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味象,圣人观道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是艺术欣赏的指导方法。文章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参考老庄玄学和易学思想,尝试阐释了“澄怀”“象”“道”等概念,并结合“天人合一”最高审美境界,尝试解读“味象”和“观道”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作用。
  关键词: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天人合一;虚静;意象
  《画山水序》是魏晋艺术理论家宗炳的山水画论著,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阐释了山水画的美感、创作动机、功能、价值和欣赏方法等。
  江陵,群山环绕,长江蜿蜒。晚年的宗炳,被疾病和衰老缠身,不慕朝堂,栖丘饮谷,“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后提出神游山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成为了欣赏山水画和山水风景的指导方法。
  一、社会背景:魏晋风度
  宗白华先生用“最富有艺术精神”和“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来描绘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政局尤其动荡,文学艺术却迎来了大繁荣。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政局倾颓,礼崩乐坏。士族制度在西汉末初见雏形,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财富和权力逐渐被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外部战争频繁、冲突并起,内部管理涣散,上层沉迷享乐,政权摇摇欲坠,整个社会精神颓靡。两汉经学衰微,老庄玄学兴起,佛教随后传入,催生了“出世”的思想。
  南方丰饶的资源和优美的景色,给士族庄园经济提供了条件。庄园是士族阶层游山玩水、静观玄思的绝妙场所。隐逸山林、纵情山水成为士人逃避现实、寄托理想的途径。魏晋时期山水画开始萌芽,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如《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在山、树的着色上使用了渲染法,多层渲染,使之呈现出了立体感,这一技法为青绿山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魏晋风度孕育出“澄怀味象”“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等画论思想,以及“意在笔先”“心忘于笔、手忘于书”“浓纤有方,肥瘦相和”等书论思想,滋养着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阮籍、嵇康、曹植、陶潜等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贤才。
  二、“澄怀”——老庄之静
  在魏晋乱世,玄学和隐居是文人的两大主题。文人隐逸山林,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促进了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的萌芽。
  《画山水序》第一句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指澄明虚静的胸怀。“虚静”是审美感知的状态,是审美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心理基础,是绝对自由的最高审美境界的体现。
  《老子》第十六章具体解释了“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复观。”叶朗先生的解释是:“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极”和“笃”意指非常、极度,表程度,“致虚”和“守静”指保持“虚静”。 “复观”,指在万物循环往复的生长运动中探求宇宙的本质和源头,也就是“道”。“澄怀”,以求“虚静”,是审美观照的心理前提。
  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其人气质古淡天真,其画意境淡泊悠远。倪瓒幼时家境富裕,因而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其家中几代皆是隐士,这使倪瓒养成了孤傲野逸的性格。1340年起倪瓒因战争流离失所,妻子离世更使他心灰意冷。因此,倪瓒吸取了佛教思想,追求精神解脱,以平息心中郁结,使其胸怀愈加澄明虚静。《渔庄秋霁图》画境空明,构图疏朗,笔墨简淡,风格清雅,蕴含了倪瓒对生命大道和天下至美的顿悟,以及其心境之清旷。
  三、易学之“象”与老庄之“道”
  “味象”之“象”来自易学之“象”。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象”指卦象,卦象不是具体形象,而是抽象符号,体现事物的普遍真理。“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象”指事物具体形象,“意”指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属性。通过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达事物抽象属性。意象是具有意义的形象,是具象和抽象、主观和客观、普遍性和统一性兼具的综合体。
  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指艺术作品的抽象意蕴、情感和思想,“象”指具体的艺术形象。意象开始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产生关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审美规范。“澄怀味象”,即通过具体艺术形象,品味意象。
