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夏荫:临高诗人的品质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宋·丁渭《刺桐花》
  王佐(1420-1505),字汝学,海南明代四大才子,而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因家乡盛产刺桐,世人尊称其为“桐乡”,故又名王桐乡。王佐12岁即中举,后入仕,在粤、闽、赣三省为官20余年,与邱睿、海瑞、王弘诲并称为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任官期间,于家乡建“慈训堂”,以谢慈母教诲之恩。晚年辞官归里,又从任职处移来不少奇花异木,植于慈训堂周围,并名曰“聚景园”。明景泰六年(1455年),监察御史彭烈、琼州府通判米盈、临高知县杨护等,于王佐旧居立“礼魁坊”,以示钦敬。后人取王佐诗“桐乡夏景”意,将慈训堂、礼魁坊、聚景园、王佐墓等古迹合称“桐乡夏荫”,列为“临高八景”。
  王佐诗歌的内涵
  王佐的故乡在今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距县城9公里。
  透滩村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800多年的历史沉淀给这个村庄带来了别样的气韵。行走其间,礼魁坊、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训堂、透滩石桥、节孝坊,古意悠然,挺拔刺桐树,红灿灿花朵点缀其间,红与绿鲜明的对比,就像王佐其人、其诗,带着不妥协的冷峻与傲然。
  细品其诗,其思想与品质约有三:
  首先是咏爱国之心。
  以诗言志,诗情即诗人心中万般思绪幻化成的实体。“末路谁当国步艰,琼州节概似常山,心悬北极天应远,血洒南荒地尽斑。上帝亦哀麟凤死,中原今放犬羊还。使君忠义言难尽,只把哀辞滴泪删。”王佐的这一首《哀使君诗》,本是描写在海南发生的抗元历史,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佐对忠臣义士的推崇,和对叛臣贼子的谴责,自身感情的投射可窥见一斑。在探访胡铨宋时古迹茉莉轩时,兴之所至,赋诗一首:“茉莉香中小小轩,历年三百尚依然。朱崖逐客才过海,南渡君臣已戴天。磊落封章轰宇宙,凄凉遗墨化云烟。我怀千古中原恨,几度经行泪泗流。” 驻足于烂漫的茉莉花,花香沁馥,久经风霜的茉莉轩向王佐诉说着胡铨矢志不渝的抗金爱国之心,“我怀千古中原恨”一句,可见王佐与胡铨同仇敌忾之意。在《康熙临高县志》中记载收录的《谵庵井》一文中,王佐酣畅淋漓地发出感慨:“噫!谵庵生前立朝曾无容足之地,而身后足迹所经,皆为乡井,秦桧生厌宰相,志欲全吞吴越,而死无葬地,善恶终报如此,天道昭昭,其可诬哉?”在历史上,王佐的官职最高属五品官阶,然不因在其位之低,而庸碌无为,大志泯灭,虽然不处于庙堂之高,仍手执一笔借史喻情,宣泄涛涛爱国情。
  其次是吟爱民之意。
  王佐并非只是一个满腹诗意的文弱书生,他也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在小小一方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挥着一介文人的光与热。据《康熙·临高县志》中记载:王佐初到广东高州,正值广西边境战乱,高州、化州一带动荡不安。王佐被派往乡间考察,巡问民情,深入了解高、化一带动乱的原因。寻访归来,他详详细细地向来到高州驻守的都御史韩雍汇报情况,呈上《边情策》一文,献计平戎。韩雍看到后十分赞赏,依照王佐的建议实行,结束了高、化频繁动乱的历史。成化十年,王佐升了官调任福建邵武府同知,正值福建泰宁地方骚乱,王佐又被派前往调查。王佐下乡寻访,洞悉动乱根源,于是提出解决办法,出示招抚文告,招安了胁从者,很快化干戈为玉帛。明成化十三年,福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荒肆虐。王佐联合当地父老乡亲共商抗旱事宜,在王佐的主导下,官民共同努力抗旱,战胜了大旱饥荒,被当地民众称为“仁明司马”。王佐虽然身处政坛,但骨子里仍是清高自守的诗人的情怀,即使破格被提拔为省考考官,却因坚守廉明底线,得罪了达官显贵,故沦落至“低徊三郡二十余年一官不徙,人皆惜之。”(康熙临高县志卷八人物志《王佐传》)的境地。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形容王佐为官生涯,并不为过。其诗《金鸡岭》:“闻到金鸡半夜鸣,九重颁诏欲宽征。年来正苦征科急,安得金鸡叫一声。”王佐对征苛税,以诗为载体为民请命,斥责官府罔顾人民生死。《吟飓风》一诗中,“掀天坐看乾坤变,剥地浑惊海岳移。最是桐乡心独苦,三间茅屋可能支。”可以见得王佐一生为官,竟至于如此清廉贫苦的地步。究其一生,为人坦荡恳直,不趋炎附势,又不阿谀求荣;他为官勤恳,政绩卓然,是个清官好官,士民爱戴,虽然无法成就大功名利禄,但王佐用其言行来体现了一位诗人的品格和价值。
  再次,又歌爱乡之情。
