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入侵墨西哥与美国的反应对策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61年10月31日,英、法和西班牙在伦敦召开会议,以墨西哥无法支付外债利息为名,决定三国采取一致行动。1861年底,三国舰队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登陆。1862年4月,英国和西班牙从入侵墨西哥的行动中撤退。1863年,法国占领墨西哥。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最终迫使法国支持的马克西米连政权垮台,1867年2月,法国从墨西哥撤退,入侵结束。
  [关键词]拿破仑三世,门罗主义,墨西哥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4-0063-05
  
  1861年,法国以“索债”为名,联合英国和西班牙入侵墨西哥。墨西哥不敌,被迫退入山区。1863年,墨西哥城被法军占领,法国扶植奥地利大公斐迪南·马克西米连为墨西哥皇帝。1866年,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法国开始逐步从墨西哥撤军。1867年6月19日,大势已去的马克西米连在克雷塔罗被当地行刑队结束了生命。拿破仑在普法战争中被赶下台,流亡英国,1873年去世。整个入侵过程中,法国死伤6500人,花费了3亿法郎。
  本文力图通过在法国入侵墨西哥过程中美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勾勒美国政府在内战中的外交轨迹,探讨美国内战是如何捍卫门罗主义的。
  
  一、法国入侵墨西哥的原因
  
  1861年,胡亚雷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上任后,他既面临三年战争蹂躏后衰败的国家和空虚的国库,又面临咄咄逼人的外国“索债”要求。当时,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正要求偿还墨西哥所欠的三国侨民债务,数量高得惊人。由于财政困难,胡亚雷斯被迫宣布停止偿付外债两年。10月31日,以墨西哥无法支付6500万美元外债利息为名,英、法和西班牙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三国军队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Vera Cruz)登陆,要求夺取关税以偿付各国的债务。会议宣称,不为自己索取“任何领土或特殊利益,也不在墨西哥的内部事务上施加任何足以损害墨西哥民族自由选择和自由组织自己政府形式的权力影响”。胡亚雷斯政府无力抵抗,被迫退入山区。
  英、法、西班牙入侵墨西哥后不久,英国外交部门就识破了法国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帝国的野心,意识到一个更诱人的机会,即让拿破仑三世陷入墨西哥事务的泥坑,可以防止它破坏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于是,1862年4月,英国和西班牙对墨西哥债务支付作出了各自的安排,他们撇下法国军队,从联合冒险事业中撤出。
  法国不仅拒绝从墨西哥撤军,而且进一步增兵,并悍然宣布与胡亚雷斯政府处于战争状态。法国军队的入侵遭到墨西哥民众激烈抵抗,直到1863年6月,法国军队才占领墨西哥城。7月,拿破仑三世宣布成立墨西哥帝国,由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Maximilian)统治。1864年4月10日,加冕成为墨西哥皇帝的马克西米连与法国签订米拉马尔协定,规定墨西哥承担法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墨西哥的一切花费,法国将为马克西米连提供一切保护。马克西米连幻想吞并整个中美洲、巴拿马地峡和南美洲北部,其依靠法国军队建立的国家迅速得到了欧洲国家的承认,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
  法国之所以成为这场入侵行动的发起者、主力军,其原因在于:
  一是法国与美国的矛盾。大陆扩张后,由于西进运动的发展,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成为威胁法国在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在拿破仑三世看来,美国革命的原则是危险的,会对欧洲建立的权力平衡产生很大的冲击,对欧洲垄断资源、市场是一个威胁。因此,他不希望看到美国占领墨西哥湾,支配安第列斯群岛和南部美洲,成为新大陆唯一的管理者,不希望看到墨西哥、中美洲以及两大洋之间的通道被美国所控制,尤其不希望美国在这些地区获得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和铁路修建的权利。
  美国内战爆发后,欧洲有关国家对南部同盟采取支持的立场,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抗议。美国国务卿西沃德严厉警告欧洲各国驻美公使,如果在外交上承认南部同盟,必将导致他们的国家与美国的战争。西沃德强硬的言行迫使欧洲国家在内战中不敢轻易宣布承认南部同盟的独立。于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便以武装入侵墨西哥的形式从外部对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围追堵截。