  齐白石曾在《题大涤子画》上题“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阿长,就是指石涛。石涛是广西桂林靖王府的遗孤,为躲搜捕,削发为僧,曾住安徽宣城,数次游历黄山,其多幅作品上都题有“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七十二峰的奇峰怪石、云海飞泉等具体物象,通过石涛的概括、凝练,化为抽象的意象,呈现为《黄山八胜》《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作品。石涛通过观看和感受黄山,体悟出山水的普遍美感,“搜尽奇峰”就是“澄怀观象”。
  观道之“道”孕育自老庄之“道”。“道”,指“天地”、“四时”、“昼夜”和“生死”等宇宙规律和天地脉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可以用语言陈述的道理,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名称表述的称谓,不是真正的名。道,指构成宇宙实体的动力和规则;名,可以理解为道的称谓或表达符号。“道”是抽象、形而上、不可捉摸的存在,没有确定的形体,是无名之名,通过“象”,也就是意象,得到呈现和表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这句话是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道”是自然的抽象写照,是人、天、地的终极形态和普遍规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老庄之道是宇宙大道,是天地至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气化生万物,气的规则是道,万物的规则也是道。抽象的道,体现在具象的物象、形象、意象上。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万物的根本。客观事物自有规则秩序,人的实践活动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澄怀观道”指排除心中杂念,体察天地规则,参悟万物真理。   四、审美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象”是“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载体,“道”是“象”的终极归宿。“澄怀味象”是含道映物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实现澄怀观道。
  圣人,掌握最高真理。“道”是客观事物和普遍规律的真实反映,是至高境界。贤者,排除成见,澄明心境,观照物象,才能实现观道和含道映物的终极理想。
  “味象”之“象”,一指自然物象,二指艺术形象,山水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岸一崖、一亭一台都称为象。“山水有质而灵趣”,山水有具体、实在、感性的形体,并能体现抽象、虚拟的至美之“道”。圣人眼见山水之象,心怀人生、天地、宇宙的观照和体察,并且提炼出普遍真理以指导实践。
  李泽厚指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指通过审美活动,架设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观照和体悟天下至美大道。金丹元总结出中国哲学的独特框架,即二元成本体。本体是“道”“玄”“元”等模糊概念,二元指阴阳、天地、道器、心物、有无等相对事物。二元在本体内部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天人合一”的命题正是二元成本体框架的思维成果。“象”和“道”来自天地自然,“味象”和观道是人通过主观行为和客观事物产生联系的方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观道是在“味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直观反映,品味山水景色本体;通过体察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提炼创作规律和欣赏原则,指导艺术实践;通过参悟艺术家感情思想和创作背景,提炼社会文化、艺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实践。“味象”,观景物,观艺术实践,观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点景是通过亭台、楼阁、道路、桥梁、渔舟等意象,补充画面的主题、意境、形式等内容,具有深化主题、丰富画面、营造意境等功能。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都出现了亭台楼榭等意象。通过点景,“出世”的精神追求被意象化和具象化,使人文意象嵌入自然风光,架起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美学境界。
  五、结语
  “澄怀味象”,指通过“澄怀”实现“虚静”的审美心境,这是“味象”和“观道”的心理基础。“味象”指通过观察客观物象和观照艺术形象,品味意象,这是艺术观照的贤者境界。“观道”则是圣人境界。“道”是象的最终归宿,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山水画论的经典著作,给欣赏山水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山水画是人以自然为对象的艺术创作,是在客观事物基础上概括和凝练出意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蕴的艺术活动。不仅是山水画,各题材的绘画作品,乃至各门类的艺术作品,都要求在“虚静”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观此岸意象,向着彼岸最高真理和至美大道靠近。
  当代社会,风气浮躁,人们精神萎靡,“澄怀味象”不仅是艺术活动的指导方法,也越来越成为人类找回心灵各种层面缺失的方法。人,来自自然,也该回到自然,或者说铭记人的自然属性,在“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指引下,寻回迷失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3]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金丹元.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6]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9]陈三弟.“唯当澄怀观道”:中国画论与人生意识[J].学术月刊,1990(12).
