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发射井的一生之“开挖”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特拉斯”D 型的发射组图。它的发射是在地表的半硬化方形掩体中进行,这种方式相较地下发射井,抗打击能力、生存性显然不足

  2021年6月底,美国媒体开始大肆炒作“中国在甘肃玉门和新疆哈密等地大规模修建洲际导弹发射井”。在“地下发射井”这个话题海外尘嚣甚上时,“看图说事”栏目以目前美国陆续公开的“大力神”“民兵”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地下发射井建设资料和情况,来回顾一座地下发射井的“一生”——从大兴土木的“开挖”建造,到开启24小时战备值班,那场因一个扳手引发的严重事故,再到退役后的弃置,直至在时代远去后成为了今天一处待出售的“废土风”浓郁的房产。


60 多年前的“大力神”1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建设场面,在施工中有明显的土方开挖作业


“大力神”1 地下发射井的建造过程中,在井内搭建的脚手架和防坠网,从照片中可见这座井的深度

  在美国空军中,“阿特拉斯”(SM-65Atlas)虽名为第一款实战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但它的最初设计并未做到“藏于地下”,反倒是作为“阿特拉斯”备用选项的“大力神”1(HGM-25ATitanⅠ)做到了“藏于九地之下”。在其之后采用地下发射井发射的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還有第二代液体燃料技术的“大力神”2,固体燃料的“民兵”家族,以及在美苏军控条约背景下昙花一下的MX“和平卫士”(LGM-118Peacekeeper)。

发射基地围绕发射井来修建


  对于这些洲际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的建设,“大力神”家族最早的“大力神”1是最为复杂的,围绕“大力神”1的发射井所建造的配套设施也是最多、占地面积最广。
  虽然“大力神”1导弹发射基地的核心是3座深度近49米(160英尺)、直径12.2米(40英尺)的发射井,但更为复杂的还在于围绕每座发射井所修建的液体燃料推进剂和氧化剂的储存和加注设施、相关的设备间,以及3座发射井共用的指挥控制中心、动力中心,2座互为备份的制导天线站。这样的地下建筑群,在50年代末的建筑成本最初预计为2890万美元,但由于劳动力短缺、材料运输成本、极端天气和反复修改设计等原因,最终成本急剧上涨超过5100万美元。


完整的“大力神”1 发射基地,包括3 个发射单元,共用的动力中心、指挥控制中心和天线站


这座地下建筑中,大到弹道导弹,小到照明设备,都能看到弹簧、液压减震设备,它们是有效抗核打击、抵御核爆冲击的必需设备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大力神”1时美国尚未掌握井下发射技术,因此,这个“井”虽还按照习惯称之为“地下发射井”,但它实质上是“大力神”1的“地下贮存井”。在想定的“核战争”环境中,如果来袭核弹头落在发射基地附近,虽然井中的导弹可以躲过核辐射和大部分冲击波,但核爆的“地动山摇”会让井中的导弹剧烈晃动,乃至于发生导弹与井壁间碰撞等状况。所以,“大力神”1导弹在井中是被巨大的钢架托举着,钢架与井底间有8根(四角各2根)巨大弹簧来做减震缓冲器,在伸缩中吸收消耗从土壤传来的核爆冲击能量,以保证“大力神”1“稳稳的”。

液体燃料的地下储存


  “大力神”1是二级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液体燃料是RP-1煤油和液氧。其中作为氧化剂的液氧是“难伺候”的,要在-183℃下低温储存,在“大力神”1发射前才加注到燃料箱。那么,在这座地下建筑中,RP-1煤油和液氧的日常储存、发射前的加注等环节都要非常小心,它们的储存和加注设施离地下发射井最近。


“大力神”1 在井中的贮存,并不是直接矗立在井底,而是被一个结构复杂的钢架竖直托举着,并与缓冲用的8 根巨大弹簧相连


“大力神”1 的发射,需要将和“脐带杆”相连的导弹一并升到井口地面,所以说,这口“井”实为它的贮存井。图中可见井盖是由向上两侧开启的两扇门组成

  与井中竖立着的“大力神”1类似,承托这些用来储存推进剂、氧化剂的细长罐体的底部,也铺设着弹簧悬架,同样用来减震缓冲,以应对核爆的冲击。另一座紧邻地下发射井的建筑是设备间。这里的设备可以调节这座发射井的通风、空气、温度、湿度等气候环境,还有一些电源电气、液压蓄能、通信等设备。   另外,与“阿特拉斯”相比,“大力神”1在结构上是可以在没有加注燃料的情况下做到“自支撑”的(即便弹体的铝合金厚度仅为1.3毫米)。这背后的一个技术细节是:一些运载火箭和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为了运载效率最大化,竭力减掉“自重”,不仅燃料箱的蒙皮做成非常之薄的一层,还会将其兼作导弹(或运载火箭)的弹体外壳。那么,燃料箱就近乎是金属材料制成的“气球”,如果内部没有液体燃料的“支撑”,又没有充入气体来对箱体加压,那么后果不只是燃料箱会瘪下去,整个导弹(或火箭)的结构也会因无法“自支撑”,坍塌下来。

