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学熙(1866年~1947年)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其父周馥在咸丰末年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来到省城安庆,先鬻字为生,后投入淮军,很快被李鸿章发现,成为其心腹幕僚,随着李鸿章的发迹,周馥的官也越做越大,从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一直做到两广总督。周学熙16岁考中秀才,28岁中举,受维新思想影响,周学熙决心放弃举业,投身实业,在周馥的支持下,他于1897年进入了河北开平矿务局,负责在上海推销煤炭,第二年便升任开平矿务局会办,不久又升任总办。
初出茅庐
开平矿务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有煤矿之一,使用进口机器,日产煤数百吨。由于开平煤的产销早已上轨,周学熙便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办水泥厂上面。当时政府基础工程建设不断上马、民间办厂成风以及建筑风格西化,这些原因让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却没有一家国产水泥的工厂,全部依靠进口。同时,由于水泥很重和易受潮变质的缘故,运输费用惊人,这导致售价高昂。清政府曾经试图在河北唐山开办水泥厂,因为经营不善,不久又停办了。周学熙经过调查,认为国产水泥成本虽高,但还是要比进口的便宜,所以向清政府要求重新开办唐山水泥厂,并且在当地找到了合适的原料。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是为“庚子之变”,面对莫测的时局,英商用贿赂和连吓带骗的手段,以阴阳合同从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手中骗去了开平矿务局和唐山水泥厂,中间人就是后来的第31任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当时周学熙不在矿上,他回来后,英商为了完备手续,又企图诱骗他签字。周学熙断然拒绝,并愤而辞去了总办职务。
1901年秋,周学熙被派往济南,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正在推行新政,提倡实学,便委任他任筹办中的山东大学堂总办。周学熙一方面以儒家思想教化学生,一方面教授西方科学知识,深受袁世凯赏识。不久,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随之将周学熙调往天津。从此,周学熙开始了创办北洋实业的历程。由于八国联军扫荡天津,大批银钱被抢,北洋机器局造币厂也毁于战火,导致市面上货币严重不足。周学熙作为北洋银元局总办,仅仅用了73天,就建成了造币厂,铸出铜元150万枚。这既满足了市场流通的需要,又获利甚丰。周学熙计划用这些利润发展工商业,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之后,他又将北洋一切工商业都交给周学熙主持。
1903年春,周学熙赴日本考察,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几十个不同的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工矿企业、商业、金融财政部门,以及几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40多天的考察使他认识到,兴办实业一定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回国后,周学熙倡议成立直隶工艺总局,并毛遂自荐,担任总办。他认为发展工业必须资本、人才和机器设备缺一不可。他上任后便有计划地筹集资金,从1903年到1908年的5年里,周学熙先后筹集了几百万两白银扶持官营和商办的企业,还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分设化学、机器、绘图等六科,培养技术人才,并要求所有学员学习外语。他一方面引进英国和日本的技术专家,还派学员去日本留学,这些人成为了北洋实业的骨干力量。周学熙认为民智不开,是因为“官智不开”,他建议,今后州县官吏,上任之前,一律要先到日本考察3个月,对兴学、办厂、经商有一定认识后,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正式任用。袁世凯接受了他的建议。
围剿开平
由于当事人张翼和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清政府并没有严厉追究张翼的责任,只责成他收回开平煤矿。1904年10月,张翼到伦敦向国际法庭起诉,由于当时英国海军迫切需要东方的煤炭基地,法庭虽然承认英商有欺骗行为,却仍然将开平煤矿判给英方。清政府只得悻悻作罢。为此,周学熙提出了收回部分权益的建议,即先收回他曾经试图复建的唐山水泥厂。周学熙曾经聘请过一位德国技师汉斯,对他非常信任,并十分厚待。汉斯对英商诈骗行径非常痛恨,主动将唐山水泥厂的资料文件全部收走,拒不交出。后来,他将这些资料全部交给了周学熙。英国人虽然占据了唐山水泥厂,但一直无法生产。经过一再交涉,1906年农历七月,唐山水泥厂被收回。周学熙边整顿旧厂,边筹建新厂,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一家水泥厂,加上周学熙本人的官商背景,启新水泥很快承揽了所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淮河铁路桥、黄河大桥、洛河铁桥、渭水铁桥,以及青岛、烟台、厦门、威海等地的海坝、码头,用的都是启新的马牌水泥;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建筑,也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为垄断中国市场,周学熙与日商展开了残酷的价格战,最终将日商生产的水泥赶出中国,垄断中国的水泥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以上。