  [10]张金燕.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
  [11]蔡劲松.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精神的哲学阐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绘画创作中,农民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一些画家有与农民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对农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创作出的农民题材绘画更具真实性。画家通常运用隐喻的手法,刻画画面的同时又赋予其深层含义。文章以李唐的《村医图》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盲人的寓言》为例,结合李唐和老彼得·勃鲁盖尔所处的时代背景,探析农民题材绘画中的隐喻性及隐喻性表达对绘画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隐喻性;农民形象;《村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漆画作为一门画种,在全国开辟独立展厅,正式步入大美术的殿堂,至今已40余年。乔十光老师说,漆画是中国传统漆艺这棵千年古树上盛开的一朵新花。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这朵明艳照人的艺术之花在大美术的语境下,全面汲取了各个艺术门类的营养,正慢慢结出让人惊叹不已的丰硕果实。文章阐述了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确立身份的过程,以及《河洛》《梦回》的创作实践经历。  关键词:漆画;艺术探索;
期刊
摘 要:没骨画是中国绘画史上单纯用色彩来塑造形象的一种画法,而“纯以色彩造型”这一特点也就意味着色彩是没骨画最主要的审美要素之一。没骨花鸟画自宋出现发展至清代成熟,其间色彩作为其主要审美要素的这个地位没有改变。到了清末,出现了二居的“撞水撞粉”,“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笔的干预,更多是依靠水、色、墨等自身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斑驳、抽象的色迹,此时,新的绘画语言肌理出现了。没骨画因材质、技法的不同,
期刊
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学顾问,清华大学名誉学衔校级评审专家,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书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
期刊
摘 要:画家李自健在当代画坛中以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信念,将生活和记忆中的片段拼凑成令人感动的画面,书写生活之诗、文明之诗。在他的画作中,抽象的精神与现实的存在交相辉映,具有着穿透时间的无限魅力,传达出李自健先生博大宽广的人文理想,彰显着人类共有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油画艺术;人文精神;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指的是价值的普遍性”,是人类的中间价值被共同认同的部分。人作为类存在物,有着一些共同的本
期刊
摘 要: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历史上,黄宾虹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画家。黄宾虹的作品画风独特,笔墨丰富多变,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几十年来,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一直被美术界所关注,并越来越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文章介绍了黄宾虹先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并探析了其部分代表作中的笔墨观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观;引书入画  此论文以黄宾虹的多项著述和专家学者们对他笔墨的研究以及整个艺术
期刊
摘 要:众多学者认为北京故宫本的《韩熙载夜宴图》出自五代南唐时期顾闳中的笔下,但从对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分析上看,其很有可能是宋时期的作品。文章将从画面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服饰两个方向来阐明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有可能出自宋人之手。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形象;人物服饰;风格考证;两宋时期  北京故宫院藏《韩熙载夜宴图》(以下简称《韩》卷)的服装考释能够作为鉴定其年代的依据起到辅助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水彩作为重要的绘画种类,具有自由、丰富、特殊的语言特征,文章主要对水彩画的媒介特性进行应用研究,根据水彩的纸本、颜料的特性以及技法进行细致的探讨,通过实践对绘画媒介的特性进行把握。在水与胶的之间的临界点中力求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水性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水彩画;水性材料;颜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0_0895)研究成果。  当纸面绘画的探索
期刊
摘 要:东北表现性油画深受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是画家们利用充满东北独特地域风貌和地域风俗的绘画题材、运用表现性的绘画语言、传达东北本土画家主观情感和艺术直觉的、独具面貌的地域性美术流派。画面是画家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自身情感的媒介,是画家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的直观呈现。文章从画面出发,围绕赵开坤和贾涤非两位东北表现性代表画家的作品,探讨关于东北表现性油画画面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画面中的表现
期刊
摘 要:创作应跟随时代表现当下生活,是生活体验的反映、凝练和再创造。创作的冲动也源于对生活的感动,感动和共鸣或源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或源于潜在的意识共鸣。创作追随内心,才会有生命力并呈现个体的存在和对自然万象的体会。对于画家来说,内心对生活与自然感受和对美的敏锐洞察力不仅能使自身更好地体验生命的美好,也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人和社会对美进行关注和认识,表达我们的思考与生活态度。艺术创作蕴含画家个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