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淋墙头月影壁”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历史上,黄宾虹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画家。黄宾虹的作品画风独特,笔墨丰富多变,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几十年来,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一直被美术界所关注,并越来越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文章介绍了黄宾虹先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并探析了其部分代表作中的笔墨观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观;引书入画
  此论文以黄宾虹的多项著述和专家学者们对他笔墨的研究以及整个艺术历程的研究文字为理论基础,分析其山水画中体现出的高超的笔墨技巧,来解读他根植于传统文化对笔墨理法的深刻见解,并且试图通过具体画面当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探究其笔墨观在山水画方面的实践情况、产生的效果,与这些观念、方法、成果在当下凸显出的意义。20世纪的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古典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十字路口,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到了一个由旧变新的路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原有的价值体系易于崩溃。黄宾虹先生凭借其超乎一般画家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坚持不懈的技术历练和广采博取的胸怀成功地建立起既属于他艺术个性和风格也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笔墨价值体系。
  一、黄宾虹笔墨观的形成
  (一)深厚的文学修养
  黄宾虹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诗文经史,学习画画和篆刻,并且十分认真地学习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当时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黄宾虹迁去金华山居住,在李灼先、李咏棠的教导下学习。黄宾虹21岁时,应县试,补廪贡生,学习绘画花卉山水。绘画十分勤奋,课后喜欢研究一些金石书画。黄宾虹先生在50岁之前学习百家,后游历了黄山、九华山、泰山等名山,又登上了五岭、雁荡山,还游览了巴蜀等地,足迹走过了大半个祖国。
  黄宾虹先生绘画的技巧,早前受李流芳、程邃等人的影响,也与元、明各家相互融合。在绘画中,他重视章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笔法苍劲有力,严谨。新安画派的画风对黄宾虹先生产生了终生的影响,他六十岁以前的画作被人称为“白宾虹”。黄宾虹六十岁以后的画风发生了转变,他游览了乌渡湖、秋浦等风景名胜。因为这些地方风景美丽,黄宾虹十分喜欢,便有了定居的念头。贵池的游览经历对黄宾虹先生的画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宾虹先生晚年的时候游览了桂林、广东等地,绘出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以后,黄宾虹先生的风格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而是用真山水作为模板参考,以过去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创作了很多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前无古人。在他70岁的时候游览巴蜀等地,在这之后的绘画完成了飞跃。
  在北京的十一个年头里,黄宾虹先生完成了“黑宾虹”的转变之后,又尝试“水墨丹青合体”的实验。在水墨之中融合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物质,这些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启发,创造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墨与青绿两大体系的融合。
  到了杭州后,他看到杭州良褚出土的夏玉,于是就参悟出了新的墨法,所以其画面与江南山水的别致极其相似,笔与墨融为一体。
  (二)书法之重——引书入画
  黄宾虹先生很少单独谈论笔墨,在他的谈话和著作中多次谈到书法对笔墨的重要影响,告诉我们绘画的用笔、笔法和书法、书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墨法源于笔法,笔法源于书法,至理相通。他晚年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绘画用笔理论,即“平、圆、留、重、变”,而这套理论就是来源于书法。
  黄宾虹认为书法对他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法是他笔墨的“源头活水”。黄宾虹不仅将书法原理运用于绘画,还积极将之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并将这一做法坚持了一辈子。在近现代的画家中很少有人那么积极主动地将书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并取得超高的成就。
  笔者认为,黄宾虹先生的绘画与书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书法也许就是黄宾虹艺术生涯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艺术路。黄宾虹的绘画无论在技法还是理论层面上,都有书法的运用与实践,可以说,书法撑起了他的艺术王国。
  黄宾虹在幼时就酷爱绘画,并为了更好地提升绘画水平从而一并学习了书法。黄宾虹为了探究以书入画的根源,不仅去学习徐渭、董其昌等书画大家,还临习一些名气不高的画者的书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了解引书入画根由的机会,可见其对引书入画实践的执着。正是这样的执着造就了一位时代的大师。
  (三)品画之识——超高的素质与修养
  黄宾虹先生认为,一个人的人品与画品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他提出:“画画的技艺高超,其根源必来自于人品”。也有很多人质疑他的这种说法:每个人的艺术创作,怎么能“像本人一样”呢?哪个字、哪幅畫会像作者本人呢?做人的品格很好,但画画并不好,或者画画很好,做人的品格却并不好,这种例子难道不是有很多吗?
