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重要他人”助力班主任工作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T_S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在工作中运用个人魅力、威严和管理班级的权力,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但是,有些学生问题也一直让班主任头疼,如上学迟到、作业不交、学习习惯差、成绩不理想。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往往会归因为其父母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转化这类学生的困难就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透过叙事治疗的价值观来转变看法,邀请学生身边的“重要他人”,让学生看到问题以外的新故事,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叙事治疗提倡“故事承载了意义”“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等,通过“问题外化”“解构”“重写生命故事”等方法,让讲述者看到自己的价值、信念,发现和丰厚自己的支线故事。

一、透过叙事的视野看学生问题


  班主任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学生的问题作斗争。在叙事治疗的价值观下,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不是固着在学生身上的,学生成年后,不交作业、成绩不理想的问题,不再会是他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每个学生来到世上是没有社会属性的,但从婴儿开始,孩子被胖瘦、美丑、家庭地位等外在的政治制度、社会体制、道德标准、主流价值、习俗、文化等,逐渐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中。在学校文化中,符合一些标准的学生就被赞扬和肯定,而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会被定义为问题学生。但学生不等同于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
  班主任要和学生一同与问题作斗争。把学生的自我认同和问题分开,不是让学生对问题不负责任,而是让学生更清楚看到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把学生本身定义为问题,他能做的事就很少,只有把学生和问题划分清楚,改变才可能发生。
  但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单薄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重要他人”关系,邀请他们成为学生新故事的见证者,并让新故事进入生活。

二、邀请学生的“重要他人”


  1. 邀请家长
  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从主流观点出发会认定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在联系时常认为家长在“逃避责任”,这易造成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邀请家长时不能以追究责任的态度去要求他们。有一个学生的爸爸长期出差,每次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时,班主任都是与妈妈联系。妈妈也常常因孩子问题而倍感委屈,因为主流观点中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主要责任,孩子如出现状况,妈妈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但妈妈往往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付出最多的人,却受到最多的指责。这位妈妈最不能忍受的是孩子爸爸说“你儿子如何如何”,当她承受不住指责的压力后,就会责备孩子的爸爸,双方爆发关于谁来负责的争吵,对如何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那么班主任在邀请过程中,要先说说看到学生的支线故事有哪些,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已关注到孩子的可取之处。如果问题找上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而且惹来了很多麻烦,而家长是照顾孩子最多、最久的人,已经拥有面对问题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把家长看成研究问题的专家,而不是因为问题的存在就谴责他们的失败。
  以“看见学生在校的支线故事”“把父母当成专家”这个角度去邀请家长,班主任带着尊重而非指责、请教而非指导的态度,可以创造更大的空间,更有机会让家长和孩子合作,一起面对问题。
  班主任用尊重和去病化的态度邀请了家长后,还要建立合作的氛围,找到适合对话的通道,才容易进行面对问题的对话和协商。通过问题外化的對话来探索问题在学生身上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与家长携手合作,问题故事就可能被改写。例如,班主任可以从孩子那里聆听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并给问题命名,询问家长是否看到这样的问题,也让学生看到问题对家庭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影响。
  2. 邀请科任教师
  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自然不在话下。班主任与各科任教师的合作,可以创作出学生更多新故事的可能空间。
  班主任在和科任教师对话中,要理解科任教师是这个学科课堂的管理者、课程设计的专家,要避免认为只有班主任的威力才能管住学生,要用请教的姿态和科任教师对话,让科任教师和我们并肩合作,一起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当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一起合作,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实景舞台”,往往可以让学生的支线故事被更多的教师见证,那么,学生定义自己的方式,将因这个舞台而有所改变。
  3. 邀请学生的同伴
  叙事价值观认为,人们的自我认同是在社会的互动中建构的,一个人如何定义自己,常与生命中的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在学校的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彼此见证各自的成长。班主任可以让一些被相似问题困扰的孩子聚在一起,叙说各自的故事,成为彼此的观众。在这样的叙说里会有共鸣,彼此感动,相互学习珍贵的生命智慧。
  这样的历程,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看待自己的故事。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上举办与问题斗争的见证仪式,当其他学生聆听当事人的故事后,若能表达自己感受到的触动及学习体会,学生讲述的故事就不是“受害者”的故事,而是“对别人有贡献”“值得被学习”“可以感动别人”的故事,故事的力量也就不同了。
  4. 邀请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人
  如果学生有不在身边的重要亲人,或者有崇拜的偶像,班主任可以从这些关系的视角出发,让学生找到他们生命中新的发现和影响。
  如在与偶像、作家、运动明星的关系连接中,并非只是单纯追星和崇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关系中对他人生命有所影响。还可以通过时间轴的移动,让学生找到某个时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互相对话。例如:“如果几年前的你看到现在的你经历了这么多学习的困难还在努力坚持,那时的你会说什么?”用过去某个时刻的自己来看待自己现在的困境,可以让学生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总之,借助叙事治疗的价值观,班主任看待工作中问题的观念就会有所改变。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带着叙事的视野去邀请学生的“重要他人”共同面对问题,能够让工作借力而行,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在信息时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迫切,桂江小学作为佛山市南海区首批“电子书包”(智能课堂)实验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探索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数学“互联网 教学范式”。一、小学数学“互联网 教学范式”的内涵 
期刊
1品种来源豫豆24号是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从轮回选择育种第3次互交的后代材料中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含6个杂交亲本,亲本合为:[(豫豆15号×豫豆10号)F1×(泗号11×周8460-1-13)F1]F1x[(泗号11×周8460-1-13)F1×(周850 A variety of s
又到一年一度报刊征订时。报刊作为政策向导、市场指南、商战工具、致富参谋,人们应该对“她”情有独钟,积极订报、读报和用报。但是,事与愿违。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人每
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的载体, 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必不可少的一环,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n一、 民族乐器音乐教
期刊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报业要发展,必然要面临着结构调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线便是结构调整。报业也不例外。那么,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
思维导图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创造,又名心智图,能够把思维形象化,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也是思维整合和筛选的工具。在小学英语写话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训练学生的写前构思(pre-writing),进行学法指导,优化教学效果。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其局限性也不断显现。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束缚
期刊
“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为充实教学活动,保障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广东版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Free Time”的复习课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小学英语课堂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力。一、借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场景,提升语言能力  1. 引入场景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見》强调,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在这方面,学科整合或许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江华小学在2017年9月至今开展探究性融合课程,通过课堂知识的生长性,给学生的成长以启蒙、滋养和力量。两年以来,探究性融合课程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思考,求教于大方之家。一、 根据校情,确立“融课程”目标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为此,学校必须将育德与育智、育心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一、课程育人  课程始终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近年来,珠海市第二中学创新课程管理制度、提升课程服务水平,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
期刊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层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一直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欠缺,截至2016年,学校教师队伍梯队断层,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偏少。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学校立足校情,推出“引·培·育”工程,激活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新动能,取得了良好成效。一、“引·培·育”工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定位、新要求  “引·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