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是一颗荒凉、贫瘠、高真空的星球,我们用肉眼似乎感觉它离我们很近,但实际上平均距我们地球约38万千米,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月球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温差甚至可以达到300℃左右,月昼时最高温度可达到130℃,到了月夜温度最低的地方可达到180℃。那么像这样的环境,为什么我们还要去探索它呢?
因为月球的岩石中含有丰富的钠、钾、钙、铁、磷、锰、硅、铝,还存在着一些贵重金属,比如钛和铱等。最重要的是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氦-3,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特别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被科学家称为“完美能源”。据推测,月球上的氦-3的含量是地球上的数万倍,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足足可以供给人类使用1000年。
美国的研究人员称,月球上的太阳能利用率是地球上的1.5倍,如果将月球上太阳能发电总量的1%运到地球,那么将可以取代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矿质能源。所以说对月球的探索与开发可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能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共成功实施了6次载人登月,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共带回了382千克的月岩和月壤样品,带回的这些样品可谓非常珍贵。1978年5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曾代表总统将重约1克的月岩送给我国。这块岩石是由搭乘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航员登月时采集回来的。后来分割出0.5克分发到我国的科研机构进行研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毛主席诗词中曾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航天事业继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载人航天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后,又将目光瞄向了探索月球这一目标。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又称“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绕,即指向月球发射一颗环绕卫星,对月球进行月表面勘测及拍摄:落,即指向月球发射着陆器,对月面进行实地勘测、拍摄、采掘等科学活动:回,即指向月球发射能采样返回的着陆器,它在月球上完成一系列的科学任务之后,返回地面并采回样品供地面进行科学研究。
2007年10月24日,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这是我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在太空飞行了数天之后到达月球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任务,最终在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成功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2010年11月8日上午,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的局部影像图。完成任务后,“嫦娥二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飞向更远的深空。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携带“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于12月14日21时14分安全着陆月面,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玉兔号”月球车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千米、远地点高度41.3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预计到2017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月球探测三步走完后,我国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我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标识链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和追求。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因为月球的岩石中含有丰富的钠、钾、钙、铁、磷、锰、硅、铝,还存在着一些贵重金属,比如钛和铱等。最重要的是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氦-3,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特别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被科学家称为“完美能源”。据推测,月球上的氦-3的含量是地球上的数万倍,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足足可以供给人类使用1000年。
美国的研究人员称,月球上的太阳能利用率是地球上的1.5倍,如果将月球上太阳能发电总量的1%运到地球,那么将可以取代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矿质能源。所以说对月球的探索与开发可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能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共成功实施了6次载人登月,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共带回了382千克的月岩和月壤样品,带回的这些样品可谓非常珍贵。1978年5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曾代表总统将重约1克的月岩送给我国。这块岩石是由搭乘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航员登月时采集回来的。后来分割出0.5克分发到我国的科研机构进行研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毛主席诗词中曾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航天事业继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载人航天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后,又将目光瞄向了探索月球这一目标。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又称“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绕,即指向月球发射一颗环绕卫星,对月球进行月表面勘测及拍摄:落,即指向月球发射着陆器,对月面进行实地勘测、拍摄、采掘等科学活动:回,即指向月球发射能采样返回的着陆器,它在月球上完成一系列的科学任务之后,返回地面并采回样品供地面进行科学研究。
2007年10月24日,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这是我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在太空飞行了数天之后到达月球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任务,最终在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成功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2010年11月8日上午,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的局部影像图。完成任务后,“嫦娥二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飞向更远的深空。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携带“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于12月14日21时14分安全着陆月面,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玉兔号”月球车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千米、远地点高度41.3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预计到2017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月球探测三步走完后,我国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我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标识链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和追求。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