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传承,更在于创造更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桥”项目学习的美术教学系列活动让学生面对知识的生活原型,以感知——表现——欣赏——创作等方式展开。课程中的每一个活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收集各种资料,分析数据,绘画制作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促进自身发展。
桥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连结,给人们提供跨越障碍的通道,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梁国立先生说:“我们研究的第一类桥,必须是物理形式存在的。”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理形态的桥完全不陌生,对身边的桥甚至可以说是熟视无睹了。可要是真正动手用美术方式去表现,比如去绘画去做模型,却又显得不那么容易。学生尝试直接画桥,大部分的第一表现就是印象中拱形的两根线,然后就茫然了。怎样解决这种有认知能力,但动手能力滞后的问题呢?怎样基于项目学习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成长的美术活动呢?
在项目学习的前期,先多方征集学生对于“桥”的项目美术活动意愿,汇总形成了围绕游戏感知、写生理解和创作实践进行一系列“桥”项目学习的方案。在“桥”的文化情境中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一、搭桥活动——感知美
西班牙画家胡安·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整整一周蒙着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教学方法却改变了米罗,大大激发了他的形体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绘画的真谛,成为一代画坛巨匠。
米罗的老师的方法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玩”的天性、一刻不停地活动的天性和探索的天性。感知桥就是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自己动手搭桥。这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以游戏去学往往有意外的收获。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把内容抛给学生后自由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在活动中需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明确目标,使活动体验不是随意地想做什么做什么,表面上热热闹闹。
在教室里,学生四人围成小组对坐,模拟设计情境,桌子与桌子之间拉开20厘米左右。然后描述情境,桌子就是两条河岸,中间的空当是河流,要求运用手边各种现成的材料,四人合作,亲手架桥,当桥梁设计建造师。
用五分钟讨论了设计方案和分工合作事宜后,学生们一个个全身心投入。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专业的表现,笔者被深深地感染了——
【镜头一】朱思奇小组在用彩色水笔精心搭建,笔套变身栏杆支架,笔杆连结成桥身。笔筒的桥墩搭建完成,笔杆的桥身正在施工,还有一些设施正在筹备中。
【镜头二】黄菁雅小组的一座拱桥已初具规模。彩笔搭建在河岸上做桥墩;彩笔盒作为整体桥面;书本面宽,是引桥的好材料;油画棒的彩色栏杆是那么的鲜艳……
【镜头三】许诺小组里几个小家伙竟然把板凳竖立在桌子上。“慢,不要玩板凳!”我忍不住提高了嗓门,暗暗着急:玩过火了?一个童声回答:“这也是身边的材料!”“注意安全!”这可是项大工程,在孩子们“施工”下板凳架起的双层大桥“矗立”在教室里。“上面一层通车,下面一层行人。实现人车分流。”小设计师眉飞色舞地介绍。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风趣地说:“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学生在亲手搭建桥的过程中体会了设计要领,他们就是一个个桥梁“专家”。游戏活动要结束了,有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好希望下次继续搭桥。”
孩子们的初步探知是稚嫩的,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会多少技能,而在于通过艺术活动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激发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教师不仅应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从而发现他的潜能,帮助他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二、写生活动——理解美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格物致知。陶行知先生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说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亲知就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我们到生活中去感知桥,采用写生这种绘画形式表现对桥的体会和研究,然后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这是孩子观察、分析、理解、概括和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也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由于儿童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写生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于是桥的写生就定位在身边的桥——在进入我们学校校门后迎面的那一座天桥。这座共生桥在学校中心共生大道的上方,以不对称的设计连接了两栋教学楼,方便了楼与楼之间的联系,桥身上面有着由柳斌先生题写的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四个醒目的大字“走向共生”。
学生听到要到户外写生都很积极,我们也一切就简,没有带画夹、画板,征求意见后简单分工,女生负责拿画具,男生负责扛着板凳就出了教室门。在天桥前的共生大道上坐定,大家就都开始认真打量起我们的“主角”来。只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美、定格美,才能有满意的写生作品。笔者先要求孩子们都不要急于动笔,而是引导他们先认真地观察天桥的外形,分析主要部分和局部的特征,研究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后,才开始创作。
