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尚巧 遣言贵妍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国最近佳绩不断,好事连连。专辑《丝路弦韵》荣获“2019年度发烧天碟最受欢迎原创作品奖”;1月3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风华国乐》上首演《国家孩子》(张宏光曲),深情演绎,将“草原额吉都贵玛”的故事向全国观众娓娓道来;12月初的“2020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上,魏国参与了“民族室内乐组合形式的历史与形态研究”,线上直播的这次研讨盛会让海内外的民乐人感受到了他的风采;在研讨会的前不久,魏国还曾受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做过专题学术讲演,他的讲座及演奏让沪上专家领略其全面的音乐修养;在12月29日的沈阳新年(民族)音乐会上,魏国更是华丽上演三部二胡与乐队的大作,《红梅主题随想曲》《鸿雁》(蒙古长调)《希望的田野》在音乐会上不仅占据了较大的篇幅,魏国以其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众的喝彩,还以不同风格的演绎而展现了他表演艺术的全面才华。他在乐器演奏、理论研究上多线出击,多点开花,专辑发行,音乐会实践,尤其是不断首演高难度作品,让其颇具吸引力,而他的著作《魏国二胡艺术综论》的发表,其中的6篇理论演奏文章和6篇二胡演奏风格及技术处理的解析[1],在二胡艺术领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力,展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型二胡艺术专家的风采。



  上述佳绩只是魏国近来华丽风采的点滴掠影,作为地方院校的二胡专业教授,魏国还常活跃于国内外,其活跃身姿是实属难得一见的风景。而在笔者翻开魏国的艺术履历后,更为其光辉岁月而叹服。他从1978年起,就以不断的佳绩而成为二胡艺术发展史中的翘楚者,当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时,他是东北三省二胡专业的第一名;还在附中学生时,他就在第三届沈阳音乐周开闭幕式音乐会上以《战马奔腾》演奏而广为人知;在1983年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比赛中,他荣获一等桂冠,并以优异成绩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这一转变对他来说可谓影响深远,因为他受教的二胡艺术教育家蓝玉崧教授,不仅技艺精湛,还理论深厚,素养全面,蓝先生时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的副会长、著名史学家,还是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蓝教授的史论著作和书法作品都有出版[2],当代草书大家的蓝玉崧有着“音乐泰斗,书坛狂人”的美誉。蓝先生这些艺术素养自然给魏国的全面发展铺垫了更为深厚的基础,为艺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入蓝先生指导下的魏国,其比赛获奖和音乐会演出就此打开了新的境界。
  魏国在二胡艺术风格上崇尚音色的华丽之美,且能巧妙地领会曲中的玄妙,以巧取胜,不走尋常路;在学术视野上,魏国的曲目范围很广,且能在传统曲目的继承与现代作品的开发上齐头并进,既展现了技艺的精微之妙和个性创造,还能关照到宏观结构的布局,他对新作品的发展讲求形式美和新时尚境界。在上述所言的“丝路弦韵”专辑中,魏国首演的新作就有三分之二之多,如《冰舞》《鸿雁》《玩儿山歌》《勃弄川随想曲》,都是二胡艺术新探之作,《鸿雁》《玩儿山歌》来自其少年时的知己张宏光、赵光,《勃弄川随想曲》是青年作曲家张宝华博士的新作,尤其是他自己还经常参与到二胡音乐的新创作之中,《冰舞》就是他立足东北文化的深入之探;专辑中的《幻想叙事曲》(王建民曲)和《红梅随想曲》(吴厚元曲),都是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二胡高难度力作。魏国对多种风格作品的诠释可谓“会意尚巧,遣言贵妍”[3],展现了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全面的二胡艺术修养。
  《淮南子·原道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魏国知道自己艺术发展中的根源文化所在,并能守正文脉,呵护培育,以中华文化中的“道”的自然规律和宇宙本源顺势而为,将二胡艺术的“根”和“门”进行传承发展,其“根”和“门”既有源生文化因素,也有师道传承的因素,他据此而立足于东北文化的特色,以其创造性拓展而探索出世界语境的新境界,他与指挥家范涛一起携手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而推出的《丝路弦韵》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二胡艺术的养成之道


  正循其道,广开其源,“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源头,只有把握住“道”的精髓,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掌握事业养成的本源[4];“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起点和进一步发展方向,坚守自己固有的、特色的“本源”,并能广泛地开发其道,才能将源头的活水不断引发开来。魏国的二胡艺术养成之路,就很好地顺应了道家思想的生发之路。