  二是入侵墨西哥能为法国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墨西哥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出产石油、金银和棉花等。拿破仑三世认为,占领墨西哥“将为我们的商业开辟巨大的市场,它所生产的原料也是我们国家不可缺少的”。
  三是入侵墨西哥能讨好法国的中等阶级,挽回由于在意大利统一中帮助加富尔而失去的教廷的支持。拿破仑三世认为,入侵墨西哥可以在中美洲恢复“拉丁文化”,在大洋的彼岸恢复拉丁民族的力量和声望。拿破仑三世对物质进步非常着迷。但面临最大问题是统治不稳定。法国国内天主教徒和自由派势力矛盾重重,但都对拿破仑三世的政策表示不满,拿破仑三世希望通过“拉丁种族”的提法获得公众支持,转移国内反对派的视线。
  法国入侵墨西哥实质上是希望在西半球建立从墨西哥湾到太平洋的殖民帝国,干涉美国内战,制衡英国、美国在西半球的势力。
  
  二、美国在法国入侵墨西哥中的
  反应和对策
  
  面对以法为首的三国入侵墨西哥的现实,如何避免与欧洲国家的战争,保证美国内战中北方取得胜利、捍卫门罗主义,是美国联邦政府面临的艰巨的外交任务。林肯政府认识到,在内战期间不仅要争取欧洲人民对北方的同情,而且要通过国际压力、宗教人员和外交人员的努力影响英法等政府的决策走向,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为此。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色。
  第一阶段,内战初期,试图通过购买下加利福尼亚,阻止欧洲国家对封锁南部的破坏。
  1861年4月19日,林肯宣布对南部各州港口实行封锁,禁止南方船只出入,以切断这些港口进口军事物资和其他供应,阻止外国政权对南部物质上的支援,但并不禁止外国船只出入港口。封锁对联邦政府是必要的,它切断了南部与国外的联系,也截断了南部各地区之间的货物交流,削减了南部进口原材料的能力和种类,极大削弱了南部的购买力。但由于南方海岸线漫长,河流人海口众多,北方无法实行严密封锁。南方采用小排量的船只,借助于黑夜和伪装,成千上万的船只冒险偷越美国联邦海军封锁线。同时,南部也利用美墨微妙的边境分界线,特别是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得克萨斯一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经过墨西哥获取必需品。为解决此问题,国务卿西沃德最早的想法是命令美国驻墨西哥公使托马斯·科温(Thoms Corwin)购买下加利福尼亚,保证它“不会落入国家叛乱者的手中”。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包括下加利福尼亚和南下加利福尼亚两个州,下加利福尼亚州是墨西哥最北部的州,北面与美国加州接壤,战略地位重要。科温担心墨西哥反对,建议西沃德利用 墨西哥与英法之间的债务问题,以提供贷款为条件向墨西哥施加压力,迫使墨西哥卖出或者租借此地。1861年12月29日,科温与墨西哥进行接触,表示美国愿意提供6个月期限的500万贷款,墨西哥则以“加利福尼亚、奇瓦瓦(Chihuahua)等土地和矿产作为抵押”。但由于北方军队在内战初期的军事失利分散了西沃德的注意力,该计划最终未获成功。
  第二阶段,内战进行中,为避免法国承认南部同盟,美国利用“巧妙的、静态的”外交。采取中立政策,不过分激怒法国,为北方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美国政府认为,欧洲入侵墨西哥并不单纯是墨西哥的问题,而是欧洲阴谋在拉丁美洲扶植一个君主制政府,这必将使西半球共和制度惨遭灭顶,对门罗主义是极大的挑战。在美国内战最激烈的时候,法国在美国南部建立一个君主制王朝和驻扎大批军队会给美国带来极大的困扰。
  为此,美国政府一方面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法国在墨西哥的行为,表示永远也不会接受外国政权在墨西哥建立的王朝,但同时也强调美法之间的友好关系,尤其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两国的友好。1861年12月4日,当英法等国对美国发出联合行动的邀请时,美国政府表明:美国素有不与外国结盟的传统,当墨西哥国内政局不稳的时候,美国没有必要用暴力的方式去帮助其他国家索债。欧洲国家有索债的权利,也可以通过战争纠正一些缺陷,但是却没有对墨西哥政治和领土的占有权力。熟知欧洲历史的林肯、西沃德认识到,在“特伦特”号事件困扰美国时,美国不能在国际上四面树敌,只能最大限度地收缩战略目标,将国力用于最需要解决的内战问题。
  1862年3月18日,国务卿西沃德再次重申林肯政府在墨西哥债务问题和法国入侵墨西哥事件中的外交政策。“总统……认为他的责任就是对(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联盟表达一种意见,在墨西哥领土上不允许建立任何王权政府……如果这个国王不是墨西哥民族的人,必将增加政权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条件下,新政府必然很快就会垮台除非得到欧洲联盟的支持……这种结果必然导致欧洲王权军事的再干涉、伤害、敌视美洲大陆上的大部分政府,这将是墨西哥革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他宣布:“在这个事情中,毫不怀疑的是这个国家的永久利益和一致是与美洲其他的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自信地说……从欧洲统治下的大陆解放已经成为最后世纪历史的主要特征。”