在绘画过程中提醒孩子们继续观察,不断地把自己的作品与实物相对照,观察得越是细致,写生的画面就会越深入,越生动。高年级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前后关系、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把自己看到的立体的物体表达在画面上。这样开展的写生活动也有利于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 从作品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既不同于铅笔速写,更不同于水粉速写,他们用色单纯明快,涂色具有平面化、概念化的特点。他们选择的取景角度,有正面的,有偏左侧面的,有偏向右侧面的,说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独立取景。构图也有所不同,有竖向构图的,有横向构图的。竖向构图能体现物象的高大,横向构图则更能表现物象的辽阔,表明学生能采用不同的构图表达自己对桥的直观感受。不管哪种构图形式,哪种角度,大家都能抓住天桥的主要特征——蓝色顶棚、巨大的不锈钢弧形装饰吊杆,细心的还画出了吊杆的支撑架、不锈钢的栏杆、桥身的“走向共生”四个大
字等。
安排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走近学校这座天桥进行写生,通过对学校天桥的亲历观察描绘,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能力,让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他们更加贴近自然,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三、熏陶活动——浸润美
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汲取各种营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往的欣赏课往往成了讲评课,学生在填鸭式的活动中丢失了好奇心。这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教学生练就一双会“看”的眼睛远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基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这个项目活动中,笔者把美术欣赏的欣赏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请推荐人作为小导游带领同学们去游历她推荐的作品。
在前期的调查表上有一项是:“你推荐的关于桥的作品(绘画、摄影等各种形式都可以)是什么?请说出推荐理由。从形式到作品背后的故事至少一点。”然后汇总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桥进行小组汇报形式的欣赏。学生在课前各自收集了很多资料,比如照片、桥的作者、桥的故事等进行分组汇报。
徐景涛小组展示了几幅梵高阿尔时期的桥作品,小结了梵高以三原色的运用为基础,色彩的纯度高,并且在画布上以较大笔触表现形象的用色特点,还给大家讲了梵高的故事。从他们小组的汇报里我们还知道了梵高的巨作《向日葵》《星
月夜》等名作也是他在阿尔时期的
作品。
吉书畅小组汇报展示的是《清明上河图》的桥——虹桥。它是中国十大古桥之一,是著名的木拱桥。小讲解员告诉我们,桥梁始建于1050年,为当时北宋京城的水陆交通运转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毁于战火。这座虹桥1998年重建而成,桥跨径25米,高5米,跨度比为1:5,桥的两边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顶部有一圆盘,上面泊立白鹤,随风转动,对照下面的十字交仪木就知道白鹤所指的方向,这是古代的风向标。这让大家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桥以及宋代的一些风俗人情,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夏玉鑫小组汇报的是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的作品。他在1984年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作品让我们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宁静,令人陶醉,使人神往。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这幅作品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留下了一段佳话。大家在他们小组的带领下了解了水乡周庄,拱形石桥遍布全镇,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石桥之中,尤以双桥最为典型。
还有小组汇报的是摄影作品,如王一舟小组推荐的是外白渡桥,展示了一座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定格美。
该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美术形式的多样性的同时,还发展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积极融入其中的过程。
四、创作活动——表达美
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桥”系列活动中,先是有模拟游戏的搭桥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桥的感知;写生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观察提升对形象的造型能力;随后多角度欣赏浸润,加深了学生对表现形式的理解;而后再进行的桥的主题创作实践就不再是难题了。
学生通过各种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桥的认识,有偏向写实的桥——《夏日荷塘》《中国风》,有与桥相关的活动——《桥,快乐冲刺》《游》,有表达愿望的桥——《欢乐桥》《努力——通向理想的桥》,有表现心灵的桥——《我与动物的约会》《心连心》,还有各种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模型、摄影、陶土塑形等。
基于项目的学习打破了“美术就是画画”的成见,美术活动不仅仅停留于绘画,它有着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之美,在活动中提高美术能力,在情感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获得心灵感悟。基于“桥”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没有像或不像的评价,没有对技能的评价,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自己的创作。教师所做的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加强语言交流,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适当给一些技能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看到过一个小女孩说的一段话:“我不清楚什么是知识,但……我知道她的味道,就像校园里的桂花,闻起来香香的,甜甜的。”“桥”的项目学习,就是一道甜甜的虹,为美术教育与学生成长搭建了桥梁。
桥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连结,给人们提供跨越障碍的通道,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梁国立先生说:“我们研究的第一类桥,必须是物理形式存在的。”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理形态的桥完全不陌生,对身边的桥甚至可以说是熟视无睹了。可要是真正动手用美术方式去表现,比如去绘画去做模型,却又显得不那么容易。学生尝试直接画桥,大部分的第一表现就是印象中拱形的两根线,然后就茫然了。怎样解决这种有认知能力,但动手能力滞后的问题呢?怎样基于项目学习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成长的美术活动呢?
