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 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关键词】处理好;预设;生成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 “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 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1.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 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 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 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 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 已经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 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 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同样,当学生把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后,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推导公式的过程也会有 所不同。学生可能将其视作底为 πr•r(圆)、高为r的长方体,也可能视作底为πrh(侧面积的一半)、高为r的长方体,还可能视作底为hr (纵截面的一半)、高为πr(圆周长的一半)的长方体。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如我在教学“购房中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课前了 解常州各房地产开发小区的地点、房型、面积、价位等情况,使其成为购房方案设计的素材和依据;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常州地图并读懂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等等。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例如,教学“角的 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 做直角。我们预设学生做直角的 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 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 了学生的想像。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 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令教师耳目一新。
  2.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 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 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 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 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 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分数乘分数该怎样计算”时,除少数学生 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的结论。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通过“算一算、数一数、 比一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 “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 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整合预设,机智生成。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 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课的巩固练习为例,教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学生在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各数位上的 数能被3整除,和也能被3整除 (尽管他们未曾深入研究)”的事实 经验,这为学生灵活应用规律进行判断做好了策略上的准备。实际 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人第三预设 (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 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三个层次的 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实录如下: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
  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
  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
  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 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
  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研究圆柱和圆锥!师:(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什么?
  生: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 “顶点”“面”的特征。
  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
  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
  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我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在对比中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前者是长方形而后者并不是三角形却是扇形;圆柱的纵截面是长方形而圆锥的纵截面是三角形;圆柱的横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而圆锥的横截面是大小不相同的圆,所以圆锥的上底面可以看成半径为零的圆;圆柱、圆锥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的,这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最大区别。当有人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但圆柱的高 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 时,立刻有人提出应该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确定为圆锥的高并通过查阅课本得到证实……这些对比中的发现是学生 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的结果,它使 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数 学的神奇和美妙。反思这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 “只研究圆柱特征”的预设方案而生成了“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研究特征”的实施方案,从而顺利地将学完圆柱、圆锥后教师要求下的被动对比提前纳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或者说,正因为学生找到了从“整体”人手这个“支 点”,学生探究的兴趣才更加浓厚, 探究的过程才更加深人,探究的发现才更加精彩。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 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收稿日期:2011-05-27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多变的天气》一课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整合,以活动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天气及特点;重组和整合;小小主持人  Relevant 《much change of the weather 》teaching of what time conceive outline  Ning Fei  【Abstract】According t
期刊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教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
期刊
用极端假设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研究解决某个物理问题时,如果直接考虑物理过程比较困难,或者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比较隐蔽,此时可以假设物理过程趋近于某一个极端状态或者物理量趋近于某一个极端值,从而借助已有的物理原理、定律、公式,找出规律得到结论。这种方法的应用能简化问题,加快解题速度。  一、对物理过程的极端假设  例1、如图,已知OA:OB=2:3,若杠杆A、B两端各挂一袋细沙甲和乙,这时
期刊
【摘要】进修学校创新机制,体现专业化打造,注重教研成效,关注教研员的职业发展,引领教研员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基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机制;专业成长;教研职能     问题提出:立足于进修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为教研员的学习工作提供最大的空间和弹性,尊重并认同教研员在自主研究和工作中富有个性的做法和创造,积极地为教研员提供成长的平台。  1.进修学校发挥主体优势,打造优秀教研
期刊
【摘要】在21世纪现代中国素质教育中,倡导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是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尊重个性;倡导合;增强凝聚力  The shallow argument teacher's cooperation spirit——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of new correspond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
期刊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
期刊
正现行全日制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58页对“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演示实验有如下叙述:“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此实验,在一些实验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材料为玻璃纸(与生物膜有一定差异)
期刊
一堂课,都由三大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是显性的,而课前准备,课后总结相对较为隐性。它们既是独立又是紧密相连,三者之间缺一不可的。又由于学科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的侧重点又有区别。以下我从五大方面来阐述美术课前准备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美术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的前言明确指出:美术基础学科的教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
期刊
自推行新课程标准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而是要自始至终贯彻培养人的思想,语文教师要面对原有教学观念、教学习惯、自身文化积淀等新的挑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浓厚的人文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语文描述,为渗透人情、人性、人格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同时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