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眼部生物结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18例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全身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眼底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相干光生物测量仪及屈光检测资料.同时以50例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根据病变程度,将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0组无DR,1组轻中度DR,2组威胁视力DR.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控制来自同一患者双眼数据的关联性,将眼部生物结构指标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曲率及屈光度数等变量指标分别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除外全身因素,眼部各变量因素分析,显示118例糖尿病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3.22±1.46)mm,前房深度为(3.01 ±0.42)mm,角膜直径为(11.60 ±0.48)mm,角膜曲率为(44.84±1.44)D;与对照组眼轴长度(23.87±1.55)mm、前房深度(2.59 ±0.41)mm、角膜直径(11.59 ±0.41)mm及角膜曲率(44.54 ±1.71)D比较,其中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58,5.955;P<0.05).糖尿病患者3组间比较,显示眼轴长度越短、前房深度越浅,DR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越大(OR=16.869,7.248,6.577;P<0.05),其中DR分型和黄斑水肿类型的危险性尤为突出.远视眼发生严重DR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1.301,95% CI=1.044 ~1.621,P<0.05).结论 病程10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眼部危险因素主要为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其具有促使DR发生及病情进展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所致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磷酸盐缓冲液组(实验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丙戊酸钠组(实验组),每组30只.前房加压灌注方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损伤后6、12、24、48 h和7d分别取眼球做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荧光金逆行标记后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免疫
目的 观察神经损伤诱导蛋白(Ninj)-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髓样细胞黏附的调节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2个月,取27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磷酸盐缓冲液(PBS)腹腔内注射组(B组)、糖尿病+抗Ninj-1腹腔内注射组(C组)、糖尿病+ IgG腹腔内注射组(D组),每组9只大鼠.取9只月龄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A组).分别以丫啶橙视网膜
患者男性,23岁.因左眼突发无痛性视物不见19 h,伴右侧肢体无力15 h,于2011年4月20日到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就诊.发病后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脑梗死”,给予抢救性药物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晨起时发病发病以来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血压135/80 mm Hg(1mm Hg=0.133 kPa),神智清晰,语言流利,右口角下垂,示齿左偏,右侧上下肢肌力V
期刊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黏合剂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的21例(21只眼)不同病因角膜病患者,根据病灶的大小和形状,采用纤维蛋白黏合剂行无缝线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4~20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植片情况及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的统计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1例患者原发病分别为Terrie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普遍存在于生物基因组的非编码蛋白质的单链小RNA,长约22个核苷酸.它们通过在转录后和翻译水平调节基因表达而调控生理和病理过程.在眼部组织表达的miRNA有百余种,它们在眼部发育,分化,损伤后再生以及昼夜节律调控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另一方面,miRNA也在眼部新生血管生成,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病变的发生
眼附属器淋巴瘤是成人眼眶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对于其他肿瘤,其病理诊断和分类比较复杂,与某些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变的鉴别相当困难.为此,熟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各种类型淋巴瘤诊断和分类的标准,重视规范化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均有助于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分类,以及眼附属器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变的鉴别。
患儿男性,6岁.因右眼上睑肿胀近1年,于2010年9月7日来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就诊.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上睑红肿,无眼红、眼痛、流泪及瘙痒,无视力下降和复视,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未予诊治.发病以来,患儿右眼上睑红肿逐渐加重,右眼眼球逐渐前突.患儿家长述其曾患皮肤湿疹多年,已基本治愈。
期刊
青光眼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具有非接触性、高分辨率、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已在眼科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OCT检测技术也逐步应用于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观察方面,如检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乳头形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参数、前房和前房角参数、虹膜和脉络膜厚度、晶状体改变及评价术后滤过泡形态等.因此,有必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会发生改变,评估这一改变需要综合多个生物力学的指标.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中的应力会明显降低,薄瓣有助于维护原有应力.表层切削在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LASIK.飞秒激光能完成平滑整齐的切面并进行边角设计,制作的角膜瓣与下方基质床间贴附更牢固,对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干扰较小.重视并维护角膜生物力学可使角膜屈光手术更安全并且效果更
目的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晶状体脱位( EL)一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研究.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及系谱分析确定遗传模式.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杳,包括眼部、心脏以及骨骼确定临床表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微卫星标记引物,通过连锁分析进行致病基因定位,两点法计算LOD值.采用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全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与内含子拼接部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