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柴生火天成美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烧,是中国古老的烧制方法,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常分为底釉与自然釉两大类。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制瓷标准中,柴烧不太被文人雅士欣赏,谓之为“瑕”。然而,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正在盛行。
  柴烧之美,贵于在地塑造,亦贵在自然天成。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持续建设,两地陶艺文化一跃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成渝两地柴烧人将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与天府文化,通过一件件有心有趣的柴烧器物温情展现,传递出浓郁的地域故事。
  在日本有一种颜色叫山吹,是一种灰色。但在成都,山吹是一名陶作者、柴烧艺术家。他30岁出头,过去曾是北京商务中心区的一名设计师,此后安家成都,捧起泥土成为了手艺人。
  在他位于温江的工作室中,这几年柴烧所得的作品悉数陈列于柜中。几只祭蓝茶杯釉色通透,蓝得惊心动魄,而几只柴烧的马克杯则呈现出金属光泽的铁灰色,用手触碰那些不规则的纹路便能感受到明显的颗粒感。拙,却可爱。平日里用自己烧制的茶器喝茶已经成了生活日常,连带着家中4岁的小女儿也有了专属的杯子,模仿着大人的方式认真饮茶。
  回想起来,如今的生活与过往大不同。多年前在北京从事设计工作时,他对未来并没有过多设想,“整个人都是飘着的”。而生活的转折也来得自然而然,2015年他从北京来到爱人生活的成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切都等待着重建。
  他并不打算回到设计行业,反而想要从头开始一门独自完成的手艺,这时他想到了陶。对于陶艺他并不感到陌生,还在读大二时,学设计的他在学校的陶艺课上就有接触。他还记得当时自己拉坯制了一个罐,并且用丙烯的蓝色在上面画了一个抽象符号。“那就是个平平无奇的罐子。”他说。
  学生时代做陶的记忆被唤醒,他在这个城市开始了手艺的修行。
  成都,过去也是知名的陶瓷之都,千年的繁荣在此孕育了多彩的陶瓷業。这一切都带给他许多可能性,初到此处时,他遍寻古窑口,从邛崃窑到玉堂窑、磁峰窑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寻泥、配泥、揉泥、试泥、建窑、反复练习拉坯、实验釉药……山吹自此开始认定了他与泥的缘分,在遍访四川古窑,了解当地泥与自建窑的基本习性后,他又花了1年多的时间去读懂泥土的语言。泥在他手下揉捏搓圆,历经无数偶然,甚至破坏后,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他后来的陶艺风格亦是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慢慢形成。
  2016年10月,山吹建起工作室,也是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彻底被泥与窑充满。他工作起来不遗余力,在制作器物时,为了找到自己能用的材料,一天光是配泥实验就要做好多次,电窑烧坏了好几个。山吹坦言,在这条路上,他走的弯路足够多,虽说无论是建窑还是选泥,都可以去景德镇学,但自己依然想亲力亲为。“没有去学,是怕被控制,不想做成别人的样子。”
  柴烧是器物与火的灵魂碰撞
  长期与泥、火磨合的过程,也让山吹深知器物之美既要在有限的范围里去创造,又需要手艺人能把握在规则之外发挥的部分,那才可能是器皿本身的性格。
  在尝试过气窑、电窑后,2017年底山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冒险——柴烧。不同于气窑、电窑总是能烧制出“正确的”器皿,柴烧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意外,自器皿放入窑中开始,便马虎不得,你必须得时刻关注着里面的情况。开窑是所有陶艺人最期待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知道历经1 300℃高温后淬炼器皿的状况。
