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在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兴趣和方法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特别喜欢提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甚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氛围,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别人,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扣和扼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己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在阅读《争论的故事》中“盛老师讲故事”这三小节内容中,每一节在段首都有上引号,而段末却没有下引号,有学生提出是不是编者疏漏了呢?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有“他们走哇,走哇”一句,有个孩子认为“他们”应改为“它们”,因为小骆驼不是人,不应用“他 ”……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注重把握閱读环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中高年级,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先预习,并且要求学生边读边像,课文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写在质疑本上。例如:我在教《夜晚的实验》一课时,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夜晚做实验?夜晚实验的内容是什么?实验的结果如何?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足以证明他们预习认真,善于动脑。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提示了文章的重点,有的还直接点明了中心。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样既又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立刻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生命的林子在哪里?生命与林子有什么关系?”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从课文中找答案,这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铺垫。
   3.引导学生根据重点段质疑
   文章的重点段对全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甚至篇章结构的理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重点段进行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然后抓住这个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四段的首句,“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启发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詹天佑不怕什么困难?不怕谁的嘲笑?接受了什么任务?怎样勘测线路的?一石击起千尺浪,大家纷纷讨论,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语句质疑
   有些课文往往一、两个关键的词或句就能牵制住全文,像这样的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关键词或句进行质疑。如我在《鞋匠的儿子》一文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的重点词,引导学生质疑:“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然后,让学生模仿林肯的语气到台前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对同学的表演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并且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对林肯现场采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情绪高昂,纷纷质疑,在实际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质疑的热情,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我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什么叫信赖?美好的境界指什么样的境界?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内心产生疑问,从而产生探求之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讲读分析课文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爱之链》一文后,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将文章继续写下去”这个问题一提,学生的兴趣又被诱发了,通过想象、讨论,结果出现了很多新的结局,这无疑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培养训练,其过程是长期的,意义是深远的。让我们把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育更适合我们的孩子,使他们自由茁壮地成长吧!
   (江苏省建湖县蒋营镇明德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结合药物的干预作用,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探讨子宫肌瘤的体质、证候分布规律和病理基础.结论:(1)证与体质关系密切,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着郁滞质的病理体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前进呼唤着创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与体会。   改变传统教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我们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我大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于感到枯燥乏味,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进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不断更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提高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11课《怎样和他联系》第一教时。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
目的通过观察十子代平方对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信号转导蛋白PI3K、PPI3K、GLUT4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适应性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继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高脂饲料喂养4周联合STZ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以FBG≥7.0mmol/L,PG2h≥11.1 mmol/L为成模标准,48只大鼠成模
社会处处皆知识,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不要总以为只有在书本上才能学到文化知识,掌握真才实学。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更应该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树立大语文观思想,广泛收集来自社会生活的语言文化,因势利导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中职生洞察社会能力,为中职生学好技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都是语文知识,到处都有语文的应用
期刊
目的:该实验采用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张晓星教授经验方保心合剂,研究其对自身免疫性慢性心肌损伤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及心肌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保心合剂治疗扩张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拓展点也许是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如何拓展才是合理、高效的呢?  从途径而言,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把课外资源引人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显示教师功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
期刊
该文结合中医古今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进行探讨,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痰阻络,前者为本,后者为标.提出益气养阴、祛瘀化谈的治疗方法.以此为
首因效应即 “第一印象”效应。这一最先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首因效应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怎样做好新班级的第一次,让“首因效应”产生积极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做好新学期的每一个“第一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第一次见面:善意的谎言也美丽,给孩子以自信   作为新接班的班主任,与孩子的第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