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青岛之浮光掠影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贡献度是衡量CBD价值的核心,一个城市的经济重心从产业经济转移到金融业,是它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的重要标志。青岛现代金融业自1980年启程以来,已走过了30个春秋。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金融机构146家,其中,银行类42家,保险类45家,证券、期货49家。无论是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还是开放性,青岛均是全省的“状元”。
  2010年,金融青岛进入“三十而立”之年。作为青岛经济和半岛经济的引擎,青岛的金融业正蓬勃生长,迅速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金融青岛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是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区域金融中心之一。以栈桥为起点,以中山路这条城市“母脉”为坐标,一路向北,中山路,河南路,天津路,太平路,馆陶路上些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老建筑,多是原先金融机构的旧址,清一色的大理石建筑、威猛的雄狮,厚重的外门、敦实的体量,这些欧式建筑不仅保留了历史性与艺术性价值,更多隐喻了青岛在开埠之初与金融的渊源。
  人文学者李明在《中山路:一条街道和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书中,将彼时的青岛金融比喻为“动荡时光的辉煌”,认为如果历史只记录光阴,那么这个与金融有关的城市记忆段落无疑是无比灿烂的。金融青岛与这座刚刚开埠的城市一道,历经百年,见证了青岛的经济脉动。
  1898年5月15日,德国进入青岛仅6个月,德国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便开设了青岛市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银行,此后10年间,该行逐渐控制了青岛的金融市场。
  1905年,山东官银号在青岛设立分号,成为青岛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银行,但因业务范围狭小,无力垄断青岛的金融业。
  1909年,大清银行青岛分号在中山路152号设置分支机构。作为“国字号”的金融机构,该分号除了办理部分关税和公款业务外,并无大的业务开展。民国以后,其改组为中国银行。
  1918年12月,东莱银行开业,这是青岛开办最早的地方商业银行,老辈人没有不知道的。东莱银行行址在天津路。当年资本为200万银元。它在上海,济南,天津,大连等地,都设有分行。办理商业存放款,汇兑,外币兑换及有价证券的买卖。1923年增资到300万银元,成为当时私营商业银行中规模较大的一家。东莱银行创始人刘子山是老一代民族资本家,除了涉足金融,他还投资“房地产”,在青岛盖了很多“里院”,租给几万户人家。据说,光收房租用的“折子”,就得用麻袋装。这个青岛早期富豪的财富故事,倒是与当下富豪们的发家史同出一辙。
  上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日升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等纷纷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试图全面垄断青岛的金融业,即便如此,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这两家国家银行还是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破重重阻力,成为全市实力最强的两家银行,它们的崛起代表了青岛金融企业的振兴。
  1928年起,中国民族金融业著名的“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南四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储蓄银行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小四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等先后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民族金融业成为青岛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金城和大陆两家银行。