在水泥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让周学熙满足,他仍旧恋恋不忘开平煤矿。1907年,周学熙发现英商又在开平煤矿周围进行勘查,企图开设新矿,他立即说服袁世凯建立滦州煤矿,将开平矿区四周有煤层的地区全部划入滦州矿区,以滦州煤矿压垮开平煤矿。几个月后“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由周学熙担任总经理。由于英国人攫夺开平煤矿的行径很伤国人自尊,所以直隶各界对滦州煤矿十分支持,纷纷投资入股,使滦州煤矿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开平煤矿迅速被众多土矿井包围,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的煤矿经理赵元理不等新式采煤机械运到,就先以土法上马开采,并在各矿之间建成了专用铁路,并安装了电话。从德国订购的适合滦州煤矿使用的最新式采煤机械安装使用后,产量猛增,所产煤炭质量优于开平煤,对开平煤矿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不久,周学熙还在北京奉命创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2月,经过22个月的精心筹划施工,京师自来水工程终于全部竣工,惠泽北京市民达半个世纪之久。
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已将开平煤矿紧紧围住,而开平煤矿本身的储量有限,加上在市场上屡屡受挫,英商开平煤矿几乎就要支撑不下去了。1909年冬,新任直隶总督陈夔龙再次决定要收回开平煤矿的主权。周学熙被任命主持这项工作,这也是他多年来的心愿。经过与英国外交部和英国公司长达半年的交涉,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英国把开平煤矿交还中国,中国付给英商178万英镑。收回开平煤矿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当时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已达到170万英镑,加上公司拥有的其他资产,实际价值已超过178万英镑。而张翼出于私利,竟向摄政王载沣上书,说只要英国人能让他当“终身督办”,实际上就等于收回了开平煤矿,何必花这样一笔巨款。载沣被张翼蒙骗,不同意由国家支付178万英镑,要滦州煤矿自筹,滦州煤矿无力承担,功败垂成。
周学照愤而要和英商斗争到底。见开平煤矿蕴藏将尽,他决定首先开采开平附近各矿的煤层,使之无法向外延伸。英商因此多次对周学熙威逼利诱,他都不予理睬,又通过英国领事向直隶总督施压,陈夔龙态度也很强硬。英商开平煤矿困兽犹斗,终于凭借着英国财团的支持,挑起了煤价大战,将每吨煤价降低几乎一半,而且还根据销量,附赠礼品。开平煤矿资本雄厚、设备先进,经营时间长,客户关系较广,且开平煤生产成本要低于滦州煤。周学熙咬牙应战,两家公司争相降价,最后每销售一吨煤,开平公司都要倒赔,而滦州公司则赔得更多。清政府对周学熙却不给一点财力上的支持,他到处借款,还是难以为继,不得已发行150万两白银的债券,换取资金周转。开平煤矿财大气粗,但其蕴藏已越来越少,近一年的价格大战让双方处境都很难堪。拼到开平煤矿无煤可采之时,周学熙就“胜利”了。英商首先改变策略,他们在天津、上海的报纸上大造舆论,大肆鼓吹“开滦合作”,还专门在天津投资办了份《北方日报》为之摇旗呐喊。他们还从内部分化瓦解滦州煤矿管理层,收买滦州煤矿的股东,要他们在董事会上提议放弃斗争并与开平煤矿合作。而滦州煤矿的一些股东,也因公司亏损、无利可图,赞成与开平合作。
周学熙决不妥协,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滦州煤矿的股东们心惊肉跳,所以纷纷主张靠外国势力保住自己的利益。周学熙势孤力单,只得痛苦地接受了与开平煤矿合作的谈判。当股东们一致推举他担任合并后成立的开滦矿务局总局督办时,周学熙坚决不允。遗憾的是,合并后的开滦矿务局在管理上完全被英商控制了。周学熙到死也没看到开滦煤矿被收回的那一天。
初出茅庐
开平矿务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有煤矿之一,使用进口机器,日产煤数百吨。由于开平煤的产销早已上轨,周学熙便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办水泥厂上面。当时政府基础工程建设不断上马、民间办厂成风以及建筑风格西化,这些原因让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却没有一家国产水泥的工厂,全部依靠进口。同时,由于水泥很重和易受潮变质的缘故,运输费用惊人,这导致售价高昂。清政府曾经试图在河北唐山开办水泥厂,因为经营不善,不久又停办了。周学熙经过调查,认为国产水泥成本虽高,但还是要比进口的便宜,所以向清政府要求重新开办唐山水泥厂,并且在当地找到了合适的原料。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是为“庚子之变”,面对莫测的时局,英商用贿赂和连吓带骗的手段,以阴阳合同从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手中骗去了开平矿务局和唐山水泥厂,中间人就是后来的第31任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当时周学熙不在矿上,他回来后,英商为了完备手续,又企图诱骗他签字。周学熙断然拒绝,并愤而辞去了总办职务。