  王佐七岁丧父,母亲唐氏对王佐教育非常严格,王佐遵母训,勤奋苦学,自少负笈从游,拜唐舟、丘浚为师,很快成为“两庵”的得意门生。王佐生于临高,长于临高,临高这片土地对他影响融入在他诗人的秉性里,流淌于他诗里的字里行间。晚年弃官回家,对临高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用其神奇笔触,表达其喜爱之意。山川古迹,乡土特产,皆可入诗:为后世留下许多临高特色的诗篇。王佐《荔枝》一诗“东园丹荔熟,扶杖一闲过。土产无中贯,园丁荐绿罗。永元存谏草,天宝泯余波。泰运真难遇,林泉奈老何?”,不禁让人想象,一拄杖老翁从自家庭院蹒跚而过,抬头仰望,挂在树梢上红灿灿的荔枝,一副诗意兴起,执笔畅然挥就满园笔墨清香。王佐虽然退出政坛,但仍不忘造福乡里,创办了“桐乡书院”,并与同县致仕训导谢宁、国子监学生王锡、隐士王政等人为密友,或传道授业,或优游山林,诗意生活,多姿多彩。他从外地买回 400多种花卉,种植在“桐乡书院”左边,称为“聚景园”,可见诗人晚年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意。
  是什么铸就了海南的“吟绝”
  其实王桐乡并非仅是个诗人,还是海南古代十大廉吏,于此,让我们也对他的历史略作个了解:
  宣德戊申年(1418)五月十五日生。祖籍福建古田井村。渡琼始祖王恂琼州千户。曾祖王良先举人司户参军。父亲王原凯东黎土官,曾二度率首王寻、王旺赴京贡方物,接受朝廷招安,增强黎汉民族和睦团结,被授为抚黎县丞。母亲唐朝选山东金乡县令之女。
  七岁丧父,唐氏很有见识,对佐慈而严,儿子一怠学,便气不进食,王佐遵母训,勤奋苦学,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自少负笈从游,拜唐舟、丘浚为师,很快成为“两庵”的得意门生。   正统丁卯(1447)弱冠以礼经魁乡省,由于中举论礼文章卓著,被祭酒吴节、司业阎禹锡荐游国学深造。阁老大学士李贤翼其大用,深为器重。礼部会考,曾获学冠“两监”之雅称。国子先生曾在诸生面称:“王佐此子可教。”他后试南宫,条答无遗,本房欲置魁选,为忌者所黜。
  景泰六年(1455)代宗敕令监察御史彭烈、广东按察司检事陈廉、琼州府通判刘米盈、临高知县杨护等特抵透滩村为学魁“两监”之才子王佐修竖礼坊。
  成化二年(1466),出任广东高州同知,其时高境盗乱四起,民心动荡,都御史韩雍用兵两广,佐献“边情策”,主张先礼后兵,建议“开仓赈济,遍访地方利害”。韩雍惊为奇才,一一采纳,次第施行,郡遂以安。
  成化十年(1475),改任福建邵武同知,府属泰宁盗发,佥事章樊(心在底)分巡玉郡,谋以强兵剿平。佐则力主招抚,平息盗乱,事半功倍。
  成化十三年,邵武三四月无雨,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人心离散,王佐则“乃进父老于庭而谋之”,官兵共奋解除旱患,显示了王佐治郡之雄才。
  成化十六年(1480),出任福建乡试考官,扩增府州县学,以礼文教授培育生员,优选举人,反对科场弄权舞弊,深受好评,九载期满而去,生员恋恋不舍。
  弘治二年(1489),带寿六十一改任江西临江同知,依然政绩昭著,博得了“所居民爱,所去民思”的赞誉。弘治八年,丘浚临终前尝言:“己有三恨,郡牒未修一也。”为解恩师遗恨,王佐不顾年老体衰,自费遍访琼州各地,广采博贤,搜集郡中古今文献,乡土风物,编成《琼台外记》一书,以补郡志之缺,王佐为官十多年不得升迁,同僚属吏,深为婉惜,但他毫不以为意。
  正德初年,年逾八旬,昏(目)不能看书,就让家人读而听之,手抖不能提笔,就口占遣儿作录。
  正德七年壬申(1512)冬初,病逝于乡,享年八十五岁,他的首门高足进士侍郎唐胄继其遗志,编写了《正德琼台志》,全文转录《琼台外记》于卷首,并高度评价说外记一书,乃王桐乡先生平生精力所在,在明初诗坛上,王佐和孙贲、黄哲、李德、赵介五人,为岭南诗派崛起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南国五先生”。明清两代,王佐和丘浚、海瑞、张岳崧等被称为“海南四绝”,“琼州四贤”。
  是什么铸就了这么一个海南“吟绝”?毫无疑问,除了是才学、大智,还有心怀天下的大喜与大悲!小至一花一叶,一丝浮云一缕微风;大至民生疾苦,国家兴亡触发了他敏感多情的笔触,从而书写出悲天悯人的“陈情书”,以用爱国,爱民,爱乡三大情怀,写就一名诗人的大境界。(本文作者单位为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
其他文献
曾名不见经传的云南墨江县,近几年随着整体形象的大变迁而日益被外界所关注。惊鸿一瞥,人们突然发现:“太阳转身的地方”已成为墨江响亮的代名词;原老旧的墨江城已变成一座亮丽的“回归城”。  墨江县是云南省思茅市的北大门,国际大通道昆曼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距省会昆明270公里,离思茅市163公里,是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镇之一。境内居住着以哈尼族为主的2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有11个支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益智和娱乐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实践和必要手段。  [关键词]幼儿舞蹈 创编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幼儿素质教育是对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方位的教育。而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益智和娱乐活动,对
