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代表联络站引发的思考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人大》杂志犹如历史的书卷,方寸之间典藏着浙江民主法治的大千世界。
   无声的述说,有力的传达。10年来,我们透过记者的眼睛,怀着热情和信念采录下浙江人大创新和民主法治的嬗变,把一批批人大工作者努力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行动昭之于世。
   抚今追昔,10年来,我们不仅珍藏了浙江民主法治和人大制度的经典创举,更珍藏了我们与地方人大工作者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事件回放]
  2007年,宁波市海曙区、杭州市上城区等地方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代表联络站,开辟了一条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新渠道。
  
  2007年10月的一天,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郑虹打电话跟我说,我们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引起了《浙江人大》的关注,编辑部将派记者前来采访。果不其然,几天后,总编程志坚便亲自带着记者胡国强一同来到海曙区白云街道的联丰路人大代表联络站。
  海曙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创设于2005年6月,联丰路联络站是发源地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硬件设施最好的联络站,在供代表接待群众的同时,还承载了公示代表身份、代表工作制度和开展代表活动等功能。联丰路联络站建成后,迅速成为海曙区代表接待选民工作场所的“样板房”,区人大常委会以新成立的街道人大工委作为组织依托,通过召开现场推广会等方式,要求各街道尽快建立代表与选民的联络平台。至程总编一行到来时,全区已设立了11个代表联络站,除了《浙江人大》外,还引起了《浙江日报》、《人民代表报》等媒体的关注。
  而我个人,更期待《浙江人大》的到来,因为它不仅是人大工作忠实的记录者,它的报道往往能给人很多启发。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程总编一行到来时,我除了介绍代表联络站制度外,还就制度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坦诚地交流。比如,对于群众反映的事项,哪些应当受理,哪些应该拒绝,无法科学判断;有些代表在接待群众时不善交流,遇到情绪激动者不知所措;个别代表对于群众反映的事项,往往推给街道工委了事,而街道工委由于权责所限,又无法协调解决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远远超越了联络站工作本身,已触及人大代表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代表履职约束机制的完善、代表监督与常委会监督工作的联动等等。而能不能在深入发掘联络站制度的基础上,对现行的代表工作制度进行反思,是对媒体职业素质的一个考验。
  没过多久,2007年第12期的《浙江人大》刊登了《联络站:代表履职新平台》一文,除了对联络站进行全面报道外,还花了大量篇幅对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联络站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信访办?二是代表接待以后怎么办?这也是我们调研和探讨中试图去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该文还引起了《民主与法制》的关注,该刊在2008年的第2期上刊登了《人大代表联络站成长着、焦虑着》一文,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接待能力?如何在接待实践中整合各级人大代表的资源?如何建立代表接待与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联动?”等命题,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此后,针对调研和报道中提出的问题,海曙区人大常委会及时研究制定了《人大代表联络站规则》,全面系统地明确了联络站工作的原则、受理范围、接待活动的组织、受理事项的处理等内容,为联络站有序运作提供了依据。2010年6月,海曙区委和区人大联合举办了以“代表工作制度创新”为主题的论坛,对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讨。联络站在海曙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至今已建成28个,遍布海曙各个街道。至2010年底,已累计接待群众3172人次,解决群众提出的事项1641件,办结率达85.4%。
  这个时代,从不缺乏理想者,他们总想设计一种完美的制度,孜孜以求地描绘共和、民主、宪政的“理想国”;更不缺乏记录者,他们兢兢业业地仔细观察、精心记录社会的点滴变化和进步。可缺乏的,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在记录点滴进步的同时,正视和洞察这种进步与社会现状、制度环境、民众习惯之间的罅隙和冲突,并试图找到其中的调和方法,以通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改革和进步能够得到公众理解和支持,从而推动政治和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我心目中,《浙江人大》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体,是人大机关刊物中最为出彩、也最具有思想性的刊物,没有“之一”。一句话,这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刊物,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我从2007年开始接触《浙江人大》,每期都认真阅读,感触很深。杂志对于我们乡镇基层人大代表帮助很大,有利于我们贴近居民群众,做好社区工作,认真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  杂志每期都有涉及人大代表履职方面的介绍文章,能够从中学到不少好的经验方法。作为基层代表,我对“乡镇园地”、“代表陈情”等栏目感触很深,这些栏目反映的多是关系最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乡镇环境污染、城镇面貌、老年人托养、学生
