶泥,然后装入义眼并用针拨动眼眶将义眼边缘遮住。整形时必须耐心细致,不能有一点懈怠。笔者根据实践提出应注意的几点:如唇部及腿部色泽明显的鸟体可用油画颜料进行调色;用电吹风微风梳理羽毛,并配合镊子整理;若有掉毛,选取颜色相同、大小相近的羽毛粘贴;整理完后在羽毛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硫磺粉,以防蛀虫;眼要圆,喙不能张开,若张开用棉线将喙缚住。
3 标本的保藏与管理
标本制作完成后,放置标本的库房或展厅的防火、防潮、防霉、防虫、防光及防尘措施的开展强度,保护方法的科学与否都将影响到标本的使用寿命和参考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环境的库房或展厅对于标本的保藏至关重要。
3.1 防潮
标本内部的填充物一般有很多种,包括棉花、木屑、稻草等,这些填充物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在湿度与温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就很容易造成标本的变形甚至破裂。水气太重还会使皮肤表面滋生出真菌,时间一长皮肤表面就会腐烂,支撑标本的铁丝受潮后也极易锈蚀,从而损坏标本。动物标本适宜保藏温度为4~10 ℃,适宜湿度为40%~50%。目前的防潮措施有2种:一是化学防潮,微小的湿度控制宜使用无水氯化钙和硅胶;二是物理防潮,采用空调、排风扇、去湿机,通过温度与湿度探头感应装置,利用计算机智能调控温湿度。
3.2 防霉
标本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霉变,开始时霉菌的孢子肉眼不易察觉,但到能看见时,标本已经被破坏了,由此可以看出防霉工作得时时抓。防霉的方法有很多种,药剂主要有二氯二甲烷、麝香草酚、对氯间甲基酚、邻苯基酚和水杨酸苯胺,常用的方式是以3∶5的比例将高锰酸钾与福尔马林混合均匀,按73 g/m3的剂量熏蒸1 d。
3.3 防虫
虫蛀是保藏标本常见的问题,而花斑皮蠹和飞蛾是对标本危害最严重、最常见的害虫。对于花斑皮蠹的防治一般采用2.5%的溴氰菊酯原液,将其稀释后对库房进行全面喷洒,封闭20 min,对于飞蛾的防治采用敌敌畏熏蒸即可。除此之外,还应在库房或展厅内放些樟脑,门窗尽量关闭,隔绝害虫的源头。
3.4 防光与防尘
陈列标本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光线状态,一般都采用人工光源,但要注意的是紫外光对标本的损害最为严重,因此光照时要使用防紫外光胶片,避免对标本产生影响。同时,要避免直射或长时间照射,光照强度越弱越好,光源与标本的距离越远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受潮的标本不能暴晒。库房或展厅的灰尘主要是由极小的矿物质颗粒组成,当在空气中漂浮时,不但能磨损标本表面的羽毛,而且有的灰尘颗粒具有酸碱性,能直接腐蚀标本,同时还能成为霉菌与害虫繁殖的传播介质。现在库房和展厅的条件都比较好,灰尘也主要是由工作人员或参观者从外面随鞋带进来的,因此在库房或展厅的门口设立一个防尘缓冲带至关重要。
4 结语
笔者通过标本制作实践,对鸟类标本皮肤的防腐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除传统配制的防腐剂外,在制作中加入了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Carboxymethyl Konjac Glucomannan,简称CMK)是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的一种醚化改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增稠性、凝胶性、持水性、成膜性和可降解性。因此,CMK与普通防腐剂一起涂抹在鸟体的皮肤表面,不仅可改善标本皮肤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张率,提高皮肤的耐裂性和柔韧性,而且增强了杀菌消毒防腐作用。制作动物标本不仅需要掌握标本的制作方法,练就熟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应具有创新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思考。这些方面相结合才能制作出外观完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参考价值高的动物标本,为生物教学、生态宣传、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5 参考文献
[1] 王洪江.小型鸟类剥制标本的常规制作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3):69-71.
[2] 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的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3] 江智华.鸟类标本腹开剥制法[J].动物学杂志,1960(6):281-282.
[4] 李永民,刘奇,陈杰,等.鸟类剥制标本制作工艺探究及改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66-69.
[5] 鲁金波,王玉忠,毛景东.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术的改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87-88.
[6] 许永贤.活体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J].中国禽牧兽医,2009,36(5):213-215.
[7] 李长看.鸟类剥制标本制作技术与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36-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