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x03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为核心理念,以教育的可持续性原理、教育活动的主体互动原理为学理依据,用学习的力量端正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将学校案例与要素构想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整个课题在行动研究与理性分析相互补充,实证与思辨互为张力下不断完善研究结论,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实践气派的扎根研究方法。学生发展为本,是面向未来学校最主要的观念特征。
  一、人文沃土上的品性养成
  “知识技能”是近年来学校进步最大的方面;“心理健康”“生活能力”和“思想品德”则是近年来学生问题最大的方面。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给养,这种给养是内敛的、缓慢的,主动吸纳各种人文资源的,是道德学习与教学活动同在的。德育的核心是和谐,学校德育应为培养和谐社会人才奠基,它充满人文关怀,鼓励人際互动,倡导“和而不同”,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与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道德,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学校在发展中,应该寻求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互动与支持,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沃土。
  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开展学校心理指导,让学生健康成长;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德育”;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共同育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做到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二、知识转型中的课程统整与教学
  学校必须全面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学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做出统整;必须从“听讲学习、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社会服务学习”等之间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课程统整的探索中已起到了先行者甚至是引领者的作用。
  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开发适应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发展;“做中玩”应是“玩”“思”“做”的结合
  三、有效学习为本的教师团队建设
  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从内部推进改革的基础,其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有效学习尤为重要。课题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群体的有效学习有四种方式:听中学——提供理论文本或口头报告,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做中学——提供教学、教育、管理的实际场景或研究项目,在实践与改革试验中学习;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凡是已经知道的文本理念和听懂的工作经验,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亲自体验;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凡是亲自做过的,提高绩效十分明显的事情,试着用细节描述或理性的话语表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群体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教师们认为教师培训不仅应该“拓展更新学科知识”,而且更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开放课堂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四、平衡理性与艺术的和谐领导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们构想的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它更是以校长、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引导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校长要将这种职能与需求融入到学校管理中,面对改革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及附加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群体的协调工作,从提供答案的个人分析者,转到问题解决中集体认同的促进者;支持新的方案或活动,并提供有效能的管理支持与文化认同;将学校领导视为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寻找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理想和现实三者的结合及平衡,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
  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与务实发展:校长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营造教师学习文化,激励教师快速成长;建立理性与艺术结合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总之,德育、课程、教师、管理四个要素之间是关联的。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校作为厚载人文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沃土,要把学生的品性养成视为灵魂;作为知识传承的主要领地,要把课程统整和教学视为其核心工作;作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课堂视为团队有效学习的关键场所;作为一个学习型实践共同体,校长是其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各要素间整体关联:品性养成是灵魂,课程统整是核心、团队学习是关键、和谐领导是保障。
其他文献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与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学生还处于初步建构概念的阶段就着手归纳总结,甚至运用了。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概念课呢?《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结合平时教学实际,本人认
期刊
一、展示成果,鼓励写作,选取优秀习作整理成作文集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平时就鼓励学生多写,有时给他们一个题目,有时给他们一个内容,并给一些要求,让学生去写。从中选取优秀的加以指导点评,打印出来,作为范文让全班同学欣赏,让大家吸取优点,每学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打印成册,整理成作文集。让大家都有一种成就感。大家的写作欲望就高涨起来了,写作兴趣也浓起来了,写作水平也与日俱增。  二、激发写作欲望,
期刊
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目标,其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还是新课改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理念落实的典型体现。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就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阅读教学为例,通过教学设计、个性化阅读教学培养及学生体验、感悟等三方面,来论述人文素养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人文素养教育来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使人文教育贯穿
期刊
摘 要:当前来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发展,信息技术对于我国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革命,众多一线教师运用信息开启了新课改的探索之路。针对农村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课堂,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语感培养来说,更是有助于语感培养的“有声有色”。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开展论述,即:生成“灵动”,信息技术为语感培养提供情境
期刊
2014年11月,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现场观摩会,这是一次主题鲜明的课堂教学改革盛会,随后有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到陕西省宜川中学的学习考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应用,使我对课堂改革和生本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的不同用法及其作用  (一)快速自我阅读法  在语文课堂新课开始,我们常会引导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内容,这就是快速自我阅读法。快速阅读,这是由课堂时间有限的现实制约,也是出于对学生旧知和新知的一种考验,在语速的催促下,学生对
期刊
我们这里所讲的后进生是一个班级里经常违纪,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或对学习失去兴趣,经常不完成作业,以至造成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部分学生。落后是一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形成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部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分层次,一律对学生高标准要求,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
期刊
自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无论从事学科教学,还是班级管理的工作,我都能积极主动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做到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深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培育学生心灵的职业,教师的工作不能用简单的时间和数量来衡量,与学生分享的不只是时间和知识,更多的是教师的思想和灵魂。  一、规范自己,感染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
期刊
教材解读:  这边课文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是一首格律诗,节奏强烈,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课堂上应熟读成诵。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在内容上,毛泽东选取了五岭、乌蒙、岷山这几个地点,概括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场战役,表现“远征难”。在写法上,毛泽东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
期刊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綻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尽管现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体现。成功的教师能靠一个声音和一支粉笔就能让课堂动起来,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口语表达这一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