在项目学习的前期,先多方征集学生对于“桥”的项目美术活动意愿,汇总形成了围绕游戏感知、写生理解和创作实践进行一系列“桥”项目学习的方案。在“桥”的文化情境中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一、搭桥活动——感知美
西班牙画家胡安·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整整一周蒙着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教学方法却改变了米罗,大大激发了他的形体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绘画的真谛,成为一代画坛巨匠。
米罗的老师的方法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玩”的天性、一刻不停地活动的天性和探索的天性。感知桥就是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自己动手搭桥。这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以游戏去学往往有意外的收获。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把内容抛给学生后自由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在活动中需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明确目标,使活动体验不是随意地想做什么做什么,表面上热热闹闹。
在教室里,学生四人围成小组对坐,模拟设计情境,桌子与桌子之间拉开20厘米左右。然后描述情境,桌子就是两条河岸,中间的空当是河流,要求运用手边各种现成的材料,四人合作,亲手架桥,当桥梁设计建造师。
用五分钟讨论了设计方案和分工合作事宜后,学生们一个个全身心投入。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专业的表现,笔者被深深地感染了——
【镜头一】朱思奇小组在用彩色水笔精心搭建,笔套变身栏杆支架,笔杆连结成桥身。笔筒的桥墩搭建完成,笔杆的桥身正在施工,还有一些设施正在筹备中。
【镜头二】黄菁雅小组的一座拱桥已初具规模。彩笔搭建在河岸上做桥墩;彩笔盒作为整体桥面;书本面宽,是引桥的好材料;油画棒的彩色栏杆是那么的鲜艳……
【镜头三】许诺小组里几个小家伙竟然把板凳竖立在桌子上。“慢,不要玩板凳!”我忍不住提高了嗓门,暗暗着急:玩过火了?一个童声回答:“这也是身边的材料!”“注意安全!”这可是项大工程,在孩子们“施工”下板凳架起的双层大桥“矗立”在教室里。“上面一层通车,下面一层行人。实现人车分流。”小设计师眉飞色舞地介绍。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风趣地说:“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学生在亲手搭建桥的过程中体会了设计要领,他们就是一个个桥梁“专家”。游戏活动要结束了,有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好希望下次继续搭桥。”
孩子们的初步探知是稚嫩的,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会多少技能,而在于通过艺术活动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激发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教师不仅应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从而发现他的潜能,帮助他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二、写生活动——理解美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格物致知。陶行知先生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说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亲知就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我们到生活中去感知桥,采用写生这种绘画形式表现对桥的体会和研究,然后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这是孩子观察、分析、理解、概括和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也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由于儿童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写生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于是桥的写生就定位在身边的桥——在进入我们学校校门后迎面的那一座天桥。这座共生桥在学校中心共生大道的上方,以不对称的设计连接了两栋教学楼,方便了楼与楼之间的联系,桥身上面有着由柳斌先生题写的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四个醒目的大字“走向共生”。
学生听到要到户外写生都很积极,我们也一切就简,没有带画夹、画板,征求意见后简单分工,女生负责拿画具,男生负责扛着板凳就出了教室门。在天桥前的共生大道上坐定,大家就都开始认真打量起我们的“主角”来。只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美、定格美,才能有满意的写生作品。笔者先要求孩子们都不要急于动笔,而是引导他们先认真地观察天桥的外形,分析主要部分和局部的特征,研究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后,才开始创作。
在绘画过程中提醒孩子们继续观察,不断地把自己的作品与实物相对照,观察得越是细致,写生的画面就会越深入,越生动。高年级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前后关系、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把自己看到的立体的物体表达在画面上。这样开展的写生活动也有利于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 从作品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既不同于铅笔速写,更不同于水粉速写,他们用色单纯明快,涂色具有平面化、概念化的特点。他们选择的取景角度,有正面的,有偏左侧面的,有偏向右侧面的,说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独立取景。构图也有所不同,有竖向构图的,有横向构图的。竖向构图能体现物象的高大,横向构图则更能表现物象的辽阔,表明学生能采用不同的构图表达自己对桥的直观感受。不管哪种构图形式,哪种角度,大家都能抓住天桥的主要特征——蓝色顶棚、巨大的不锈钢弧形装饰吊杆,细心的还画出了吊杆的支撑架、不锈钢的栏杆、桥身的“走向共生”四个大