  在这个公文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西沃德并没有特别指责法国政府,而是阐明美国政策是针对“联盟”的;第二,西沃德表明美国政府对墨西哥问题的敏感,特别指出,如果当政者不是“墨西哥民族”的人将导致政府走向失败;第三,西沃德强调共和主义运动是这个“世纪”的主流,任何“相反方向”的努力都将失败。西沃德认为,如果直接挑战拿破仑三世尤其是挑战法国军队的荣誉,必将坚定拿破仑三世留在墨西哥的信心,导致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问题上与美国周旋到底。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他承诺在法国与墨西哥自由派的斗争中保持中立,要求法国对美国中立进行回报,不要卷入美国内战,迫使法国无法利用墨西哥支持南部同盟。
  法国迫切希望美国承认墨西哥帝国,坚信他们在墨西哥所建立的帝国是符合墨西哥人民要求的。美国利用法国这一软肋,再次重申:“墨西哥问题威胁着内战,我们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关系没有任何改变,我们在交战国中依然保持中立。”
  1863—1864年,美国被迫在墨西哥问题上采取中立政策,一再表明相信法国的诚意,主要目的是避免刺激法国,把英法介入美国内战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阶段,1865年内战结束后,美国把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结合在一起,迫使法国最终撤军。
  1864年秋天,谢尔曼大军横扫佐治亚,格兰特(Ulsses Grant)则一路血战直逼里士满。联邦胜利曙光已经显现,这意味着将有一支经历了战争锻炼的庞大的陆军和一支世界上强大的海军部署在墨西哥的边境。
  1865年9月6日,美国政府明确表明在法国入侵墨西哥中的态度,尽管美法历史上有着友好的关系,但是美国人民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在美洲大陆建立共和制度,法国干涉墨西哥就是阻止共和制度实行。十天之后,美国政府给法国下了最后通牒:在墨西哥问题上美国和法国是敌人,法国军队必须马上从墨西哥撤退。11月6日,美国再次声称,马克西米连政府的成立违反了美国政策的原则,“在墨西哥存在着一支法国军队,这支军队在那里维持着一个基于武力而不是基于墨西哥人民自由意志的政权”,是“使美国感到严重关切的原因”。12月4日,约翰逊总统年度咨文中强调:“假入任何欧洲国家向美洲人民保卫共和制度,抵抗外国干涉作可称之为挑战的举动,我们将视为那是对我们自己,对良好政体的事业,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巨大不幸。”12月16日,西沃德警告法国:第一,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和培养与法国的友好关系;第二,法国政策将面临逼近的危险,除非干涉墨西哥的政策被终止,被推翻的墨西哥民主政府重新建立,法国开创一个新帝国的行为被终止。1866年初,美国直接质询拿破仑三世,法国军队什么时间撤退,拿破仑三世必须给予“明确的信息”。
  与此同时,在林肯和约翰逊支持下,格兰特下令,由菲利普·谢里登(Philip Shenan)率领55万美国士兵直奔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界,以军事力量恐吓法国,内战所遗留的剩余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供应给胡亚雷斯。同时,联邦政府派出两个外交使团分赴巴黎和墨西哥。1866年秋,约翰·斯科菲尔德(John Schefidd)赴巴黎对拿破仑三世施加外交压力,警告法国,军事入侵并不是解决法墨关系的唯一方法。1866年11月,威廉·谢尔曼(WilliamSherman)到达墨西哥,具体负责实施援助胡亚雷斯的计划。在墨西哥,马克西米连政府遭到了强烈的抵抗,难以完成拿破仑三世赋予他的任务。在法国国内,同胡亚雷斯的作战阻碍了法国工业获取所需的原料,军费上庞大的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力量不断增长,民族主义者强烈要求从墨西哥撤军。1866年,普鲁士击败了奥地利建立的北德意志联邦对法国形成了巨大压力。
  陷入内外交困的拿破仑三世只好宣布撤军。此后,拿破仑三世出尔反尔,试图用延迟撤军挽回入侵墨西哥失败所带来的耻辱,但遭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严厉谴责。1867年春,最后一批法国军队撤出墨西哥,标志着法国入侵墨西哥军事行动结束。
  
  三、美国在法国入侵墨西哥中的政策评价
  
  在1861—1867年法国入侵墨西哥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外交政策避免法英等国对美国内战的干涉,避免同时进行两个战争。表现在:
  首先,美国联邦政府对美法关系的清楚认识。
  60年代,法国在欧洲疏远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与英国关系微妙,国内自由派势力增强。内外交困的处境,迫使法国在内战初期跟随在英国之后充 当小伙伴。1863年,干涉美国内战的情绪在英国慢慢衰退,拿破仑三世却为了保证棉花供应,减少美国在墨西哥的影响,曾试图承认南部同盟。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所从事的冒险,是对门罗主义的挑战,其威胁要比英国大得多。这一时期,使美国困惑的是与法国的关系而不是与英国的关系。