  在这件事上不同观点的产生,在于对人品的不同理解。人品,并不仅仅是在道德上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一个人全部内在品质的总和。黄宾虹将做人的品质诠释为:“一个人的品格和内在的完美,是作者的品格节操、学识、胸襟、经历,气度的宽广”。黄宾虹说道:“自古以来画画的人,大多数都重视做人的品格和学识,不乞求蝇头小利,多多修养自己的品德,知道其中蕴含的大道理而不看重功利。虽然他的一生平淡,不为别人所知,但他们也不会因为不为世俗所知而悔恨。”
  像那种居于艺术的殿堂,且层次很高的神来之笔,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天赋,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这样的过程非常漫长,寂寥且难度巨大,不具备黄宾虹先生所说的坚忍不拔的品质,必然会在层层阻力和诱惑下,偏离原有的轨迹,到不了应到的终点。
  黄宾虹在《自叙生平》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直戳泪点。“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绛应酬,惟二敀纸堆中不蠹鱼争生活,乢籍字画金石,竟日不释手。”
  黄宾虹先生一辈子做人特别谦和,艺术上谦虚,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只是他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才说他的绘画艺术或许可以说有点小小的成就。他的画作大多数都没有署名、钤印,他仅仅将这些画作为习作,称不上作品,因为他还有更多的东西要思考研究的。学无止境,从这种治学态度上来看,他所言非虚。   二、笔墨观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的体现——丰富的笔墨层次与古厚的画面基调
  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是绘画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形态的集中体现。黄宾虹先生将笔墨观与笔墨的实践作为平生绘画的贯穿始终的内容。这一点在他的画中得到了漓漓尽致的体现。
  《黄山汤口》这幅作品作于 1955 年,画作中显出黄宾虹先生的笔墨苍劲有力,具有老辣的绘画功底。作者移动云壑,迁移山林,可见作者用心做过一番精心剪裁。图的下方似桃花溪水,左侧有茂密的植被覆盖,藤蔓缠绕,旁边还有一座小阁楼,应该是观瀑楼。画中松树下坐着两个像在交谈的人,中间的地方有三道水流并流而下。作者省略掉了上山必须要经过的地方慈光阁、半山寺等景色,突出一座高耸入云、像初放的莲花——莲花峰。我们看到画面上端的部位,在莲花峰后画上几座错落有致的远山,这就组成了一幅雄伟峻峭的山水画。细看整座莲花峰际,上面没有半点云彩,山峰画得苍莽雄伟,郁郁葱葱,却在清泉和溪畔间留有逶迤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坦荡空灵,用来衬托莲花峰的实体。此作平淡中透出惊奇,可以看出黄宾虹的独具匠心。
  三、结语
  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历史上,黄宾虹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画家。其画风独特,笔墨丰富多变,体现了一位大师的睿智不凡与不断探索与研究的毅力,同时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几十年来,黄宾虹的绘画及其绘画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人,而他的绘画与书法思想也丰富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宝库。他的画论和思想教会了我们要谦虚学习先辈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同时也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有终生研究的毅力与决心,创造出属于人类的艺术珍宝。
  参考文献:
  [1]李璐璐.浅析黄宾虹山水画笔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1):25-26.
  [2]吴永波.试论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J].作家,2011(16):235-236.
  [3]刘彬.论黄宾虹中国画“笔墨”观 [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38-39.
  [4]黄学军.笔精墨妙 自然天成:记山水画家李兴[J].青春期健康,2013(24):86-89.
  [5]孟祥芸.笔精墨妙,浑厚华滋:黄宾虹山水画欣赏[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1):125-126.
  [6]成莎.笔精墨妙 浑厚华滋:黄宾虹笔墨对我作品创作的启发[D].昆明:云南大学,2014.
  [7]吴永波.云南大学试论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J].作家,2011(16):235-236.
  [8]张德山.浅谈中国画笔墨语言:以黄宾虹山水画为例[J].文艺生活,2014(10):56-57.
  [9]莫里加.从作品《若耶溪西子浣纱石》浅析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语言中的均衡[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10]黄宾虹.黄宾虹中国画作品[J].美术,1994(4):17-21,24.
  [11]鞏小波.论黄宾虹“五笔七墨”说及绘画观[D].开封:河南师范大学,2011.
  [12]蔡华成.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及其成因[D].扬州:扬州大学,2012.