  作为中山路的余脉,馆陶路与上海外滩一样,算得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赫赫有名的国际金融街,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的原址都在这里,它们是最早在中国开业的一批外资银行。据文史专家鲁海介绍,20世纪的头十年内,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纷纷来青岛设立分支机构。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据史料记载,馆陶路上的30多座建筑,曾是英国、丹麦,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交易所和驻青领事馆所在地。如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曾是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在许多年轻青岛人的印象中,保险业在青岛起步是近些年的事情。实际上,1897年,德国进入青岛以来,随着备类贸易和航运业的增多,国外的保险业随之进入青岛。据不完全统计,1898年到1949年,老青岛的保险业数量,并不在银行业之下。外资的大保险公司有法国保太公司、日本辰马海上火灾保险英资四海与保丰保险公司等。中资的保险公司则是从1933年以后大举进入青岛的,其中尤以中国保险、长城保险平安保险比较知名。当时各保险公司的业务通常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绝大多数以财产的水、火险为主。
  典当是中国古老的信用行业,收取抵押品,贷出款项,主要是平民生活的周济,但也有用于农事生产和小手工业者的资金融通。上世纪初到1949年,青岛的典当业随时局动荡,一度兴旺。在青岛典当业有“春当秋赎”的说法,所当物品以衣服、金银,古董为主,利润空间相对较大。
  作为金融的非主流业务,青岛民间的银号钱庄初期以买卖日金为主营业务,此后有势力的也可以与银行对存。这些边缘的金融机构与大银行形成互补,主要做小众的业务。每逢时局动荡或者金融危机,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银号钱庄。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北海银行胶东分行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青岛,开始在市内营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在青岛设立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了在青岛的外国银行的特权。同年11月1日,北海银行胶东分行迁回莱阳,留下部分骨干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行使金融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双重职能。改组后的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均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领导下的专业金融机构。
  
  城市发展需要金融力量“注心”
  
  据了解,1980年,青岛市银行业只有一家法人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它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行使商业银行职能。1984年10月,工商银行从央行分离出来,此后,建行、农行等四大国有银行的分行相继在青岛成立。尽管在很长一段时期,这4家分离出的银行担当起青岛银行业中流砥柱的角色,但那时银行的功能非常少,有一段时间银行只能存钱,汇款和代卖国库券,与现在银行网点花开处处相比,当时的储蓄所可谓凤毛麟角,只在居民密集的宿舍或者大规模的厂区才有一个。有时为了取点钱,要坐好几站车才能找到一家储蓄所。
  “那时的银行网点还叫储蓄所,柜台高高的,成为财富高高在上的一种隐喻。与商店、饭店,书店等所有的服务行业一样,那时银行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冷淡,办业务的速度也慢得要命。不过那时在银行工作是国家干部,福利待遇也不错,一些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对银行工作趋之若鹜。”42岁的市民王丽丽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她妈 妈每月开工资那天,都会到储蓄所存上5元钱。“那时有种储蓄叫‘贴花’,是一种类似于普通邮票大的小纸片,纸片边缘和邮票一样有锯齿,图案也很漂亮,这个邮票大小的‘花’被贴在存单或存折上。这或许是那个年代最热门的理财产品吧。”王丽丽说,这种贴花不是定期或活期储蓄那样,面值很小,最小的只有一元,贴满12个月就可以兑现一笔比较可观的“利息”,每个月还有一次兑奖机会,对老百姓很有吸引力。
  “1986年我上高三的时候,我妈又买了引黄济青的债券。我记得,小姨和小姑她们也都买了。当时这个债券在青岛很普及,很多市民都买了。”王丽丽说,她母亲认为自己是国家干部。买引黄济青的债券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还没有“投资风险”这一说,很多购买债券的市民认为,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事,购买相当踊跃。“不过这个债券的周期长达5年,我妈只买了200元,把这个理财方式作为储蓄之外的补充。”
  查阅历史资料,记者获悉,1986年“引黄济青”工程经国家计委批准上马。当工程进行到关键阶段时,青岛市财政资金紧张,出现资金缺口1000万元。建设银行青岛分行在15天时间内发行“引黄济青”建设债券1500万元,并发放特种贷款200万元。这个数字与现在银行动辄“几个亿”的业务量来比,根本不算什么,但对照当时青岛市的人口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来讲,的确是个天文数字。当然,此次成功融资仅仅是国有大银行与青岛地方经济成功对接的一个侧影,这种趋势代表了金融力量在城市发展中开始彰显出的张力与份量。当然,这样的银企携手也传递出金融业种真切的声音:二者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影响生活,影响城市!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梦想。不容小觑的是,在一些大企业突飞猛进的历程中,银行的贷款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青岛人会清晰记得,1991年开始,青岛的商业进入“万米综合商厦”时代,历数华联,东方、国货,利群等大商厦从盖楼、招商,发展的历程,青岛的银行业成为其强大的幕后推手。