  面对这种古老的烧制方法,山吹坦言非常辛苦,自己每天除了持续制作器物外,还得面临出窑成品率低下的情况。到目前为止,他柴烧报废的作品少说也有几千件。“一窑生一窑死”不过寥寥数字,却是许多陶艺人数年的劳作实践。
  从试泥到窑烧,这整个过程并不轻松,山吹这一批柴烧器皿大概有一两百件,但因为是他眼中的“残次品”,出窑后他在器皿中插了支腊梅,拍完照片就将它们全砸了。望着一地狼藉,他感叹那是一种把牙砸碎了往肚子里咽的感觉。工作室成了器皿的“坟墓”,地上全是残片……不过幸运的是,这7天的与火对赌,也让他渐渐知道了要想烧出窑的脾气,就必须得先找到窑性的规律。
  什么是窑性的规律呢?或许这还得从码窑说起。码窑是柴烧不可或缺,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而码窑的过程亦是设计火路的过程。窑如果码得好,就更能保证窑里上下温差的均衡,更能实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当然,码窑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泥料的收缩比例、柴窑的温度、结构比例、火膛大小、窑室大小、烟囱高低,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发生变化。“瓷器之都景德镇的手艺人码窑时往往都会有把桩师傅指挥,因为他们可以根据火的节奏、气氛的转化,以及微妙的火的颜色来判断器物烧制的好坏。”
  对器物的爱扎根在每一天的生活中
  2018年9月,是山吹第一次感觉触碰到了柴烧的门槛。这一天,他做了一批碗放进柴窑烧制,在1 300℃的火光中,器物正在经历自己的涅槃。这次他发现有些碗在烧制过程中会有自然变形,加上自然落灰形成的釉,浑然天成。“落灰后的釉并不明显,但茶倒进去会有金光,口沿还会有珠光。”
  那是一种美妙的变化,而玩泥的乐趣,也在于即使是一样的泥胎,也能烧出不同的效果。对山吹来说,柴烧过程中,人能参与的部分是很有限的,占其生命的最大部分还属自然。因此,每一次器物的制作,他都只是把器形设计出来,随后让泥顺应自然,服膺自然,以此降低人为参与。
  而关于陶艺材料,山吹颇有自己的经验。他认为这需要调动五感,甚至是六感去体验。在他的家乡山西有大同土,矿产资源发达的地方也有可用的泥,但每一种泥都有时间变化,这其中的分寸感很难把握。因为有些看上去很粗糙的,去碰触时却很细腻。“我们可以追求变化,也可以特别规整去做这件事,但前提是要内心足够平静。”
  在山吹眼里,器皿因为有用而美,它越是贴近生活,其本身也就更灵动。关于日用器物,柳宗悦有这样一段论述,“正因日常所用,人们才更需要用心。日常生活是构成生活的基础,日常所用的简单器物才是一切美丽器物的基础……人对器物的爱必须扎根在每一天的生活中。”   如今,山吹与朋友创立了一个新的日用器皿品牌“我猫了”,他们将年轻人轻松诙谐的生活态度注入到器皿中,当你感知到陶杯的质地与趣味的设计时,生活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一半涂山一半窑
  重庆东南方向的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在棠樾的记忆里,家乡旧屋前水后山。不同于山里其他孩子爱撒欢、捣蛋的性情,棠樾更偏爱放学回家后蹲在大陶罐儿旁看母亲制豆瓣酱,一晃10多年就过去了,他以十分突出的艺术专业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工艺与环艺2个专业。爱“陶”,并无巧缘,只是热衷厨艺而难以寻到心仪的餐具,由此,他来到重庆主城区,开启了他的制陶奇旅。
  在众多的手工艺门类中,棠樾独爱陶艺,正是因为“制陶可谓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且对人的要求不光是体力,更是毅力。制陶选泥有方,拉坯有序。飞速旋转的圆盘陶轮上,造型各异的器物可由此诞生。
  这种被棠樾所认为的“神秘仪式”,也一直是他所钟爱的。“手触及泥土的一刹那,我觉得自己的脑部意识经手传递至一团泥中,那时的我已不再是我,泥也不再是泥。”
  那么,泥究竟是什么?
