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指导的实践探究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艺术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声乐艺术指导近些年备受关注。由于新兴学科在音乐中的地位逐渐增高,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艺术指导在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其中对于演唱者来说声乐艺术指导至关重要,是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其更好掌控音乐处理,由于高校艺术指导在中国的实践时间较短,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研究高校艺术指导的实践探究过程中,选取声乐艺术指导为例进行分析,针对声乐艺术指导进行概述,对于目前在高校中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根源,针对性提出有效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艺术指导 声乐艺术指导 解决策略
  学生在学习演唱时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较大进步,这与声乐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自身努力,除此之外艺术指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许多艺术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开展艺术指导课程,由于国内的艺术指导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需要,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从而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目前高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本文以以声乐艺术指导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为以后高校艺术指导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声乐艺术指导概述
  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课堂中与声乐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二者是紧密配合的工作关系,各自侧重内容不同,分工有所差异。他们在学生的培养中同样至关重要,优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彼此的共同努力。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发音,教会他们艺术处理歌曲以及表演的技巧,钢琴伴奏则由艺术指导完成,同时协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的艺术处理。他们会补充讲解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形成互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声乐艺术指导是新兴的专业,为声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在演出和教学中出现并日益成熟。歌剧市场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已形成规范、成熟的运作体系,艺术指导随之应运而生。此处主要针对歌剧和音乐剧而言,主要是为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艺术指导在歌剧正式排练之前进行,使得每位演员对作品有深入认识,掌握其风格所在,更好地投入到正式排练当中,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艺术指导在其中担当重责,对于歌剧和音乐剧的表演至关重要,自身充当着副指挥的角色。他们能力较强,可以熟练读管弦乐总谱,深入理解歌剧作品,至少是某类语种歌剧的专家。他们在业内地位极高,是各大歌剧院中重量级人物,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歌曲同样离不开声乐艺术指导,他们认为钢琴的地位等同于声乐,因此并不是后者的伴奏,而是重奏关系,自己应是室内乐合作者。艺术歌曲大多取材于诗歌,歌德、海勒等大师作品并不少见,因而对艺术指导的要求相对较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胜任此职,外语水平同样不容忽视。他们需要对诗歌有着深入了解,具备足够的理解力与感受力,才能使弹奏更具有感染力,充分展示出诗歌的内涵。
  西方音乐学院成立较早,教学模式相对成熟,在声乐艺术指导方面已有所建树。它们充分把握了该专业的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调节教学模式,寻求有效教学方法,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科学的培养体系已建立,教学成果突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促进西方声乐发展。
  二、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现状
  1.声乐艺术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我国大部分音乐艺术院校也开设了艺术指导课程,但高校音乐系很少涉猎。声乐艺术指导教师缺乏问题始终存在,虽然高校开展了相应课程,但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的引进效果极差,导致声乐艺术指导效果大打折扣。每年所培养的毕业生相对较少,主要留在本校,较少到其他高校工作,导致后者无法吸纳足够艺术指导人才。纵观国内目前状况,相关从业者数量明显不足。高校学生需要参加考试,在校期间比赛不断,對艺术指导需求量较高,参加音乐会也会遇到困难。钢琴教师虽然能够演奏,但自愿参与者相对较少,伴奏时默契程度较差,与歌唱者难以配合,要较长时间适应。虽然也可选用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伴奏,用于替代艺术指导,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专业人才缺乏导致高校考试、比赛水平不足,音乐会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在考试时同艺术指导的伴奏配合不默契。