  这时候,人们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万元户”从一种憧憬变为很多家庭存款的一个基数。面对民间余钱形成的强大资金流,各银行开始了“跑马圈地”时代,将触角从市区深入到郊区,从繁华的商业街延伸到城市深处。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市的储蓄存款都是以万元计;1990年,全市存款一年增加了30多亿元。
  人们发现,身边的银行越来越多,为人们热衷的储蓄提供了无处不在的便利。当时,储蓄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理财方式。高利率的回报方式对于人们来说,无异是一笔唾手可得的轻松“浮财”。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百分百地相信,把钱放在国字号的银行里,永远不用担心钱会变少。更不会像国外的银行或者旧社会的银行那样忽然倒闭,让人们倾家荡产。
  数据显示,以一年的定期利率为例,1990年为8.64,1991年下降变为7.56,1992年又上升到9.18和10.18。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1995年,这年的利率如同过山车,忽然直线上升到19.98。然后又在同一年回调到10.18。从1 996年开始,利率逐年回落,到1998年只有3.78。2002年,利率曾达到过历史最低点,只有1.98。面对利率的起起伏伏,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内心曾经历过多少纠结,如同现在股民面对大盘的未知。银行业对于人们的影响,仿佛一个时代的体温那样敏感。
  但凡对那个年代生计有些心得的人们,都会从中发现其中的经济规律。2000年开始,银行年定期的利率已经回落到二点几。本世纪初,国家取消福利性分房,逐步推出商品房,银行利率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于是很多人用手中的储蓄购买了商品房的“原始股”。在日渐喧嚣的买房热潮中,银行的贷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间高潮,房贷,车贷几乎成为所有家庭与银行形成的最紧密的借贷关系。当然,房地产作为一个发家致富的高利润产业,所拉动的一系列产业经济,也极大刺激了银行业务的扩张。银行与人们的关系,进人了空前亲密的“蜜月期”。
  在银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候,除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外,以科技创新争抢客户也开始崭露头角。
  1992年11月5日的《青岛晚报》上有这样一条消息拨号盘代替跑银行,岛城有了“电话银行”。从今日起。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的一些客户可以不用再“跑银行”,只要拨通该行24小时服务的专线电话,便可办理帐户查询,转帐和存款等数项业务。
  据悉,中行青岛市分行是国内第二家推出电话银行服务的金融单位。电话银行服务系统,可为在该行开立本,外币储蓄业务和对公存款的用户办理储蓄,信用卡和财会业务。服务系统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处理,不需设专人接线。
  中国银行能够在国内第二家推出这样的业务,还是很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这也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的金融业已经拥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开始拥有通过服务增加竞争砝码的新锐意识。
  反过头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成为一片改革开放经济的热土,这也形成了青岛资金流的洼地。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汇丰银行,招商银行等知名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开始抢滩青岛,成为青岛金融业最有朝气、最活跃的一群。很快,这些“新生代”银行的优良的服务让习惯了银行冷面孔的青岛人尝到了商业银行的甜头。
  在这些商业银行温馨的营业大厅内,空气里飘着欢腾的味道。悠扬的背景音乐中,服务小姐用葵花式的微笑欢迎客户。客户从排队机取号后,不必再“望穿秋水”地等待,可以笃定平和地在休息区小憩,也可以阅读报刊,饮用矿泉水,品尝糖果或免费上网。大厅里还设有擦鞋机、便民雨伞,服务窗口的客户坐椅就像自家客厅里的一样舒适。工作人员与客户如同老友重逢,起立相迎和相送。高效周到的服务,每一次都让客户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商业银行“润物细无声”的温馨之势不仅影响了整个金融业,而且也全然颠覆了整个城市服务业。他们把传统银行服务“高柜台、厚玻璃、冷面孔”的诟病统统摒弃,推出大堂经理服务,细致入微,人性十足,让客户朴素的梦想照进希望的现实。
