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看剧外:医疗没有“圈”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看国内外医疗剧的时候,观众难免会不自觉地进行一些比较。而引发观众思考的,有很多问题,如,保险的问题,人文及社会观念的问题,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问题,等等。
  比较一:人文与社会观念
  国产医疗剧里,几乎每部剧里患者家属闹起来都是咆哮“好好的人进了你们医院就死了”,全然不顾病人入院时是休克或猝死状态;而国外医疗剧特别是美剧里,基本没有这种情况,患者家属也不会说病人入院时“好好的”(好好的还叫病人?好好的还用去医院?),他们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期望值没那么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分析在本版Part 2中已有阐述。
  比较二:商业医疗保险
  国产医疗剧里,几乎每部都能看到哭天抢地“求你救救ta,我们没钱……”;而美剧里则是几乎每部都能看到“这个病人没有医保……”,或者动不动看到“坏消息是你的××病比较严重,好消息是你买了高额的商业保险……”。关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具体话题,本刊在【健康保险服务论坛】版块有相关阐述。
  比较三:执业模式与隶属关系
  国产医疗剧里,时不时能见到医生“走穴”的剧情。以《医者仁心》为例,第一集里就出现了一个3次门诊旷工的主任医师,跑到外地去“开飞刀”,结果“不幸”在机场遇见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在此小编忍不住吐槽一句:该剧的男主角好歹也是香港执业护师出身,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里“令人不忍直视”的专业硬伤会那么多……)
  剧中,置病人于不顾、旷工去“开飞刀”的医生自然是不受待见的,领导们个个愠怒(确实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是现实情况中,医师下班之后去“挣外快”,会怎样?估计多半还是不招领导喜欢,这一点从多点执业的规定始终难以真正兑现就可见一斑。
  再聊一部美国医疗剧《欲海医心》(Royal Pains),剧中男主角因祸得福,从一个被炒鱿鱼的急诊医生,变成豪宅区巨富们的私人医生、家庭医生,彻底“自由”了。当然,剧中男主角的风光和高收入,绝非目前国内普通家庭医生可以企及的。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种服务于达官贵人的私家医生,全科水平之高、经验之丰富、个人能力之强,远非目前国内的普通主任医师可以胜任(比如,美国的急诊医生自己做介入手术,国内呢?除了心脏介入是心内科自己做,其他科包括急诊科在内,只能叫介入科支援吧?顺便吐槽一句,国内急诊科一大半都在看门诊病人);其次,这种私家医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团队,分头做事时人人都能独当一面,聚在一起时则默契而高效;再次,这种私家医生团队,在医疗界必须具备良好的人脉资源(诊疗中,医生也需要plan B和外援);第四,这种私家医生团队致力于高端服务,那么,对客户的沟通、互动、维系,也是门学问。
其他文献
为研究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对小儿无症状性室性早搏(VPC)的影响,对76例VPC患儿,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简称无器心组)46例,心肌炎组30例,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定、二级梯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结果,无器心组自主神经活性增强者有37例(80%),明显高于心肌炎组的14例(47%,P<0.01)。运动试验:交感活性增强者18例,运动后VPC增多15例(83%);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