  高校缺乏足够艺术指导教师,对声乐教学产生影响,只能由教师承担伴奏工作,负担明显加大。他们需要训练学生发声,教会其处理歌曲和表演技巧,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承担钢琴伴奏任务将困难重重。声乐教师与艺术指导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擅长声乐表演,在教学活动方面更具优势,但钢琴伴奏能力不足,多局限于单音伴奏、简单的和弦伴奏上。虽然部分教师可按照乐谱完整弹奏,但相对比例较小,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偏移,导致其他工作受到影响,在辅导声乐知识方面将有所欠缺,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部分教师依照简谱即兴伴奏,能够满足课堂需要,耗费精力较少,对升学教学影响不大,但同样也存在问题。简谱伴奏即兴性强,与正谱伴奏有所不同,而后者在考试、比赛中常用,习惯简谱伴奏者将难以适应。学生平时训练不足,考试、比赛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在参加音乐会时也会出现问题。纵观目前情况,主要体现如下: a、由于平时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在正式场合中演唱音准较差,节奏出现问题,甚至发生跑调现象。高年级学生训练时间较长,此类现象相对较少,低年级学生则难以适应,问题较为严重。b、学生在声乐课堂上接受训练,歌唱效果较好,声音发挥正常。如果伴奏与平时训练不同,歌唱者将会受到影响,原有感觉消失,声音出现异常,甚至完全发不出来。c、如果音准、节奏不佳,缺乏科学的发生方法,则很难将歌曲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舞台表演效果大打折扣。表演者对演唱基础认识不足,把握能力不够,则很难完成情感表达,表演问题重重。虽然一些学生天分较高,表演能力较强,但也需要密切的伴奏,否则将很难发挥出来。
  3.声乐指导课未得到充分重视
  纵观高校声乐艺术指导教学,虽然开展率较高,但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课程。许多高校重视声乐教学,主要集中于声乐技能训练方面,理论培养往往被忽视,学生的技能虽然有所提高,但综合能力欠缺。艺术指导课无法全面发挥作用,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开展声乐艺术指导课,但学生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学习方面大打折扣。他们眼中的课程就是单纯声乐和钢琴伴奏课。学生们重视歌唱教学,力图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水平,认为钢琴伴奏并不重要,声乐指导的作用有限,对最终表现效果无明显影响。这是一种错误想法,但在学生中较为普遍,导致其对声乐艺术指导课程不重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逃避课堂授课。他们的态度对课程的开展也会产生影响,就是无法获得足够尊重,必然也会影响学校决策,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学科发展受到影响,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4.声乐艺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虽然许多高校开展声乐艺术指导课程,但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方式单一现象较为普遍,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交流程度不够,缺乏沟通,导致其合作能力难以提高。近些年教育备受重视,高校改革如火如荼,教育体制发生变化,扩大招生成为常态,艺术院校同样如此。声乐艺术指导是新兴学科,得到较好发展,课程量逐渐增加。目前声乐艺术指导教师普遍缺乏,导致个人教学任务日益加重,必须承担更多学生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时间相差,质量难以保障,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自身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维观念的差异不容忽视,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同。学生同样是教学的主体,但其想法与创造性多被忽视,导致其能力受到影响,不能获得迅速提高,产生相反效果。
  三、高校声乐艺术指导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1.学校的领导要有长远的目光,加大人才的引进
  任何一个行业或者课程的发展,都是大量的人才引进,从不断摸索中前进,对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更改,这对于高校声乐艺术指导的发展极为重要。艺术指导课程对于声乐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其中担当重要职责,同时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水平。领导的办学理念影响着专业课程安排,他们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也与高校的未来密切相关。声乐专业是高校音乐系中的重中之重,招生人数较多,决定着其未来发展,与专业水平密切相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以声乐为主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声乐专业多为其中的龙头学科,决定着高校音乐系水平,艺术指导专业不容忽视。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中多有此类课程。如果各高校对此重视起来,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未来将会为我国培养更多人才。他們可以留校任职,也可以进入文艺团体,大大提高后者艺术指导工作水平,不如歌唱者演绎作品,为契约研究者提供福音,反过来又会促进高校声乐水平的提高,从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重视高校声乐艺术指导课程
  高校开展艺术指导课程,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从事相关工作,促进该学科进一步发展。可以将此课程纳入到钢琴专业学习当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纵观目前高校艺术指导教师,钢琴演奏专业者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接受相关培训并从事这项工作;非此专业者人数较少,但多出身于其他音乐专业,自身钢琴弹奏水平较高,能够胜任这项职责。国内艺术指导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满足需要,可以在钢琴表演专业中培养人才,也可以立足钢琴教学专业,为人才的补充创造条件,成为这一专业的后备军。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与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只有对其充分了解,明确其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起来,集中各类资源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加入艺术指导课程,培养大量毕业生,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它们逐渐了解这一专业,更加重视从事该专业的高端人才。我国声乐专业起步较早,尤其在西洋唱法上有所不足,但近些年得到飞快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上个世纪末有许多优秀歌唱家走向世界,参加了多项国际声乐大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认识,在知名的歌剧院表演,甚至成为了演唱主角。他们的成就是国人的骄傲,所获得的成果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内的声乐整体水平仍然不足,与欧美存在一定差距,相比于西方国家仍需努力。一些国家声乐艺术发展较早,技术力量雄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与声乐艺术指导密切相关。我国在这方面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声乐发展受到影响,高校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担当起重要职责。只有重视艺术指导专业,培养大量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我国声乐艺术水平,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促进自身发展,尽快成为声乐艺术大国。