  除了“客户中心主义”的服务,商业银行针对普通客户推出的网上银行以及储蓄、国债之外的理财产品,针对青岛大企业推出的“银关通”等业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国有银行。这与其说是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倒不如说是一场激昂的服务革命,这也意味着青岛市现代金融大戏的帷幕开启。
  2000年以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陆续进驻青岛,外资银行尤其是日韩的银行也越来越多地进驻青岛,青岛进入了所谓的“银行比米铺还多”的金融时代。这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银行—— 工资由银行代发,交纳水,电费也需要到银行,银行成了理财产品超市,保险,基金,理财产品应有尽有。慢慢地,人们办理业务只需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各种业务甚至购物、炒股、炒汇,炒金……这时候,青岛的企业已经告别了初期的融资难问题,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短板”,成为各银行竞相争抢的资源。
  
  金融财富版图不断扩大
  
  走在西起海天大酒店,东至麦岛美食街的香港西路、香港中路、香港东路。透着一种似曾相识的,与纽约、伦敦、香港、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似的气质与味道。这条“金街”,成为金融青岛长袖善舞者的大戏台,成为青岛经济最沸腾的诠释。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十多年间,青岛的金融已化茧成蝶,成为青岛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也成为青岛“转方式、调结构”的亮丽表情。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呼之欲出,成为这座城市与国际化现代都市接轨的坚强推手。
  十年前,青岛金融中心湛山板块随着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的落户而大放异彩。随后,光大国际金融中心,泰康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清发银行青岛分行等不同业态的金融符号融入到这个主流。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尽管“才露尖尖角”,却以高尚、高端的气息为彼时的金融青岛吹来了清新的风。
  金融资本随规划而聚集。紧接着,青岛金融中心沿着香港中路继续东移,以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开门纳客、青岛银行和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东迁这三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一批重量级的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保险,信托证券、商务中介、临港物流、电信邮政、信息交通等金融产业随之跟进。2006年,香港中路被正式命名为“青岛金融街”。据统计,从丽晶大酒店到海天大酒店之间这段区域中,星罗棋布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等70多家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其中分行,分公司、代表处40多家,营业网点30多家,包括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光大国际金融中心,丰台广场,数码港、裕源大厦,世贸中心等多座金融机构,青岛金融街初具规模。
  如今,青岛金融中心正沿着香港中路和旖旎的海岸线“向东,再向东”。以麦岛金岸、天泰金融广场等高端楼盘项目为资源高地,各银行早就灵敏地嗅出了商机无限的鲜活气息。“现金为王”时代,各银行却纷纷出重资购买网点,比肩而立,近身肉搏,“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随处可见银行各具特色的LOGO。如果说青岛金融街的竞争已接近“白热化”,那么这里的金融暗战也已经箭在弦上。当然,竞争的背后,这些银行也聚集化、规模化地形成了青岛金融中心的高端副中心。
  十多年间,青岛的金融业经历了从花开处处到压缩网点再到集体扎堆高端“金圈”的历程。本世纪初开始,台东、南京路,山东路南端,福州南路,中山路,城阳,开发区、李村等地段纷纷成为青岛金融业扩张的热土,形成一个个小金融圈。此后,社区、大学、商场,写字楼等也成为各银行扎堆的热点,青岛金融的“巷战”时代就此上演。
  在这样的竞争中,各银行纷纷抛出各自的橄榄枝和杀手锏,抢夺旺角门头和客源。一些银行甚至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那样,对开发“新、好、特”网点的员工给予重奖。这样的规模性扎堆,使得各银行在竞争中共荣着,“发展”成为所有银行的关键词,也助推着青岛金融业在大踏步向前走。在经历了大约5年这样的“暗战”之后,青岛的金融业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又纷纷将小网点“缩水”。这时候,抢夺高端客源成为各银行的共识。品质客户热衷的高尔夫球赛,私人银行、会所、慈善晚会成为各银行下大气力开展的售后服务和延伸服务。
