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粮中添加槲皮素对产蛋中后期蛋鸡蛋品质和脂代谢的影响

来源 :动物营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4242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槲皮素对产蛋中后期蛋鸡蛋品质和脂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320只46周龄健康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300和600 mg/kg槲皮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300、600 mg/kg槲皮素均极显著提高了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蛋白高度(P<0.01),且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随槲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二次变化(P=0.004、P=0.034)。2)随槲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腹脂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12),而肝脏指数则呈线性降低趋势(P=0.095)。3)随槲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蛋鸡血小板数量有线性升高的趋势(P=0.075),而大型血小板比率则呈二次变化(P=0.028)。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300和600 mg/kg槲皮素均显著降低了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P<0.05),且添加300 mg/kg槲皮素还极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和葡萄糖(GLU)含量(P<0.01);此外,饲粮中添加100、300、600 mg/kg槲皮素均极显著降低了肝脏甘油三酯含量(P<0.01)。5)饲粮中添加100、300、600 mg/kg槲皮素均极显著提高血清脂联素和瘦素含量(P<0.01)。上述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槲皮素可以调节机体脂代谢,降低产蛋中后期蛋鸡肝脏和腹部脂肪沉积,改善蛋品质,且以添加水平为300 mg/kg时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大众认知中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汉族中心主义,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非常不利。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汉民族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版)从中华民族历史观出发研究汉民族历史,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交融性和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对汉民族自我认知误读有所矫正,在开放的视域中认识汉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对消除汉族中心主义将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增加教书育人效果。《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挖掘本门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位
一氧化氮退火是目前业内界面钝化的主流工艺,而钝化效果与一氧化氮退火的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选取合适的退火条件提高界面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利用n型和p型碳化硅MOS电容研究了不同一氧化氮钝化时间对栅氧界面附近陷阱和栅介质可靠性的影响。通过平行电导峰测试、电容-电压回滞测试、栅偏应力测试和栅漏电测试,分别对界面陷阱、近界面陷阱、氧化层陷阱和栅介质可靠性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增加一氧化氮退火时间能够减少n型M
0引言强度是水泥企业熟料及水泥重要的物理检测项目之一,也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关键性指标,强度检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对熟料质量好坏予以评判、为下一道工序调配、管控,廉价替代材料的加入提供依据、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验证产品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为合格水泥出厂提供保障;其次,可以为用户施工提供依据。而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原燃材料质量、配料方案、煅烧质量、粉磨工艺、混合材的品种和选择、助磨
期刊
本文介绍了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推力轴承的结构与安装工艺,为后续类似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为古希腊历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诗人,赫西俄德及其诗文《神谱》《工作与时日》不仅仅是诗人日常生活的一幅肖像画,更是古希腊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在生产生活和两性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为了寻找到今天解决男女问题的钥匙,我们有必要以史为鉴,通过对赫西俄德诗文的分析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做比较,来进一步促进我们对现今男女问题理解的深化,为缓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男女矛盾给出历史性的答案。
热射病是一种以严重高热(>40℃)和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紧急疾病,存在发病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快速降温是治疗热射病的首要目标。本综述总结了目前比较常见且应用较广的快速降温技术,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这些技术做了比较评估,以帮助医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选择最佳方案对热射病患者进行降温处理。水浸技术(1~17℃)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核心体温,是目前对热射病降温最有效的降温手段。
中国民族史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70年来中国民族史从组建教学和研究部门,开设课程,后设置硕士、博士点,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形成了层级梯队,学科体系得到确立和发展。在研究指归和方法上,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重视整理和利用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在内的资料,将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