期刊
光阴似箭,眨眼之间《浙江人大》迎来了10年华诞。贵刊是一本打得响、有特色、对胃口、值得读的好刊物。作为一名省人大机关的退休同志和热心读者,深感杂志办得有“五好”:  一是好在亲。杂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封面登的是人大代表的肖像,内文说的是根本制度和立法、监督、任免、议决的事,广泛议的是密切关注民心、民意、民生的题。它既是全景展示民主法治的宣传窗口,也是人大工作者学习工作的良师益友,读来亲切,适用
期刊
我和《浙江人大》是有缘分的,也是有情感和认同的:缘分来源于议题的多元化吸引,情感来自于本土化关怀的凸显,认同来自于浙江各级人大功能发挥与浙江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最早接触《浙江人大》,是2006年在温岭时候。当时颇不以为然,但随手一翻,发现选择的议题十分独到、新颖,并不回避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矛盾。随后就持续关注,发现他们难得可贵的是持续追踪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具有十分敏锐的眼光。  后来杂志编辑约我
期刊
《浙江人大》创刊10年了。在当今这个纸质媒体泛滥的时代,地方性刊物要办得既有品位与特色,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恐怕不那么容易了。说老实话,在创刊之初,我并不看好她的前途。令人可喜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浙江人大》越办越好,没几年就脱颖而出浙江,成为同类刊物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一种。  人民代表大会是现代民主的基本制度安排。如何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完善代议制民主,使之适应当代
期刊
退休前我是镇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退休后一直参加编史修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人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很少有直接接触,知道《浙江人大》这份杂志完全出于偶然。  一次去镇文体中心,看到主任办公室桌上放着一本《浙江人大》,出于书刊收藏的习惯,我被这份从未谋面的杂志吸引了。封面上《中国预算公开路线图》等要文标题使我产生很大兴趣,当即就请主任帮我借了几册带回阅读。  几期下来,《浙江人大》令我爱不释手,
期刊
作为一名已有30年履职经验的基层人大代表,从《浙江人大》创刊到现在,我始终默默关注杂志从诞生到成长再到辉煌的每一个历程。  杂志从封面到内页,从内容到插图,从编印到装订,都显得大气和庄重,使人一拿到就有往下看的欲望。“话语新闻”栏目篇幅简短精练,一针见血,搭配的漫画形象生动地指出问题所在,深受读者欢迎。“一月要事”对人大近期工作进行简要罗列,符合信息公开的要求,使人一目了然。“法治聚焦”追踪国内立
期刊
在热烈祝贺《浙江人大》创刊10周年之时,解读、分享人大办刊“浙江经验”,并以此激励人大期刊同步奋进,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纪念。  多年来,人大期刊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发展之道在哪里?《浙江人大》用10年的求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除了在省级人大期刊最早实现全彩印刷表达视觉美,更为重要的是追求精神内核。  我们看到了《浙江人大》对民主法治精神的坚守,通过精深的期刊策划,展示人大期刊的表达美和吸引力。  从
期刊
作为全国人大系统最晚创办的省级人大期刊之一,《浙江人大》在创刊、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外省人大杂志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或以丰富的办刊经验,给予我们启发;或就进一步办好杂志,给我们提出意见建议。  成为宣传我国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阵地,是我们协力同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浙江人大》创刊10周年了,可喜可贺!  十年磨一剑。《浙江人大》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政治文
期刊
从《人民政权报》到《浙江人大》已逾10年,可喜可贺!办好一份刊物很难,而办好一份机关刊物更是难上加难。《浙江人大》兼具时政性、政策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在短短10年内已成为国内人大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刊物,成绩值得称道。  《浙江人大》见证了新世纪以来激流勇进的10年,既跟踪热点,时刻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在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政府改革、公民权益保障等重大领域发出正确的声
期刊
《法治与社会》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4次较大的改版,其中2009年的改版是最大的一次。这次改版以“深度报道人大工作和人大制度”为理念,从人大工作及民主政治的角度,观察分析报道新闻事件,在专业特色及深度报道上下功夫。通过近3年的实践,证明杂志的改版是成功的,更贴近了人大制度、贴近了人大工作、贴近了人大代表,刊物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法治与社会》也成为宣传人大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主流期刊。  《法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