  在这股明争暗斗的潜流中,人才之争始终是金融业竞争的战略要点和青岛金融中心大发展的短板。经历过三次跳槽的某商业银行部门总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青岛银行业最大的争夺和热闹,其实更大限度体现在人才争夺,尤其是有从业经验特别是有客户资源的业务骨干更是拼抢的重点对象。基本上四大国有银行的业务骨干都受到了各大股份制银行的邀请,他们去了不仅在职务上有所提升,而且年薪也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诚如李先生所言,因为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的纷纷入驻,青岛银行业的跳槽热,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目前青岛新开的各股份制银行的副行长、业务经理多数都有着国有银行的从业经历。
  由于人才的匮乏,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金融类大学生成为最受益的一群人,现在已是某国有银行支行行长的赵先生刚30出头,年薪在20万左右。“我现在有房有车,给老家的父母和岳父母都买了房子。若不是做金融业,我这个外地大学生怎能很快在青岛站住脚?”赵先生坦言,他们这批人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几年的实践经验,“因此只要不是能力太差,我们这批人基本上都已经是独当一面的部门老总或者支行领导,甚至已经成为分行高管的也大有人在。”赵先生说,从前年开始,他们行陆续招聘过一些新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硕士生,博士生来应聘的也很多。我们几乎不考虑大学本科生,他们即便被招进来,也差不多都放在柜台。”赵先生认为,由于这些新毕业的学生不仅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脉,所以并不抢手。“关键是,金融系统的人才跳槽太频繁了,银行将这些毕业生培养几年成手后,他们可能会选择更好的平台。所以,从成本来考虑,还不如出重金挖一个现成的人才好用。”
  不久前,青岛银行董事长郭少泉在一次国际金融高峰论坛上坦言:“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人才非常重要,而青岛的专业金融人才和高端金融人才一直非常紧缺。高端金融人才基本上都选择到北京、上海发展,青岛吸引金融人才非常难,在这方面,青岛不仅无法和北京。上海比,与大连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大连有东北财经大学,青岛到现在还设有专业的金融高校。”对此,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秦敏也大有同感:“下一步,青岛将加强金融院校建设,打造人才培养体系。”
  
  青岛银行的价值舒张
  
  近日,涵盖我国29个金融中心城市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前三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城市是中国法人级银行聚集和证券业发达的城市。在29个金融城市中,青岛位列第16位,济南在第12位。有关业内人士分析,尽管青岛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在全省领先,但法人银行却只有青岛银行一家,而金融中心的核心价值和含金量正是法人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释放。
  记者从青岛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公布的“2009年度青岛市纳税百强排行榜”中看到,青岛银行在全市银行业纳税总额排名第一,荣登全省纳税总额百强榜。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银行已经连续多年纳税总额列全市银行第一名,纳税额逐年递增。另外,青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速,贷款增加额始终处于全市银行前列,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保持了较好 的贷款质量。同时,青岛银行的资产存贷余额等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我国最好内资银行综合评级的较好标准。
  尽管新的商业银行和外地城市银行不断抢滩青岛,青岛金融大战硝烟四起,但青岛银行的各项业务扩张却异军突起,逆势上扬。比如今年以来,青岛银行存款数量就飙升至历史新高,突破400亿元。另外,在金融服务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今天,青岛银行也脱颖而出,在本行发展史上首次镌刻了中标政府采购项目的光辉印记。
  2009年底,青岛金融界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横扫”了全国主流网络和媒体的财经资讯。缘起则是半年前赴天津履新的原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行长郭少泉,被青岛市“挖宝”一样请回了青岛,任青岛银行董事长。在资讯爆炸时代,一个地市级的商业银行领导更换,原本并不是什么可以炒作的新闻,但因为这个人是“郭少泉”,一个屡屡出其不意创造奇迹、屡屡让青岛银行界与全国财经界面对面的“金融符号”回家挂帅,一些专业人士分析并评论,青岛此次在全国金融界引起的关注,是金融青岛的幸事,更是青岛银行的利好。
  
  多元金融业态的鲜活主张
  
