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的基石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eeett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位终身老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校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和开展家委会工作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使家长在家长学校学习中获得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发挥家委会功能,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一是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机构。2005年9月,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任家长学校校长,德育主管任家长学校教导,四1班一名家长为组长的第二届家长委员会,共同审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形势,探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引导学校的孩子们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二是积极开展家长学校活动。05学年,校长召开了全校家长会,向全体家长汇报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及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向班主任推荐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信息,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根据起始年级学生刚入学,家长担心焦虑的情况,我校每月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聘请地区教育专家做“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讲座,适时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中开展“今天我怎样做家长”征文评比活动并交流颁奖。指导家长信任孩子,从“我行,你不行”、 “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逐步转变为“我行,你更行”的激励式的家庭教育理念。三是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活动。德育室以德育行动、体验教育等为抓手,进行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和家长一起配合开展的针对独生子女自私骄横的问题实施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被确立为市级课题,成为全国十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有的家长撰写的“今天我怎样做家长”获县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比赛二、三等奖。四是家校互动,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在学校工作中,我校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开放的办学思想。如05年元旦迎新活动,我校邀请家长代表和学生一起参加“雏鹰奋飞奔新年”活动;05年4月,我校开展 “依托二新,聚焦课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研讨活动,部分学生家长受邀教育局研训员老师一起进课堂听课,感受课改的推进;08年“六一”节,家委会成员来校参加了“感恩社会”六一庆祝活动。同时,家委会成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十分关注,热情支持学校第二届景东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1、开展家庭实践体验活动。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三八妇女节开展"保护蛋宝宝一天体验"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母亲节“我给妈妈洗次脚”活动……通过体验式活动的开展,架起了家长与孩子情感的桥梁,连起了孩子与家长亲情的纽带,让孩子感受关怀,学会感恩。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我们常常告戒家长不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了"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宗旨努力实践着。家委会成员和自己的孩子融入了景小的学习型组织,我们一起走进“绿庭园”,观赏昙花一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好,从而萌生创建和谐家庭的良好意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我们正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家长学校活动,学校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教会学生学习,教会他们求知、做事、共处和生存的能力,在学生、家长、老师三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用心构建着一座美丽的家校桥梁,促进着孩子们在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她是一种理解、交流、沟通的艺术,从更高的抽象层次上来概括,教育是爱的艺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更应为学困生奉献爱心和情感,唤醒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理解信任學困生,并与之进行心的交流。  “师徒如父子 ”那是古人的为师之道,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困
期刊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教育的许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抽象的道理,光靠教师讲,学生会感到厌倦的,而且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合
期刊
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
期刊
摘要:电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是变的即电子守恒 在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成立的,因此利用电子守恒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计算十分方便。  关键词: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守恒应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高中的化学教学。而氧化还原反应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利用电子守恒思想来解决这类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方法。电子守恒原理就是在氧化
期刊
当今社会,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祖国新型人才势在必行。而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思维活动,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是某 些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些人那方面的智慧占优势
期刊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达到15万字以上,而且,阅读在中考试题中占40分,占整个试卷总分(120分)的1/3之多。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置于首位。所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 )中的语言鲜活、地道时尚;阅读
期刊
现代教育学有个提法,叫“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思维、感知、想象等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情感、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基本因素。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思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这说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
期刊
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为今后的工作,甚至终身服务。高中三年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不同:高一年级:重点在培养兴趣,锻炼听说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二年级:坚持听说练习,着重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以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高三年级:提高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并努力提高做题技巧。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
期刊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个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实际居住在新疆的民族成分共有47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团结互助、和谐共处
期刊
记得我刚大学毕业第一轮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有一天满怀疑惑,但却很认真的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学数学除了考试和做题,没什么用呀?”这个问题恐怕是绝大多数学生曾经疑惑过的问题。作为教师,那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也许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有用”。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却看不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或因厌倦枯燥的题型训练,是我们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