  3.规范和合理安排好声乐伴奏、声乐艺术指导课程
  我国艺术指导人才相对较少,就必须人尽其用,使他们在岗位中发挥所长。一些高校虽在引进人才方面较为到位,但利用情况并不乐观,甚至让他们从事钢琴专业教学,或者仅传授音乐基础理论,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尤其是高校中不乏优秀的音乐教师,他们的声乐教学能力较强,知识十分渊博,但也并非十全十美,不足之处难以避免。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需对此有充分了解,深刻体会,否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艺术指导负责协助,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促使其更快进步。高校需对此重视起来,合理安排声乐伴奏课,让其从事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教学,同时在声乐考试、比赛中发挥作用,在音乐会上大显身手,促进其不断成长,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提高专业能力。
  4.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
  高校需要重视声乐艺术指导教学,采取合理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堂上的主体,彼此之间处于平等位置,相互沟通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师生交流可以对学生有更深入认识,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认识其个性差异,明确其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声乐艺术指导,根据个性化需求开展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每个学生区别对待,了解他们的教学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声乐艺术指导涵盖范围较广,包含诸多内容,教学上需要循序渐进,教师需采取合理方式,对内容有充分了解,同时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让他们对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更深入分析作品,更好地进行表达。钢琴伴奏是声乐艺术指导中重要内容,乐队指挥也不可缺少,同时仍需注重声乐艺术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对作品有深入地认识,了解其中的内涵,充分把握其核心所在。通过声乐艺术指导,让学生有全面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时代在发展,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式不断进步,手段日益创新,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来说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提高声乐艺术指导教学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之创造条件,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加强宣传,拓宽学生知识面。当今时代重视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的核心,让他们了解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五线谱,使之达到形象化的目的。教师要对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准确的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展开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将课堂教学内容制成影像资料,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充分引入各种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声乐知识,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之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其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声乐艺术水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结语
  我国需要大量声乐人才,高校是他们的培养基地,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艺术指导专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对之重视起来。重视艺术指导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科学的方法引入声乐艺术指导教学当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我国音乐水平的发展,从而打造声乐艺术大国。
  
  参考文献:
  [1]张晨阳. 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9.
  [2]于妲妮.“声乐艺术指导”对演唱者及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意大利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8(3):177-179.
  [3]巫权东. 论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D].武汉音乐学院,2015.
  [4]李蕊.钢琴艺术指导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声乐指导为例[J].北方音乐,2014(10):117.
  [5]吴昊.如何发挥钢琴声乐艺术指导课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以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为例[J].音乐生活,2012(7):52-53.
  [6]吴昊.钢琴声乐艺术指导的训练与教学——以“早期联曲体结构”歌剧几首宣叙调为例[J].齐鲁艺苑,2012(3):12-17.