字等。
安排并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走近学校这座天桥进行写生,通过对学校天桥的亲历观察描绘,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能力,让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他们更加贴近自然,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三、熏陶活动——浸润美
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汲取各种营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往的欣赏课往往成了讲评课,学生在填鸭式的活动中丢失了好奇心。这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教学生练就一双会“看”的眼睛远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基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这个项目活动中,笔者把美术欣赏的欣赏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请推荐人作为小导游带领同学们去游历她推荐的作品。
在前期的调查表上有一项是:“你推荐的关于桥的作品(绘画、摄影等各种形式都可以)是什么?请说出推荐理由。从形式到作品背后的故事至少一点。”然后汇总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桥进行小组汇报形式的欣赏。学生在课前各自收集了很多资料,比如照片、桥的作者、桥的故事等进行分组汇报。
徐景涛小组展示了几幅梵高阿尔时期的桥作品,小结了梵高以三原色的运用为基础,色彩的纯度高,并且在画布上以较大笔触表现形象的用色特点,还给大家讲了梵高的故事。从他们小组的汇报里我们还知道了梵高的巨作《向日葵》《星
月夜》等名作也是他在阿尔时期的
作品。
吉书畅小组汇报展示的是《清明上河图》的桥——虹桥。它是中国十大古桥之一,是著名的木拱桥。小讲解员告诉我们,桥梁始建于1050年,为当时北宋京城的水陆交通运转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毁于战火。这座虹桥1998年重建而成,桥跨径25米,高5米,跨度比为1:5,桥的两边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顶部有一圆盘,上面泊立白鹤,随风转动,对照下面的十字交仪木就知道白鹤所指的方向,这是古代的风向标。这让大家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桥以及宋代的一些风俗人情,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夏玉鑫小组汇报的是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的作品。他在1984年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作品让我们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宁静,令人陶醉,使人神往。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这幅作品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留下了一段佳话。大家在他们小组的带领下了解了水乡周庄,拱形石桥遍布全镇,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石桥之中,尤以双桥最为典型。
还有小组汇报的是摄影作品,如王一舟小组推荐的是外白渡桥,展示了一座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定格美。
该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美术形式的多样性的同时,还发展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积极融入其中的过程。
四、创作活动——表达美
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桥”系列活动中,先是有模拟游戏的搭桥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桥的感知;写生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观察提升对形象的造型能力;随后多角度欣赏浸润,加深了学生对表现形式的理解;而后再进行的桥的主题创作实践就不再是难题了。
学生通过各种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桥的认识,有偏向写实的桥——《夏日荷塘》《中国风》,有与桥相关的活动——《桥,快乐冲刺》《游》,有表达愿望的桥——《欢乐桥》《努力——通向理想的桥》,有表现心灵的桥——《我与动物的约会》《心连心》,还有各种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模型、摄影、陶土塑形等。
基于项目的学习打破了“美术就是画画”的成见,美术活动不仅仅停留于绘画,它有着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之美,在活动中提高美术能力,在情感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获得心灵感悟。基于“桥”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没有像或不像的评价,没有对技能的评价,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自己的创作。教师所做的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加强语言交流,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适当给一些技能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看到过一个小女孩说的一段话:“我不清楚什么是知识,但……我知道她的味道,就像校园里的桂花,闻起来香香的,甜甜的。”“桥”的项目学习,就是一道甜甜的虹,为美术教育与学生成长搭建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