  打开青岛的财富地图,我们可以兴奋而清晰地看到,金融青岛多元化,“无缝隙”地实现了为经济,为市民服务。作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青岛基本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租赁、财务公司总部为主体,包括信托、证券、期货、服务外包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金融机构体系遍地开花的精彩格局。从青岛金融业界来看,青岛各金融业态之间相互合作、业务联营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银行与保险公司,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都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
  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保险业务。1990年之前,青岛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这一法人单位。此后,平安,华泰、太平洋,新华,恒安、海尔等保险公司相继落户青岛。目前,青岛保险业已经拥有100多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从孩子到老人,从家庭到企业,从生命到财产,从城市到农村,从医疗到养老,从居家到旅行……保险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福利保障的重要补充。与财大气粗的银行业相比,青岛的保险公司很少拥有独立的门头,保险企业多跟随金融圈的亦步亦趋,在写字楼内办公。当然,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是特殊的金融职能部门。青岛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就青岛市而言,保险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稳定企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以及防灾防损都起到了支持,缓解的重要调节作用。
  股市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1988年6月,青岛历史上的第一家证券业务专营机构——青岛证券公司正式成立,股市十几年的跌宕起伏成为很多市民“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情感主导。据了解,青岛证券公司成立伊始,当时的金融业还允许混业经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部和交通银行等4家兼营机构,主要从事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根据国家清理整顿公司的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青岛证券公司处于歇业状态。随着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1993年,青岛市第一家证券法人机构——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青岛啤酒,青岛海尔,海信电器等最初上市的几家公司员工,成为青岛市最早涉足股市的人。“当初根本不知道股票为何物,一些年轻员工因经济窘迫还提出来能否不买职工股。许多老干部甚至本着发扬为企业,为国家做贡献的高姿态,去申购股票。”一位上世纪90年代初就入市的老股民提起当年的事情,有些哑然失笑。“我们后来都开玩笑说,其实单位给每个职工分了一套房子,只不过我们都把它变成‘煤池子’了。”据了解,目前,青岛共有青岛啤酒,青岛海尔海信电器青岛双星,澳柯玛,普洛股份,华馨实业,青岛碱业、黄海股份、青岛金王,青岛软控等20家左右上市公司。
  与证券业还算温和的发展势头相比,青岛的期货业可谓大起大落。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的期货市场曾一度发展迅疾,相继成立了青岛双飞龙国际期货经纪行、青岛海尔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等6家期货公司。但1998年,仅剩弘信期货公司和青岛金友期货公司继续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国外的抵押银行,既是种投资形式,又是一种融资渠道的民间借贷公司。这几年在青岛异军突起。借贷双方主要是通过这些公司牵线搭桥,促成投融资双方借贷关系成立。通过引入不动产抵押作担保,化解投资者的放贷风险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解决急需资金者的融资难题。初期,公众对这样的公司持有怀疑,直到现在,社会上对民间借贷的声音依然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的民间借贷公司越来越多,而且广而告之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一些急于等待放款的个人或者小企业,一些畏惧股市风险而又想追求高收益的手有闲钱者,成为这些公司的忠诚拥趸。
  在民间借贷公司创造另类“资金流”的同时,即发、金王康大等悄然进军银行、担保等金融行业,将民营资本注资“金融蛋糕”,通过参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赢。业内人士分析,广大民企从“融资者”转变为“投资者”,这对于青岛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将提供更有效的渠道。