  [7]陈姝洋.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发展方向的探寻[D].吉林大学,2011.
其他文献
中国戏剧史研究,以王国维为开端,吴梅、齐如山踵其后,并有开山之功。其后郑振铎、任中敏、孙楷第、钱南扬、王季思、董每戡、郑骞、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人均为一时之选,为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而大象出版社2017至2018年出版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丛书二辑21卷,涵盖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共计26位学者的著述,其中一些海外学者的论文首次
期刊
摘 要: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所采用的“一字一音”记谱法一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重要的研究事项之一。在词调音乐的相关研究中,清代方成培所著的《香研居词尘》是较早涉及该领域的著作。其书中一则所提出的“一声叶一字非乐”的观点似乎与俗字谱的记谱法方式并不相符。文章试图以此为楔,通过对词调音乐的历史形成缘由的把握,再次梳理“一字一音”记谱法与文本的呈现关系。  关键词:《香研居词尘》 一字一音 词调音乐  
期刊
摘 要:《你好,之华》是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中国电影,该片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诗意唯美风格,而且将日式美学元素因地制宜地融入到中国语境中。通过对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能进一步总结出岩井俊二的电影艺术风格:他的电影往往以多样化的青春为主题,汲取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用意蕴深远的情感表达、清新细腻的画面影像、浪漫舒缓的钢琴配乐来阐释其对于个体生命和成长本质的理解与期待。  关键词:岩井俊二 《
期刊
摘 要:谭盾是中国之于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他极富创新意识,其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东西方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相合、文化与文化的对位风格。本文从他的创新意识、多样的音乐形式、西方技术与东方意蕴的结合三个方面着手,来梳理他的创作。  关键词:谭盾 观念创新 多元形式 人文理念  谭盾作为中国在世界上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从观念、形式到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无法简单归纳的多解性,这得自于他内心的豁
期刊
摘 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疫情期间电视受众对节目收视的需求,部分节目的生产制作方式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湖南卫视的《天天云时间》就是这种变革的实践探索。节目邀请多名艺人,通过“云录制”的形式展现节目内容。当然节目也存在题材局限等问题,无法进行户外拍摄,导致画面视觉效果单调等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电视综艺节目 《天天云时间》 应对与创新  
期刊
张道一先生,山东人,出生于1932年11月,先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系主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等职。200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探究大庆版画群体的确立、生产机制及潜在的文化逻辑,探究大庆版画的历史生成形态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及大庆经验,进而探寻大庆版画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庆版画 地方性知识 大庆经验   黑龙江所在区域负载了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林业、石油的想象,大庆版画就是孕油而生的,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如宋源文先生所说“要像许多乡土艺术散发着泥土味一样,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期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配歌或作歌的西乐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的“流行歌曲”。它是在“维新”强国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对当时旧有的国乐进行自觉改良的产物。在音乐改良上,引进欧美音乐名曲取代我国固有的曲调,这是国乐改良的核心;在歌词和内容上,以通俗化的歌词或古诗词名作取代高深难懂的文言歌词,以健康向上的学堂乐歌以正社会歌曲的淫靡之风。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学校唱歌集二集
期刊
摘 要:枣庄崔家班因唢呐吹奏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笔者对乐班一直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其演奏的音乐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展现出时代文化的变迁。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崔家班的生存现状,试图探讨其音乐文化的变与不变,评述乐班音乐发展现状的得失,以此为例思考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鲁南鼓吹乐 崔家班 变迁  几年前,笔者着手在“唢呐之乡”①进行鲁南鼓吹乐的考察,在田野调查中认识
期刊
摘 要:作为视觉语言的写实绘画艺术本体是“以真为美”,而“以真为美”的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认识论审美观,这与现代资产阶级反动人类文明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相悖,已成为建设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强力障碍。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写实绘画艺术帮助资产阶级唤醒被剥削民众的迷茫,推翻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但随着资产阶级变进步立场为反动统治立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不可能使社会呈现人人都“自由、平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