发射基地的“大脑”——指挥控制中心


  从“大力神”1发射基地的剖视图看,3个发射单元共用的动力中心和指挥控制中心是两个成对出现的地下建筑。前者,是个拱顶结构的三层建筑,内部的核心是4台柴油发电机,每台功率为1000千瓦,输出2400伏特、60赫兹的三相动力电,通过地下电缆为指挥中心、制导天线和3座导弹发射井供电。指挥控制中心,便是整个地下建筑群的“大脑”,是接收任务指令、选定打击目标、开始倒计时、计算弹道轨迹和最终按下“按钮”的地方。


左图,正在进行推进剂罐体的吊装,画面中右边便是同时建造的地下发射井。右图,建筑内人员正在对这些罐体定位、安装


储存RP-1 煤油和液氧的罐体就“漂浮”在这些弹簧上面,右图为日常的检查工作

  指挥控制中心,在这座两层地下建筑中,楼上是中心室、通信设备间、综合办公室,楼下是配套的大型维修区、机械设备室、空气处理设备和监控记录设备,电气、配电设备,餐厅、洗手间、储藏间,任务前的准备室等。
  在最核心的指挥控制中心室,一个核心设备是“雅典娜”(Athena)制导计算机,价格约为180万美元。它占地34平方米,重9.5吨,有256个字节的24位核心存储器用作数据运算,一个8192字节的磁鼓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项。由贝尔实验室编写的发射控制程序“打孔卡”,对应3座发射井,或黄或蓝或红,插入“雅典娜”计算机,读取运算。这台今日看来甚为古老的计算机,在部署中一直可靠地工作到70年代。
  从现在已被废弃、成为探险之地的指挥控制中心的照片来看,诸多设备已经拆除,留下了大量设备箱柜的地脚支撑,可以想象过去这些设备的下方所铺设的密密麻麻的管道和电缆等。这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通信设备。由于“大力神”1这个地下建筑群的规模太大,所以需要搭建起一个范围足够大、又很高科技的通信网络。




“大力神”1 的氧化剂是液氧,液氧在常温下会很快蒸发掉,所以在导弹发射前才会加注,也因此导弹从燃料加注,到升到地面发射,这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15 分钟的时间

  一个直观的体现便是遍布所有工作区域的电话——从地上基地周围警卫室,到地下建筑的每个入口处、相连的隧道、各种通道中,再到地下发射井、天线站、指挥控制中心、动力中心的发电机旁边、推进剂和氧化剂的储存和加注设施,每一个楼层、战位,由成百上千个电话确保了在这座地下建筑群里能随时随地收到指令、上报情况。

特别的天线站


  在这个地下建筑群中,稍显特别的存在,是两座制导雷達天线的升降井。“大力神”1导弹的制导方式是弹上的惯性导航设备与地面无线电跟踪设备相结合的制导体制,由此“大力神”1发射基地中要建有两座互为备份的制导雷达的天线升降井。
  地面制导雷达开机工作时,升降井顶部的两扇混凝土大门打开,制导天线在液压设备的顶升下从井内抬升到顶端,随后液压机构锁死以确保其在跟踪和引导导弹时的精度。雷达天线由帆布制成的充气式圆顶天线罩保护。正是因为制导天线至关重要,所以要互为备份,任何时候只会升起一根天线,以防在打击中双双受损。不过,作为额外的冗余措施,若是基地内出现2座天线皆受损等极端情况,该基地内“大力神”1的控制和制导权限可以“移交”给邻近的发射基地。


左图为发射控制台, 是导弹发射军官(MissileLaunch Officer,MLO)的专属席位,面前的3 行按钮指示灯对应着3 座发射井中的“大力神”1。方框所示是贴心设计的内置烟灰缸,这也是不见天日、有些枯燥的地下生活中难得的调剂方式。右图为“雅典娜”,与今日的电脑相比,毫无人机界面可言。

