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体感知课文的认识和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感知”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一篇课文做到“全面感受,初步了解,整体把握,确定对策”的重要步骤。这就要求教学的指导者——教师,对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熟练的操作,才能有效的指导主体——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有序的训练,达到教学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整体感知”课文的意义
   (一)“整体感知”课文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语文教学目标决定语文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教学目标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整体感知”,全面把握。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如何把握教学重点,适时突破难点,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教师整合知识,科学处理教材的关键。语文教材是按照大纲要求的知识体系,把不同的文体及语言、修辞、逻辑等知识按照一定的梯度安排在一定的单元,每个单元都形成了一个知识侧面,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训练角度,教师备课只有从“整体感知”入手,了解一篇课文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知识点联系起来考察。这样,备课才能向纵深扩展,并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授课时也就有利于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至于将一篇课文肢解为几条干巴巴的筋骨。
   (三)“整体感知”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授新课前,让学生从“篇”入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形成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边读边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以整体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以使学生阅读理解的思路同作者的写作构思一致兴奋起来,使阅读者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心灵相撞,产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场面,激发了学生情感,训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训练程序
   “整体感知”虽然要求把一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宏观把握,但要具体操作还需从小处入手,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具体步骤是:
   (一)认真审题。学习课文,首先接触到的是课题,有的课题是课文内容的概括,有的课题揭示了课文的思想意义。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导学生审清题目,理解题意,要求学生分三步走。首先弄清命题方法,以此判断文章体裁;再根据题材特点,把握学习此类课文的规律;然后明确单元训练重点。通过审题可以让学生带着审题时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是构成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能帮助学生把握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会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三)了解作者及其成就。文学批评中的“文如其人”、“知人论世”,讲的是考察一部作品,鉴赏一首诗文,都离不开对作者其人的探究。对作家及作品加以介绍,或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创作背景,题材类型,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
   (四)掌握必要的字词,为“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五)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知课文。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分角色读,默读等方法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悟出文章中的道理,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作品主题。
   “整体感知”课文其实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早就有的,新教材中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发扬光大,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环节。
  
   王艳芳,教师,现居甘肃清水。
其他文献
这是一次关于记叙文文体方面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1.以亲身经历作为习作素材,诉真情,话实感。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3.注重细节刻画,以展现人
期刊
近些年来,英语课上学生沉默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问和小组讨论都缺少热情,即使知道答案,也通常避而不答,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充当听众这一角色.学生表现出来的沉默行
期刊
有一次,叫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要求通过几个片断写出这个人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等。为了示范,我即兴写作《林老师》这一下水作文。虽仅以几个片断速写,蜻蜓点水般介绍林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
为了这条短信,唐老师百思不其解,一晚上辗转难眠。第二天的天气不怎么好,天空蒙蒙的,满地枯黄的叶子被风吹四处飞散。唐老师的心也像这些子一样,感到没着没落的。他夹书径自
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如果采用贴标签式的道德渗透,他们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英语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将德育与英语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
期刊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原本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越来越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形”阅读。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阅读时间,能够做到每天阅读二十分钟的学生还不到一半,难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而且今天做了笔记,明天不知到哪去寻找。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本身。
期刊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1.口语在中考中的地位比较低.中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在目前的中考体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