  其次,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在法国入侵墨西哥前期,联邦政府巧妙地利用法英政府对贸然卷入美国内战的紧张心理,处心积虑地给英法造成如下的印象:只要法英向南部同盟做出任何亲密的表示,联邦必将向法英宣战,对美国真枪实刀的干涉必将失败,西沃德曾经说过:“尽管有些国家企图用战争反对我们,但是他们最终会发现我们能而且必将打败叛乱者和入侵者。”美国政府的再三抗议和警告迫使法英不得不与南部同盟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法国入侵墨西哥后期,美国的态度比较强硬。联邦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外交胜利以军事胜利为前提,外交政策的节奏是受到战争结果支配的。美国与法国关系主要是由内战中战役决定的。为此,驻英大使亨利·亚当斯曾写信给联邦军队的兄弟时说:外交家需要的是“军事英雄”的鼓舞,以便“我们可以在英国扬眉吐气……难道你们中某些人不能给我们来一点糖果吗?我们渴死了”。当北方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时,联邦政府便毫不犹豫地向法国发出了马上撤军的声明。
  最后,联邦政府把握原则,维护了门罗主义。
  拿破仑三世企图在墨西哥建立傀儡帝国,违反《门罗宣言》长达5年之久,为什么在美国发表的宣言、公文中却一直没有直接提到《门罗宣言》?为了抵制神圣同盟对拉美的干涉,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了年度咨文,其主要内容是确认美洲与欧洲分属两个各自不同的独立体系,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欧洲与美洲应该互不干涉,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这一年度咨文被称为《门罗宣言》。通过这一宣言,美国界定了它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明确地宣布了两个大陆的分离,规定了美国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使美国进一步摆脱了欧洲对它在美洲发展的影响、约束和威胁,确保美国在美洲体系中的统治地位。《门罗宣言》是美国在美洲大陆扩张的重要标志,但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国际法所认可。1828年美国第一部外交史专著——西奥多·莱曼的《美国外交》并没有提及门罗咨文。
  1845年波尔克总统在俄勒冈问题上重提《门罗宣言》。1846年,法国首相基佐(Guizot)强烈谴责它是“美国在新大陆建立霸权的借口”,在英国公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1848年,西沃德在纪念约翰·昆西·亚当斯的文章中认为可以忽略这个问题。50年代,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还不屑一顾地说:“门罗主义……只能被看做是那个地位显赫的提出者的声明,它并不是规定欧洲国家行为的国际准则。”1853年,《门罗宣言》的主要原则被称为门罗主义,在这之前一直叫做“门罗先生的原则”或者是“门罗宣言”。
  美国总统林肯和国务卿西沃德清楚地认识到,欧洲国家不承认这个宣言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因此援引《门罗宣言》只能引起欧洲的敌对,《门罗宣言》也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证据来说明,它可以被运用作为美国抗议欧洲干涉的工具,保证美国政府的利益不受到任何实质性损害。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必须小心避免提到门罗主义以刺激法国。当时美国民众并不能完全理解政府的做法,他们认为法国入侵违反了门罗主义,要求政府“永远不要承认在欧洲影响下建立的君主政府,它毁灭美国的共和制度”,并在墨西哥问题上通过签订条约阻止欧洲人的侵入,责令法国立即从墨西哥撤军。西沃德对公众的呼声毫不留意,“当我们正在为我们民族生存而斗争的时候,在墨西哥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说大话?”同时他又解释:“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没有必要去担负新的责任,但我仍然认为,美洲大陆的命运并不是被欧洲政权来安排和控制的。”其实,西沃德的言行不露痕迹地维护了门罗主义,而美国最终的胜利也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门罗宣言》在民众和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通过这个鲜活的事例可以看出,门罗主义是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增强而不断扩大其影响的。
  没有哪一个问题同拿破仑入侵墨西哥这样使公众和政治家们感到如此难以解决、如此变幻莫测。如此危险。内战后美国不费一枪一弹,轻松地从墨西哥驱逐法国,使潜在的战争没有爆发,其功劳应归于联邦政府采取的外交政策。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新航路开辟,教科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63-03    新航路开辟,是15~16世纪之交欧洲人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的活动。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历史要求,在西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学界向来就有很多说法。    一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