时刻紧闭的防爆隔断门


  因为整个建筑群内由各种通道相连,所以类比于潜艇上各舱室间的水密门,这些建筑内的通道中都设置了防爆隔断门,特别是要将“大力神”1的3座地下发射井彼此隔离,也与其它建筑完全隔离开来。在这些走廊通道中会设置有一组2个互锁的防爆隔断门,一次只会打开其中一扇,确保通道两端的防爆隔断门有其一是紧闭的状态。这样,在核打击来袭时,防爆隔断门将成为抵御冲击、降低毁伤范围的关键设施。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逆商的培养和提升是学生完善人格、成为适应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逆商缺乏表现的分析,指出在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逆商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品质;并提出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等培养途径,为不断提高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逆商;北方
期刊
摘要:黑龙江冰雪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黑龙江冰雪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还存在冰雪旅游产品定位不准确、缺乏市场竞争力;冰雪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文化内涵不突出;管理、营销水平有限,配套设施滞后;缺乏整体战略,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指出黑龙江冰雪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可分为冰雪健身游、冰雪风光游、冰雪养生游、冰雪文化游和冰雪民俗游等,并有针对性
期刊
2005年9月13~16日,母港是日本横须贺的美舰“韦伯”号来到青岛,本刊特约记者两次登上该舰。这是美国太平洋舰队“伯克”级驱逐舰服役以来第一次访问中国,随舰来访的美军官兵超过300人。“伯克”级无疑是当今驱逐舰建造技术最高水准的代表,在排水量、续航能力、远程作战能力和反潜防空能力等方面鲜有对手。    人才: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刚踏上美舰甲板,满脸微笑的舰长约翰·劳尔中校就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该
期刊
随着“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帷幕缓缓落下,潍北靶场上的硝烟也渐渐散尽,琅琊台滩头风和浪平,演习地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是那些精彩的瞬间已经定格在我的目光中,难已挥却;迷漫的硝烟仍然萦绕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却。回想起联合部队战鹰临空、铁甲洪流的一幕幕场景,回想起新型战舰乘风破浪、特种部队神兵天降的一幅幅画面,我的思绪难已平静,我的心情仍然沉醉于那份激动之中。    儒雅的俄罗斯将军
期刊
摘 要:针对中国冰壶男队在2014年世锦赛中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程度,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结果显示:本次世锦赛中,中国队在全队和个人技术上的发挥趋于正常,成绩也相对理想,但是中国男队存在竞赛心理不成熟、技术发挥不稳定、关键球失误频繁等问题。为了中国冰壶男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议中国冰壶男队积极进行技战术训练;加强竞赛心理训练,创造条件实现“以赛代练”。
期刊
總体而言,63式是一支失败的步枪,缺乏一定的名气和热度。如今,我们决定从历史的尘埃中,将已经快要被遗忘的63式重新拾取出来。分析63式的设计得失,不是为了批判这款早已经盖棺定论的枪械,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枪械设计的演变与发展。  在进入枪械专业学习之前,我已经对很多枪械有所了解。但对于63式,我一直十分陌生,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它。像63式这样的不成功枪械,应该是和我没有缘分的。然而机缘巧合
期刊
摘 要:冰壶运动中扫冰技术是对比赛过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利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对2014男子冰壶世界锦标赛中国队与欧美强队扫冰技术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中国男子冰壶队与欧美强队在扫冰技术能力上的差别,提高中国男子冰壶队竞赛成绩。结果表明:扫冰技术在冰壶比赛中极为重要,对比赛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队与欧美强队相比扫冰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在队投壶技术的稳定性方面中国队比欧美强要好。
期刊
在实弹实爆作业中,哑弹爆炸伤(亡)人现象屡见不鲜,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多起事故通报。哑弹伤人,主要指发射(投)出去的爆炸弹未爆,在捡拾或排除过程中却发生爆炸,出现意外伤(亡)人事故。出现哑弹,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弹或发射器的质量有问题,其实不然。哑弹的出现,大部分与弹的质量无关,而是选择场地不科学、组织准备不充分、实施程序不规范所致;排除哑弹时爆炸,则又是排除技术的不熟练和安全规则的不熟悉所致。那么
期刊
2021年7月20日至25日,在“莫斯科航空航天博览会-2021”展会上,老牌的米格飞机制造公司(即原来的米格设计局),推出了几款新机模型。在这前后还有俄罗斯媒体报道,米格设计局已经展开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计划。  自从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可以说是一落千丈,如今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只有一个米格-35。放眼俄罗斯整个军机研制,往昔傲视群雄的米格,如今恐怕连雅克都比不上。那米格设计局怎么想起设计短距垂直
期刊
正在接受空中加油的图-160轰炸机  俄罗斯一直将核威慑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在其“三位一体”的核威慑体系中,空天军序列中的远程航空兵(战略航空兵)部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此前漫长的冷战时期,涂着红星的苏联战略轰炸机一直令西方国家畏惧。而在当前和今后,挂载着核弹或常规巡航导弹的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仍然把目标锁定于潜在敌国领土的最深处。艰难的重组  俄罗斯远程航空兵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航空部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