  除了启蒙及发展初期的关文举、唐毓斌等教授的教诲外,魏国的二胡艺术发展与蓝玉崧教授的教导关系密切。而他的成长之中始终坚持教学与舞台实践协同发展之策,表演艺术的理性的、学术性的发展之法等,也为其艺术养成助力良多。演奏技术的创新与音乐创作的新探也是密切相关,在魏国自1978年正式入道二胡艺术领域后,二胡新曲的不断涌现是学科发展良好背景,是其成长中的重要助力因素,尤其是二胡音乐在大型化、现代化上的发展新态,为其眼界的开阔注入了动力。为解读魏国的艺术养成过程,我考察了蓝玉崧在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史学理论、书法实践等领域的成就,还调研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表演艺术理论发展的状况,以及二胡新曲40余年来的发展成就,以期对综合学术型的二胡专家——魏国艺术养成之道进行多维视角分析。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跟随蓝先生学习之后,彼时的蓝教授正是其学术人生发展最为旷达的阶段,不仅他的二胡艺术进入新的阶段,他还开设起了中国音乐史的课程,尤其是古代史在同行中极富特色,他的史论非常注重史料的挖掘,在器乐史料方面更是新探很多。而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勃发的阶段,那时候的中央音乐学院正是“新潮音乐”风起云涌的汇聚点,谭盾、瞿小松等人的民族管弦乐新创作品自然也会冲击魏国的视听,那时的同学中就有老乡张宏光,而幼年的同伴赵光则在新潮音乐另一勃发地上海的音乐学院学习,这为三位日后的合作埋下伏笔。在蓝先生的学生中,魏国受教时间较早、辈分高只是其中的外在表现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成为蓝先生二胡教学的新探试验田。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其艺术养成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这与其他二胡教师的做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从魏国近来出版的著作中对二胡音乐理论的阐释水平,找到其教育于蓝先生的影响。无独有偶,魏国在上海论坛上的理性思辨的研讨言辞,更能管窥其教育中的理性训练的踪迹。
其他文献
在正式入南音馆阁以前,苏统谋就很喜欢南音,不惜被奶奶打骂,利用家中可用的器物自己模仿制作南音乐器,模仿南音人吹奏、弹奏。在家里,父亲虽然也时不时教他哼唱几句,但都不是正规学习。  由于经常出入弦管间,聪明伶俐又勤快,御宾南音社的弦友都很喜欢小苏统谋,常使唤他去帮大人买烟买酒。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社里先生们跟他的父亲苏宗嘉提议,让苏统谋正式拜师进馆学南音。  以前正式拜师需要举行拜师仪式,由馆里挑一个
期刊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各种体裁类型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本文将主要围绕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一首展开分析,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中的音乐风格及和声当中的写作手法。一、音乐分析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重要而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他的艺术歌曲一直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也是
期刊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绪受到带动,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当前,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不断地加强美育和德育的渗透。这样可以将音乐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落实到位。一、音乐教
期刊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体系当中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与当今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以及社会演出群体正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影像来记录音乐、仪式、传统节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这种生动的记录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个民族、一段音乐、一种仪式和一种生活。  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音乐研究设想来源于对影视作品制作的热爱和仪式音乐研究的基础。由于博士论文写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马勒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中的第一首《此刻太阳终将升起》,观察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解决笔者初听这首作品时产生的诸多不解和困惑。这首标志着马勒成熟时期风格的声乐作品,集中体现了马勒独特的音乐语言、声乐体裁和交响曲的相互融合,并以此来达到咏唱人生和死亡深刻内涵的境界。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20世纪重要的音乐家,有学者将其音乐成就即推动音乐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传·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教师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成功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上音附中专业教师,上音附中和本、硕相关表演专业在校生,以及杰出校友、表演乐团[1]共同参与到此次演出中。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均为上音附中作曲学科教师新近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七首作品均为室内乐体裁,不仅涵盖二重奏、三重奏至小型室内乐队等各类编制,而且运用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
期刊
富川瑶族山歌在富川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瑶族人民的生命,是他们的灵魂。瑶族山歌种类繁多,数量也多不胜数,对人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瑶族人民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贺州市,紧挨着湖南省,所以湖南省也有一个庞大的瑶族分支,在很多的文章以及调查报告中,有很多关于湖南瑶族的文化调查。贺州市最著名的景区就是姑婆山,海拔大约1700米。
期刊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蓬勃发展的中国音乐创作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具有时代感的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原创音乐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理应作出时代的回响。音乐是时代的回声,也是时代记录,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代国人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时代
期刊
陈应时先生的音乐结构研究既源于其学术经历,即他出身于民间音乐繁兴的上海南汇地区,据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凤泉先生回忆,陈应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对江南丝竹、沪剧、南汇民歌很有兴趣并经常参与活动;又据郭树荟教授回忆,陈先生在课堂上深情范唱过《长工苦》的民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撰写有“民歌”的词条;在入学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专业后,又始终关注沪剧、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发展,后发表有《沪剧变成了
期刊
自从“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的喜爱。其中的主要缘由,一是能够在这一宏大体裁的框架下,不但能欣赏到主奏乐器的独奏风貌,还能在主奏与交响乐队之间的竞奏、协奏中,感受到演奏家们在相互映衬和彼此护航方面的艺术表现。二是由于采用了以西方乐器讲述中国故事的风格构想,使得中国各类以交响性为主体的作品表达,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显现音乐的艺术气象,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