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最多望族的“张”姓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难以有与之匹敌的。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张姓始祖发明了弓箭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 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少数民族改姓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链 接
  清亡后为何不少满族人改姓张
  辛亥革命后结束后,清朝统治结束,不少满族人改姓张,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世界张氏总会理事张兆战说,在濮阳,三分之一的张姓人是满族和回族。
  从汉初开始,张姓中融入了大量北方民族的血液,这其中就包括满族。尤其在东北地区,近代满洲各族人大批改姓张。据记载,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不少满族人当年为何要改姓
  为什么要改姓张,这其中除了避仇、赐姓等原因外,跟满清结束统治有很大关系。
  1912年,清帝退位后,长期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卖水果、卖鱼、上鞋底……根据调查,在辛亥革命之后,终日流落街头,到处打零工的满族人约占到20%。
  与经济上的窘迫相伴随的,是更加让人难以容忍的歧视。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隐姓,隐藏满族身份。妇女脱下旗袍,改穿汉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一时之间,满人改姓的风潮兴起。
  除夕晚上,正房要挂祖宗袋
  读者张常庆家在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如今在他们老家,张姓的满族人每年除夕晚上,还会在家中正房挂上祖宗袋(黄色或红色的布袋,内装祖先遗物)、摆上祭品,请去世的祖先回家过年。至今,他们还保留着一些习俗,比如过年时用白纸糊窗户,在对联的横批下方挂彩色的旗子。
其他文献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西晋 石崇 《王明君辞》  汉朝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  西晋首富石崇喜欢举行大型歌舞宴会,他自己还为这些娱乐演出谱曲写歌,其中有一首《王明君辞》就是歌唱王昭君的,因为老大叫司马昭,所以要避讳,把古人改了名,叫做王明君。石首富眼中的王昭君,
期刊
被称为“国槐”、“家槐”的槐树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古代最高官职“三公”的象征,古人常在自家门前、庭院、屋后种植槐树以图吉兆。人们还认为种槐树能招来财宝,民间有句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另外,槐树还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象征。  槐树在周代是“三公”的象征  “玉树临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玉树”是一种什么树。有人认为,“玉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树,或者是
期刊
婚日又称“吉日”、“喜日”。选择日期定“吉日”、“喜日”时,不择腊日。何谓腊日?民间把正月初一称为“天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地腊”,农历七月初七称为“道德腊”,农历十月初一称为“民岁腊”,农历十二月初八或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称为“王候腊”。  中华大地大部分地区都流行儒、道、释三道合一,避腊的禁忌出于《太上感应篇》中“晦腊若歌朔量号怒”一语。  朔为初一,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称天腊,避开这日操办喜
期刊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这些人在长期漂洋过海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  在过去,凡是乡中有人要“过番”,不管是“新番”初次出国,还是“老番”回国省亲后要重返侨居地,其亲房族人、邻居戚友,都要带上当地土特产、糖果饼食之类的礼品前来送行,俗称“送
期刊
在世界历史上,李姓是称帝人数最多和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称帝人数多达162人。先后建有成汉、西凉、万春国、野能国、唐朝、后唐、南唐、西夏、越南李朝、李蜀、大顺、朝鲜王朝、大韩帝国、韩国、新加坡等王朝和政权。李姓在历史上任宰相职务的人数多达69人,为各姓之首。李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最为显赫,对社会贡献人才最多,影响最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行领域中不乏李姓名人。  2010年中华人民共
期刊
百尺苍龙卧浅沙,济人利涉愿无涯。  只因未满天朝罚,暂谪临江玩物华。  ――清樊庶《题临江桥》  游览祖国的名胜,你也许会陶醉于名楼古胜,或忘返于名山大川,而那位于海南临高县临城镇的“东桥”,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已不复存在,但那曾横跨江上的东桥遗址周围如今绿草如茵,常常把我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百尺苍龙卧浅沙  东桥位于临高临城镇的东边,横跨于县城东门外的文澜江上。据《康熙·临高县志》载:“
期刊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宋·丁渭《刺桐花》  王佐(1420-1505),字汝学,海南明代四大才子,而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因家乡盛产刺桐,世人尊称其为“桐乡”,故又名王桐乡。王佐12岁即中举,后入仕,在粤、闽、赣三省为官20余年,与邱睿、海瑞、王弘诲并称为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任官期间,于家乡建“慈训堂”,以谢慈母教诲之恩。晚年辞官归里
期刊
《康熙临高县志·卷三》记载:“龙潭坛,县城西三十里之龙潭侧,宋建为旱雩之所。元延祐二年,县尹牛那海重建”。  旱雩,古代一种特别的雨祭仪式。古代雨祭分为两类:一类是常雩,就是每年在规定的日子都要行祭祀之礼,不管是否有旱灾发生,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另一类是旱雩,即在大旱之年临时举行的特别为祈雨而祀的仪式。周礼春官司巫职云:“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如果雩而无雨,则反复雩,乃至焚巫
期刊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
期刊
走进他的家,犹如走入了光彩斑斓的“蛋”的世界。客厅的柜子、桌子、金鱼缸柜子……家里凡是空着的地方都被蛋雕作品“占领”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台挪到阳台去。从最小的鹌鹑蛋,到鸡蛋、鸭蛋、鸵鸟蛋、澳大利亚鸸鹋蛋,一排排的玻璃盒子里面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蛋雕作品:孔子、毛泽东、齐白石、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等名人肖像栩栩如生,梅、兰、竹、菊等自然景致枝叶清晰可见;镂空的窗花、花纹等,连接之处,让人惊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