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到了这三个“贴近”也就完成了思想政治课设置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1]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肢解教学内容,力求使教学内容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个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内涵,让思想政治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比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可以以下面的材料为例:(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财产损失8451亿元。但自始至终,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温家宝。(2)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至此,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均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坚持的基础。(3)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城乡居民“病有所医”。(4)2009年,为应对金融海啸,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优惠,等等。从这几则材料导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
《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它们虽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科学概念,仍和同学们头脑中的日常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在本质上存在不同。[3]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通过分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的货币概念时,学生对于货币的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老师就得简单介绍一下货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高中生既不像初中生那样思维还比较幼稚,又不同于成人那样思维成熟。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相当发展,但还不习惯作深度的理性思辩,而政治理论恰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维特征。
1.因为高中生还不习惯于作深度的理性思辩,所以政治课应当生动活泼,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尽量使抽象的、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要尽力做到设置启发性问题,穿插有趣例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使用幽默性语言,等等,给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供感性材料,同时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既紧张思考又充满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比如在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时,先给学生举大量的案例,如价格大涨大落的大蒜;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在与周边村庄相隔不到200米处建厂,造成村民集体血铅超标事件,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时可以帮学生理出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政党制度的内在联系;在讲《经济生活》时要理清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讲《生活与哲学》时先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类划分,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又能把书本的知识点理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特征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改变课上由教师处理教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分析。课前安排预习,课上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处理教材,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續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让学生体会我国政府性质、职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所做的几件大事,再让学生通过街头访问、调查问卷、百姓座谈等形式评选出最得民心的是哪几件。最后以这几件为例,让学生从中感悟我国政府作用,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实际了解了苏州市政府几年所做的事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如果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按照以上的原则来进行,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设计时心中都牢记这三个“贴近”,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马凤龙,董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3]张秀茹.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当代教育教学与研究.天津教育报社.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1]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肢解教学内容,力求使教学内容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个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内涵,让思想政治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比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可以以下面的材料为例:(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财产损失8451亿元。但自始至终,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温家宝。(2)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至此,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均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坚持的基础。(3)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城乡居民“病有所医”。(4)2009年,为应对金融海啸,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优惠,等等。从这几则材料导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
《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它们虽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科学概念,仍和同学们头脑中的日常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在本质上存在不同。[3]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通过分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的货币概念时,学生对于货币的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老师就得简单介绍一下货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高中生既不像初中生那样思维还比较幼稚,又不同于成人那样思维成熟。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相当发展,但还不习惯作深度的理性思辩,而政治理论恰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维特征。
1.因为高中生还不习惯于作深度的理性思辩,所以政治课应当生动活泼,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尽量使抽象的、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要尽力做到设置启发性问题,穿插有趣例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使用幽默性语言,等等,给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供感性材料,同时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既紧张思考又充满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比如在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时,先给学生举大量的案例,如价格大涨大落的大蒜;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在与周边村庄相隔不到200米处建厂,造成村民集体血铅超标事件,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时可以帮学生理出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政党制度的内在联系;在讲《经济生活》时要理清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讲《生活与哲学》时先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类划分,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又能把书本的知识点理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特征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改变课上由教师处理教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分析。课前安排预习,课上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处理教材,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續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让学生体会我国政府性质、职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所做的几件大事,再让学生通过街头访问、调查问卷、百姓座谈等形式评选出最得民心的是哪几件。最后以这几件为例,让学生从中感悟我国政府作用,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实际了解了苏州市政府几年所做的事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如果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按照以上的原则来进行,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设计时心中都牢记这三个“贴近”,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马凤龙,董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3]张秀茹.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当代教育教学与研究.天津教育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