  [13]李青阳.论米点山水对元代缪佚《云山雾霭》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1(1):23.
  [14]张云丽,马洪春.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墨法”浅探 [J].名作欣赏,2011(26):126.
  [15]张云丽.笔墨之道的集大成者:黄宾虹“五笔七墨”之初探 [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
  [16]夏雨.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与推动[J].艺术教育,2014(5):158.
  [17]巴卫东.试论黄宾虹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6(9):20.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金日龙是我国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著名画家,在抽象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艺术之路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的演变,从写实到抽象的跨越,他抽象艺术风格个性鲜明,极具表现力的画面背后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核。围绕金日龙的抽象绘画艺术风格及其内涵展开个例研究,是一次走近画家剖析其创作特点的过程,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抽象画家金日龙,以及他的绘画艺术中所散发出的“自约”精神。  关键
期刊
摘 要:马和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画家,其绘画风格技巧在南宋画坛中独具一格,深受宋高宗的喜爱。《月色秋声图》虽不是马和之最知名的画作,但整幅作品极富诗意美感与文人趣味。文章从美学视角出发,结合南宋时代背景、画论画史著述及相关美学史料,通过画中的意象和笔墨技巧,来理清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马和之;线条;图式;美学思想  马和之是钱塘人,宋高宗绍兴年间中进士,生卒年不详。宋末周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艺术家们不断思考如何让中国几千年传统绘画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更具活力,同样,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应怎样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寻求创新也受到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传统绘画技法与材料的画家,张小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张小琴;重彩人物画;技法  张小琴是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创作见长。20世纪90年代,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期間创作了大量敦煌壁画临本。其早期作品以
期刊
摘 要:王继平的国画是对宇宙自然生生不息之“元气”的生动显现,是他的人格修养之“清气”的审美结晶,他的国画艺术充分体现了“壮气”充溢的阳刚风格,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自由审美境界,总体上表现出气盛言宜而不逾矩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王继平;国画;元气;清气;壮气;气盛言宜  崇道重气,是中国哲学的特征;以气论艺,是中国美学的传统。从曹丕的“文气”说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再到韩愈的“气盛言宜”
期刊
摘 要:目前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普遍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需要进行优化与改革。从教学和管理的角度,探索综合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和课程汇报展代替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不光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美育的发展,提升校内外师生及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认知,使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考核方式得到优化与改革,彰显当代美术教育的
期刊
摘 要:在绘画创作中,农民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一些画家有与农民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对农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创作出的农民题材绘画更具真实性。画家通常运用隐喻的手法,刻画画面的同时又赋予其深层含义。文章以李唐的《村医图》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盲人的寓言》为例,结合李唐和老彼得·勃鲁盖尔所处的时代背景,探析农民题材绘画中的隐喻性及隐喻性表达对绘画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隐喻性;农民形象;《村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漆画作为一门画种,在全国开辟独立展厅,正式步入大美术的殿堂,至今已40余年。乔十光老师说,漆画是中国传统漆艺这棵千年古树上盛开的一朵新花。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这朵明艳照人的艺术之花在大美术的语境下,全面汲取了各个艺术门类的营养,正慢慢结出让人惊叹不已的丰硕果实。文章阐述了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确立身份的过程,以及《河洛》《梦回》的创作实践经历。  关键词:漆画;艺术探索;
期刊
摘 要:没骨画是中国绘画史上单纯用色彩来塑造形象的一种画法,而“纯以色彩造型”这一特点也就意味着色彩是没骨画最主要的审美要素之一。没骨花鸟画自宋出现发展至清代成熟,其间色彩作为其主要审美要素的这个地位没有改变。到了清末,出现了二居的“撞水撞粉”,“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笔的干预,更多是依靠水、色、墨等自身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斑驳、抽象的色迹,此时,新的绘画语言肌理出现了。没骨画因材质、技法的不同,
期刊
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学顾问,清华大学名誉学衔校级评审专家,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艺术教育协会理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书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
期刊
摘 要:画家李自健在当代画坛中以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信念,将生活和记忆中的片段拼凑成令人感动的画面,书写生活之诗、文明之诗。在他的画作中,抽象的精神与现实的存在交相辉映,具有着穿透时间的无限魅力,传达出李自健先生博大宽广的人文理想,彰显着人类共有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油画艺术;人文精神;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指的是价值的普遍性”,是人类的中间价值被共同认同的部分。人作为类存在物,有着一些共同的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