期刊
在《冒险岛》新版本中,玩家们可以到传说中的东方神州畅游一圈。它的更新不是很大,只开放了少量具有东方特色的地图及相应的怪物,而且新地图难度不高,可以说这次版本的更新并不是为顶级玩家服务的,怪物的等级和出产的装备等级都更有利于中级玩家。
期刊
“怪哉”现在是奇怪的意思。其实,“怪哉”作为一种奇怪的虫子,汉代时就已经存在了。  相传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游玩,在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上发现了一种虫子,全身都是红色的,像人一样有头有牙有齿有耳有鼻子,可是谁都没见过这种虫子,也没人认识。汉武帝于是派著名的博物学家东方朔前去察看。东方朔回来向汉武帝禀报说:“此虫名叫‘怪哉’,是被关押到监狱里的无辜之人忧愁抱怨,仰首叹息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这种哀怨的声音
期刊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西晋 石崇 《王明君辞》  汉朝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  西晋首富石崇喜欢举行大型歌舞宴会,他自己还为这些娱乐演出谱曲写歌,其中有一首《王明君辞》就是歌唱王昭君的,因为老大叫司马昭,所以要避讳,把古人改了名,叫做王明君。石首富眼中的王昭君,
期刊
被称为“国槐”、“家槐”的槐树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古代最高官职“三公”的象征,古人常在自家门前、庭院、屋后种植槐树以图吉兆。人们还认为种槐树能招来财宝,民间有句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另外,槐树还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象征。  槐树在周代是“三公”的象征  “玉树临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玉树”是一种什么树。有人认为,“玉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树,或者是
期刊
婚日又称“吉日”、“喜日”。选择日期定“吉日”、“喜日”时,不择腊日。何谓腊日?民间把正月初一称为“天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地腊”,农历七月初七称为“道德腊”,农历十月初一称为“民岁腊”,农历十二月初八或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称为“王候腊”。  中华大地大部分地区都流行儒、道、释三道合一,避腊的禁忌出于《太上感应篇》中“晦腊若歌朔量号怒”一语。  朔为初一,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称天腊,避开这日操办喜
期刊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这些人在长期漂洋过海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  在过去,凡是乡中有人要“过番”,不管是“新番”初次出国,还是“老番”回国省亲后要重返侨居地,其亲房族人、邻居戚友,都要带上当地土特产、糖果饼食之类的礼品前来送行,俗称“送
期刊
在世界历史上,李姓是称帝人数最多和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称帝人数多达162人。先后建有成汉、西凉、万春国、野能国、唐朝、后唐、南唐、西夏、越南李朝、李蜀、大顺、朝鲜王朝、大韩帝国、韩国、新加坡等王朝和政权。李姓在历史上任宰相职务的人数多达69人,为各姓之首。李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最为显赫,对社会贡献人才最多,影响最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行领域中不乏李姓名人。  2010年中华人民共
期刊
百尺苍龙卧浅沙,济人利涉愿无涯。  只因未满天朝罚,暂谪临江玩物华。  ――清樊庶《题临江桥》  游览祖国的名胜,你也许会陶醉于名楼古胜,或忘返于名山大川,而那位于海南临高县临城镇的“东桥”,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已不复存在,但那曾横跨江上的东桥遗址周围如今绿草如茵,常常把我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百尺苍龙卧浅沙  东桥位于临高临城镇的东边,横跨于县城东门外的文澜江上。据《康熙·临高县志》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