  1993年,青岛市第一家典当行——青岛市金星典当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2年,岛城第一家财务公司——青岛海尔财务公司成立。青岛的民间典当业,会计师事务所见缝插针地在城市一隅或写字楼内与其他金融业态和谐共荣,与证券业、保险业一样,为青岛金融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金融中心的多方考量
  
  作为成熟的金融中心,青岛的财富地图不仅仅是几块厚重的石匾和以金融符号为代表的城市天际线“向上,再向上”及金融业户的扎堆与聚集,其价值的彰显更多来源于官方的服务与理念。
  在青岛,金融服务业随城市规划战略转移,政府与金融业的契合度愈发提高。因为与所有商业机构相同,金融机构的选址也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化行为。金融机构爱上一个城市,说大了,来源于城市的潜力。说小了,来源于政策、配套等等,一个城市金融主管部门所引导的“金融速度”,成为“有资本从远方来”的“梧桐树”。
  2008年底,青岛金融街所在的市南区成为“中国金融生态区”。其时拥有分行分公司级金融单位71家,占全市总数的96%;金融营业机构200余家,金融营业人员占全市的60%;山东省现有11家外资银行全部集中在青岛,集中在市南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等金融管理机构也汇集于此。该区能够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正是以“金融先行”为服务理念。发挥政府职能,完善金融服务环境来当好“后勤部长”,赢得众多金融机构的“芳心”。
  举全市之力建设的高新区是青岛通向未来的窗口,众多利好政策让这里成为投资热土。去年底,市委常委、副市长秦敏率青岛市10银行巨头,亲赴高新区调研。市委常委。副市长、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张惠亲自为这些金融精英们当起了讲解员,对高新区高端金融服务业的前景进行了激情诠释。仅仅半年,青岛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已纷纷在高新区开设支行。今年,第一个落地的金融项目——人民银行山东半岛钞票管理中心便以大手笔的姿态,成为青岛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对外辐射力的金融平台。山东半岛钞票管理中心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投资,钞票处理业务覆盖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日照等山东半岛城市群,票据清分、交换业务覆盖整个青岛辖区。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青岛在山东半岛东部六地市钞票管理中心的作用。该项目刚刚奠基,便成为金融服务机构聚集高新区的引力,目前,半岛高端金融产业和人才培养聚集高地已经在高新区初见雏形,这也为青岛财富版图北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作为一个金融中心,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不能单纯服务于本城市,也不仅仅是在小区域内形成金融业聚集效应,更应具备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青岛银行,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等走出青岛开设异地支行,青岛市金融版图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青岛强大的辐射功能不可忽视,青岛银行、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将青岛金融业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外地。与此同时,青岛强大的引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来青“圈钱”。日照银行,潍坊银行,齐鲁银行等本省的城市商业银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进入青岛分割这块诱人的“金融蛋糕”。入驻青岛的其他金融业态也在逐年递增,它们不断充实着青岛市财富版图的丰富内涵。
  目前,青岛正在大踏步发展蓝色经济,港口金融,物流金融,海洋金融、家电金融、动车金融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将成为与蓝色经济相配套的有青岛特色的蓝色金融。青岛未来的财富地图将因这个蓝色机遇,而变得更加绚烂和多彩!
其他文献
套用一位大师所言,一辆创意时尚游的“公共汽车”从美国纽约苏荷区出发,途经英国伦敦东区、德国柏林西莫大街和北京的798、上海新天地等著名艺术区,到达了青岛的市南区。作为国内少数几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区域,一股创意时尚游的热流在这儿悄然兴起。来到这里,除了体验独特的欧陆风情和滨海美景外,更能体味到一个不断创新的文化市南,一个璀璨脉动的国际城市首善之区。  假如您是一位热爱旅游、厌倦了走马观花式
期刊