  经修坯、晾坯、精修、施釉,最后注入千回百转的情感后放至窑内的泥,是一半天成、一半人为的“结果”,这是因为一道道步骤在可控与失控中辗转与徘徊。
  “说真的,这种磨人又‘魔性’的操作,我很享受。”与其说棠樾捏塑了陶器,不如说在反复的试炼中,他收获了关于泥的全新认知。
  陶,始终与柴烧有着无可替代的共生关系;而棠樾,与山城重庆的水土相融使得其作品的取材一贯在地。棠樾的柴烧作品以重庆涂山的泥土为主,而非陶艺之都景德镇。这基于早期对古陶瓷的研究,加上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所以棠樾很自然的联想到了位于重庆的宋代古窑——涂山窑。
  涂山窑位于重庆主城区黄桷垭一带,是我国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民窑之一,也是当时黑瓷窑的代表瓷窑。宋朝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大批瓷工纷纷南下,先进的北窑制瓷技术也随之被人们带到了巴渝地区。优良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使这里蕴藏了大量的矿石、泉水等资源,且周边沟壑纵横、煤矿众多,为瓷器的烧制提供了一定保障。
  时至南宋末年,巴蜀地区人口锐减,蒙古铁骑所经之处经济萧条,蒙古人统治后饮茶习俗也随之消失,燃烧200多年的涂山窑火,最终熄灭。如今,涂山窑虽默默无闻,但仍却是无数制陶人的心头好。
  也是奇缘,朋友在涂山改建民宿期间正好挖掘出一批疑似陶泥的土矿,然后经提炼、过滤、陈腐等,成为如今棠樾进行柴烧创作的主要泥料。与重庆其他地方的泥料相比,涂山泥的黏性更强,更容易成型及达到轻薄的质感,亦或许是含铁量和砂质的不同,在不同窑温和烧成方式的作用下,可完成黑色—红色—米黄色之间的颜色转换。
  睹物,如睹心
  和许多柴烧创作路上“跌跌撞撞”的创作者相比,棠樾似乎是一位“天赋型选手”,很少失败。当然,这份自信需要通过科学的学习和系统性的试验,以及保持一颗对器物敏感的心。
  2014年,棠樾通过画画来进行自我放空,但绘画的劳动强度太小,难以达到情绪的释放,于是他想到了柴烧,并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烧柴窑很难个人完成,需与人合作,就像一位做衣服的婆婆告诉他的那样,“哪怕独自一个人在家里做衣服,也是在跟纺线的人合作,跟种棉花的人合作”。
  这一年,棠樾在位于重庆市区的歌乐山的老师家里,制作了一些柴烧作品,比如《柿》。
  在造型时,为了使器物有独立之感,棠樾选择先将泥土拍成正方形后再捏造成柿子形状,所以相较于手捏的圆形,这种微微显方的柿子能够避免高温带来的惰感,也便于在窑炉内形成立体的落灰,也能获得更清晰的明暗交界面,这件作品,与南宋僧人牧溪的《六柿图》颇有几分相似。
  棠樾喜爱的另一件作品,是去年烧制的《蛋壳杯》,这类作品曾在宋代湖田窑出现。棠樾花了1年时间制作了质地更轻薄、釉色更简单的版本,甚至,它像初生的婴儿般“需要被呵护”。
  棠樾的柴烧作品,題材大多取自自然之物,比如花瓣、流水、树叶等,或者从古陶瓷的文物世界里找寻灵感,进行再创作,也会偏好一些对比强烈的器物形状,如大口沿配极小足的碗或杯子。
  器物与人,有着毫无保留的亲密关系。对棠樾而言,浴火重生的窑中之器,拥有个人的情感与洞见。将情感的气息吞纳于掌间小小的器物中,需要热爱,这份热爱会在器物出窑时,自然发光。
  继续,如曜之光
  “在地文化,审美情趣,对我做柴烧作品有一定启发,才会诞生出不那么千篇一律的器物。”
  柴烧讲究材质与工艺,工艺的良莠除了众所周知的成型、修坯等细节之外,极为重要的,是创作者的审美意趣,这一点是和而不同的,但却无法一概而论。涂山泥只是泥质的一种,大部分的柴烧作品,会混有一定熟料或者瓷泥的陶土,烧成的器物才可拥有独特质感的表面,加上陶土含铁,与火接触过程中的变化会使坯体呈现多样的色彩。
  落灰与火痕是柴烧最独特的地方,可遇不可求,美妙纹路是作品的迷人之处。在装窑的时候,制作者会谨慎地设想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将希望产生窑变的器物放在相对靠前的地方,把希望有垂釉的器物放在窑口之后,接近火舌尾部的地方等。火候极其关键,就像慢慢熬粥一般,温度太低灰不会化开,温度太高就会烧裂,当温度高达1 200℃以上时,木灰熔融,与陶壤中的氧化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的落灰釉,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这一切的操作,几乎全凭创作者的烧窑经验和对窑与泥的性情来慢慢掌握。
  “柴烧是泥与火的艺术”,在棠樾看来,这是火焰在泥土上最直接的表达。他将这门艺术“不恰当”地比喻为化石,通过高温与泥土记录当时的氛围,换一种角度而言,这不是生命的绽放时刻,而是生命的留痕。
  最近,棠樾着手设计新的工作室,重心和乐趣放在创作上,并希望以器载道,慢慢吸引热爱器物与手艺之人,进而让热爱如火、如光。
其他文献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德国摄影师Jan有着灵巧的构思,通过镜头呈现不一样的童趣。  白色的羽绒被做成云朵,漂浮在空中;各色运动鞋,不只能穿在脚上,还能组合成花朵和风车,甚至喷出火焰的龙;披肩和窗帘杆做成雨伞,还有用纸盒拼叠做出各式各样想象出来的车,驾驶者当然是孩子们,停车场旁还有果汁售卖亭,赶紧去排队吧!这些全都是德国摄影师Jan von Holleben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搭建出的充满想象力的场景