[关键词]过程,细节,凯恩斯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61-02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新课程不仅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强调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这的确是历史教育的很大进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和教科书是两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也是
[关键词]英国,代议制,逻辑,光荣革命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1—05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在准备过程中,我将本课内容的灵魂确定为:“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创新。”这是根据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挫折教训和当时的时代变化以及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以“英国王权
[关键词]比较,观点,解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05-02    全世界的学校,一向都把历史课定为必修课。历史课的重要使命在于它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纵观各国,历史教科书成为年轻人获取本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有学者指出:为了灌输民族价值观,许多国家
“北京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2011版》)的第一个知识点,各种版本的教材也经常把它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课。笔者认为,本课应发挥历史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即在探究“北京人的特征”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体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在“先行组织者”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中国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
[关键词]教学,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5-10  编者按: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中的成功群体,一直是我刊的关注对象,从2013年起,我刊将不定期刊发“特级教师访谈”,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历史特级教师,希望从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特色和其对目前教学的思考。刊载内容力求实效并具有思想
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天津卷)第12题,是一道全球史观下的中外政治史内容的宏观比较探究试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全球史观下对中外历史长时段、大范围历史现象、历史特征的宏观比较探究,立意深厚,构思巧妙,视野开阔,学术韵味浓厚,历史学科特色突出,也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学科能力目标特点与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如下: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
[关键词]演文艺复兴,宗教神学,继承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核心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头猛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折腾;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能事;不能只关注课堂与教材,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然而,经过
知道张瀚,首先源于史学界一则耳熟能详的史料,大凡研究明清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都会用到张瀚在《松窗梦语》一书中的一段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布,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后四祖继业,各富至数万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