71岁的德国人古德伦(Gudrun Mueller-Byok)女士曾来青岛“寻根”,因为她的爷爷尤力乌斯·罗尔曼和其兄马克斯·罗尔曼都曾在青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是有一定地位的殖民地官员,而她的父亲汉斯也是在青岛出生的。古德伦女士说,小时候,祖父经常和家人讲起在青岛的往事,她一直想回来看看,这次她终于来了,由此,引出了一段罗尔曼兄弟尘封已久的青岛往事……    “大罗尔曼”马克斯,曾代理肢澳总
期刊
《青岛览胜》、《崂山之春》、《繁荣的青岛港》、《崂山小景》、《青岛街景》等近百幅风格独具、诗情画意、意境幽远的“青岛式”水彩佳作,让人们忽然浸润到一个如梦如幻、水彩氤氲下的瑰丽青岛中,心中激荡的是对“青岛美”的骄傲、对本土雄厚水彩力量的惊艳,当然还有对市北区委、区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助推青岛文化的一种感念与敬重。  上月,由市北区政府、市北区政协、市文联、中国民族书画杂志社主办,市
期刊
某天清晨,当你醒来时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改变,以3G为代表的下一代电信技术已经到来,无数幻想中的场景正一幕幕地变成现实:咖啡吧里的视频会议、坐火车也不会错过的肥皂剧、手机变成为了“万能遥控器”、从现场发回总部的影像报道、无所不在的互联网……3G横空出世,宣告了娱乐大业新时代的来临。    1901年12月12日,拥有意大利和爱尔兰双重血统的英国人马可尼,在加拿大纽芬兰接收到了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国发来
期刊
乘船渡向小管岛的时候,海上的雾气还没有散去,隐隐地围拢着小管岛。远远望去,岛上竹影婆娑,青草幽幽,仿若仙境,让人不觉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处真正远离现代生活熙来攘往的地方。登临小管岛,向东望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向西看是崂山诸峰,宛若巨幅壁画悬于九天之上。岛上风光秀丽,遍布石竹,盛产竹叶茶。岸边礁石秀、奇、怪,堪称“天然的石雕艺术博物馆”。不仅如此,小管岛丰富鲜美的海产品,让你一定能够
期刊
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国外的畅销小说,从书面到银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从白纸黑字到声化光影的转变,少了些许细腻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多了几分直观和活灵活现的生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准入”门槛,穿越种族和国界,进入了更多人的精神世界,更有的甚至带动并超越了小说,成就了经典影视剧传奇。    魔幻小说,电影至爱    魔幻小说向来是电影的最爱,幻影随行,出神入化的情节设计为电影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
期刊
不论是在陡峭的岩壁上攀爬,还是征服一座座高山,亦或是背着心爱的球杆走南闯北,此时旅游不再是游山玩水,而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是一种心情与心灵的放松,到胶南旅游,有运动元素的加入,为所有爱好旅游的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体育运动与旅游“碰面”的时候,便造就了最富有激情的时刻,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个季节的胶南,2010年第一届全国时尚体育健身大赛恰逢举行,体育、时尚和旅游三者碰面,我们
期刊
在都市的喧嚣中,你是否经常感觉身心疲惫?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你是否总能觉察到别人对你的轻视?在家庭中,你是否正遭遇着情感的危机或是孩子的叛逆?当人生的难题一一抛来的时候,你是否非常沮丧和痛苦?这时候,灵修书籍是最好的良药,它帮我们聆听内心的声音、将所有的困苦和不幸一一化解,帮我们恢复心想事成的能力,寻找幸福的真谛。  今年9月,由台湾知名心灵作家张德芬的同名作品改编的职场心灵喜剧《遇见未知的自己》
期刊
一首“上街里……”的民谣引发了无数青岛人的梦想,同样也成就了无数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社会在发展,城市在变化。一幅幅反映青岛街里的照片,唤起了上了年纪的青岛人的回忆,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和美好的往事;年轻人通过这些照片了解了这段历史,从中搜索出时尚元素和城市脉搏。为反映青岛几十年的街里文化,激发市民的城市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由青岛画报、青岛市摄影家协会和青岛威乃达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青岛街里/城市记
期刊
北极,一片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处女地”,因为常年被冰雪覆盖,浩瀚的北冰洋恍然一片圣洁的陆地。无数的冰脊、冰缝,历练了探险者的勇气,漫长的极昼,极夜,让时间放慢了脚步,那里的世界单纯,纯粹。那里是北极熊,海豹等极地生物的天堂,他们遵循着世界的自然法则,在那里繁衍生息。北极圈内外生活着顽强的爱斯基摩人(困纽特人),他们住在石屋,木屋,雪屋里,养狗、狩猎……关于北极,我们还想知道很多很多。  中国海洋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