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VB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合理地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构建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在VB教学中利用驱动教学法所进行的探索,具体是任务驱动法在VB教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调控,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的思想。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协作,VB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中提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确立了进行“任务驱动”的基本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强调了“在任务驱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思想。VB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较容易掌握的一种语言,并且应用广泛,它采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极大的趣味性。但是它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具有独立的编程思想。而“任务驱动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利用VB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完成了“任务”,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进而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知欲望力,形成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的意识。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在VB中我们也可以称为项目)为载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的任务探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特别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
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易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在VB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中,许多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形式一:提出任务——讲解演示——模仿练习——反馈与小结。形式二:提出任务——学生自学与操作——反馈与小结。形式三:提出任务——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小结。上述三种任务驱动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都不能有效地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任务设置不合理或任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于苍白,指导方法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
三、《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1.课程的宏观设计。根据建构广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课程教学以一个合适的课程设计任务为引导,用对该实例的设计和改进为动力纵向横向逐步深入,全面展开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开展课程内容教学,这就是课程的宏观设计。具体在VB教学中,所有知识点按照VB编程方向,设计若干个(3~5)个任务,这些任务贯穿课堂教学,并且每次课也从有关的实际问题入手,由实例引入本堂课内容。这样,无论对整个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具体。
2.課程的微观设计。除了课程的整体的任务分析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对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的安排方式、教学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也就是课程的微观设计。因为课堂的教学是以完成各任务为目的,所以在微观设计中要注意任务与授课内容的结合。具体从以下步骤实施:
任务设计:在授课开始,教师先提出问题和任务,提出该问题的难点,并且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授课内容进行思考。这些不但要包含对知识要点的运用理解,而且要稍高于知识点,使学生有意识的主支的发现问题从而进上步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灵活。
3.学生实习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就要靠学生来摸索实现任务了,此阶段主要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这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由老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由教师单独辅导解答。而在此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有一些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能提出改进和提高任务的想法。好上面的写字板示例,有学生就提出如何修改画笔颜色,以及如何实现橡皮擦的功能。此时,教师可适时的、恰当的给那些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给他们一个发挥自学、提高自我的机会。这个阶段是学生从直观上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他们发挥和提高能力的阶段。
4.总结补充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杳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的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会存在教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的现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差异,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一点时间,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统一的讲述。而对于一些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后个别进行辅导。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VB教学过程中促使师生产生互动,一方面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老师也可通过任务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时,步骤要合理,目的要明确,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个性,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蒋友明 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
[2].易福华 Visual Basic典型系统实战与解析
[3].邱永渠、黄仁贤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协作,VB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中提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确立了进行“任务驱动”的基本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强调了“在任务驱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思想。VB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较容易掌握的一种语言,并且应用广泛,它采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极大的趣味性。但是它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具有独立的编程思想。而“任务驱动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利用VB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完成了“任务”,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进而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知欲望力,形成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的意识。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在VB中我们也可以称为项目)为载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的任务探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特别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
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易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在VB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中,许多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形式一:提出任务——讲解演示——模仿练习——反馈与小结。形式二:提出任务——学生自学与操作——反馈与小结。形式三:提出任务——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小结。上述三种任务驱动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都不能有效地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任务设置不合理或任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于苍白,指导方法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
三、《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1.课程的宏观设计。根据建构广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课程教学以一个合适的课程设计任务为引导,用对该实例的设计和改进为动力纵向横向逐步深入,全面展开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开展课程内容教学,这就是课程的宏观设计。具体在VB教学中,所有知识点按照VB编程方向,设计若干个(3~5)个任务,这些任务贯穿课堂教学,并且每次课也从有关的实际问题入手,由实例引入本堂课内容。这样,无论对整个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具体。
2.課程的微观设计。除了课程的整体的任务分析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对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的安排方式、教学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也就是课程的微观设计。因为课堂的教学是以完成各任务为目的,所以在微观设计中要注意任务与授课内容的结合。具体从以下步骤实施:
任务设计:在授课开始,教师先提出问题和任务,提出该问题的难点,并且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授课内容进行思考。这些不但要包含对知识要点的运用理解,而且要稍高于知识点,使学生有意识的主支的发现问题从而进上步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灵活。
3.学生实习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就要靠学生来摸索实现任务了,此阶段主要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这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由老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由教师单独辅导解答。而在此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有一些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能提出改进和提高任务的想法。好上面的写字板示例,有学生就提出如何修改画笔颜色,以及如何实现橡皮擦的功能。此时,教师可适时的、恰当的给那些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给他们一个发挥自学、提高自我的机会。这个阶段是学生从直观上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他们发挥和提高能力的阶段。
4.总结补充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杳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的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会存在教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的现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差异,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一点时间,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统一的讲述。而对于一些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后个别进行辅导。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VB教学过程中促使师生产生互动,一方面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老师也可通过任务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时,步骤要合理,目的要明确,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个性,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蒋友明 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
[2].易福华 Visual Basic典型系统实战与解析
[3].邱永渠、黄仁贤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