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达到教育的目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  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当发现学生犯错误时,如果在班会或是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难堪和消沉。为避免这种公开批评,教师可私下找到学生,针对其所犯的具体错误,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感觉到教
造鸟记  www.lisalloyd.net/for-sale  伦敦纸雕艺术家丽莎·劳埃德(Lisa Lloyd)从动植物身上汲取灵感,将观察、体会到的细节之美用纸艺表达出来。要制作一件鸟类作品,她首先需要用薄纸或卡片搭建骨架,然后用镊子将4 000多张由她亲手裁剪的几何纸片安装上去,整个过程繁琐而细致。这件包含了蓝鹊、大啄木鸟和知更鸟在内的作品,需要花费她2个多月的时间方能完成。除了在个人官网
近日,深圳中心书城推出流动美术馆,集中展示了10位近代国画名家的代表作复制品。美术馆应用了“图像扫描 移动应用”技术,让参展人在扫描图像画面的同时获得2分钟的画作语音导读,结合新的语音技术让观众更加生动的了解艺术名家。这种新颖的展览技术,给工艺美术界提供了新的借鉴。
从 Laokoon Design 设计的这款另类台灯就可以看出这个来自匈牙利的工作室的独特个性。混凝土制成的底座,带着浑然天成的沉稳感,当点亮球状耐热玻璃中的发光管,外层似鳞片般的灯罩会投射出美丽的光影,似是阳光在海浪中起舞。为了寻找到这种能够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彩色几何形状的灯具材料,设计师们不断地用高品质的塑料制品进行实验,几经筛选才最终确定。经传统的手工缝制与编织后,再融入当代设计,灯具靓丽
[摘 要] 美国高技术学校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已经初具规模,其在课程编制、学生管理、评价手段等方面均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并为学生提供去当地工厂和企业实习的机会。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吸引了来自世界和本国的专家学者的关注。高技术学校有许多办学经验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办学理念;课程编制;实习;思考  [中图分类号] G5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日本设立国家数理天才养成所  ◇刘占山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选择5所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设立国家数理天才养成所,面向在数理方面有卓越追求和能力的儿童和中小学学生,特别是能够理解高难度数学的学生,开设“未来的科学者养成讲座”。为保证被选定的5所学校能够提供确保学生高度发展的学习环境,文部科学省提出了2亿日元的预算要求。  开设讲座的学
熙熙攘攘的墨尔本科林斯街上,爱马仕店铺橱窗内的一件特殊展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它既不是考究的大衣,也不是精致的裙子,而是一件纸质复古机械艺术品。走近细看,每一个支架、齿轮和传送带都极其精致考究,仿佛随时都会伴着轰隆声和升腾的蒸汽运转起来。这件作品的作者正是澳大利亚的艺术家丹尼尔·阿格达各(Daniel Agdag)。  细节控的修修剪剪  推开丹尼尔工作室的门,屋里的景象会让你惊讶得说不出话:墙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楚艳的原创时装品牌“楚和听香”带来一系列以敦煌壁画为元素的服装。这些清新淡雅的服装运用唐朝齐胸襦裙、交领上襦、百褶留仙裙等元素,将传统的腰带夸张处理,成为点睛之笔。所采用的面料使用草木染技艺,配上唐风暗纹团花,每一件服装都充满了浓浓的唐韵。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回到唐朝,都会为这样的服装惊艳吧!
每一款手作产品的研发,品物集都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探索。打造出来的作品既是日常之物,又带着些许诗意和幻想,超乎于日常。  拼木耳飾  将不同颜色的木料拼接成马赛克图案,良材与短料,榫卯与粘接,让拼木不仅仅是技艺。  ¥210元不规则耳饰  这款拼木极具难度,需先将各个单元打磨平整,让它们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再仔细打磨抛光,方能成犁。  ¥260元项坠  选用特殊的木材拼接完成,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