1901年秋,周学熙被派往济南,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正在推行新政,提倡实学,便委任他任筹办中的山东大学堂总办。周学熙一方面以儒家思想教化学生,一方面教授西方科学知识,深受袁世凯赏识。不久,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随之将周学熙调往天津。从此,周学熙开始了创办北洋实业的历程。由于八国联军扫荡天津,大批银钱被抢,北洋机器局造币厂也毁于战火,导致市面上货币严重不足。周学熙作为北洋银元局总办,仅仅用了73天,就建成了造币厂,铸出铜元150万枚。这既满足了市场流通的需要,又获利甚丰。周学熙计划用这些利润发展工商业,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之后,他又将北洋一切工商业都交给周学熙主持。
1903年春,周学熙赴日本考察,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几十个不同的行业和不同规模的工矿企业、商业、金融财政部门,以及几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40多天的考察使他认识到,兴办实业一定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回国后,周学熙倡议成立直隶工艺总局,并毛遂自荐,担任总办。他认为发展工业必须资本、人才和机器设备缺一不可。他上任后便有计划地筹集资金,从1903年到1908年的5年里,周学熙先后筹集了几百万两白银扶持官营和商办的企业,还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分设化学、机器、绘图等六科,培养技术人才,并要求所有学员学习外语。他一方面引进英国和日本的技术专家,还派学员去日本留学,这些人成为了北洋实业的骨干力量。周学熙认为民智不开,是因为“官智不开”,他建议,今后州县官吏,上任之前,一律要先到日本考察3个月,对兴学、办厂、经商有一定认识后,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正式任用。袁世凯接受了他的建议。
围剿开平
由于当事人张翼和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清政府并没有严厉追究张翼的责任,只责成他收回开平煤矿。1904年10月,张翼到伦敦向国际法庭起诉,由于当时英国海军迫切需要东方的煤炭基地,法庭虽然承认英商有欺骗行为,却仍然将开平煤矿判给英方。清政府只得悻悻作罢。为此,周学熙提出了收回部分权益的建议,即先收回他曾经试图复建的唐山水泥厂。周学熙曾经聘请过一位德国技师汉斯,对他非常信任,并十分厚待。汉斯对英商诈骗行径非常痛恨,主动将唐山水泥厂的资料文件全部收走,拒不交出。后来,他将这些资料全部交给了周学熙。英国人虽然占据了唐山水泥厂,但一直无法生产。经过一再交涉,1906年农历七月,唐山水泥厂被收回。周学熙边整顿旧厂,边筹建新厂,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一家水泥厂,加上周学熙本人的官商背景,启新水泥很快承揽了所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淮河铁路桥、黄河大桥、洛河铁桥、渭水铁桥,以及青岛、烟台、厦门、威海等地的海坝、码头,用的都是启新的马牌水泥;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建筑,也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为垄断中国市场,周学熙与日商展开了残酷的价格战,最终将日商生产的水泥赶出中国,垄断中国的水泥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以上。
在水泥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让周学熙满足,他仍旧恋恋不忘开平煤矿。1907年,周学熙发现英商又在开平煤矿周围进行勘查,企图开设新矿,他立即说服袁世凯建立滦州煤矿,将开平矿区四周有煤层的地区全部划入滦州矿区,以滦州煤矿压垮开平煤矿。几个月后“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由周学熙担任总经理。由于英国人攫夺开平煤矿的行径很伤国人自尊,所以直隶各界对滦州煤矿十分支持,纷纷投资入股,使滦州煤矿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开平煤矿迅速被众多土矿井包围,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的煤矿经理赵元理不等新式采煤机械运到,就先以土法上马开采,并在各矿之间建成了专用铁路,并安装了电话。从德国订购的适合滦州煤矿使用的最新式采煤机械安装使用后,产量猛增,所产煤炭质量优于开平煤,对开平煤矿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不久,周学熙还在北京奉命创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1910年2月,经过22个月的精心筹划施工,京师自来水工程终于全部竣工,惠泽北京市民达半个世纪之久。
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已将开平煤矿紧紧围住,而开平煤矿本身的储量有限,加上在市场上屡屡受挫,英商开平煤矿几乎就要支撑不下去了。1909年冬,新任直隶总督陈夔龙再次决定要收回开平煤矿的主权。周学熙被任命主持这项工作,这也是他多年来的心愿。经过与英国外交部和英国公司长达半年的交涉,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英国把开平煤矿交还中国,中国付给英商178万英镑。收回开平煤矿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当时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已达到170万英镑,加上公司拥有的其他资产,实际价值已超过178万英镑。而张翼出于私利,竟向摄政王载沣上书,说只要英国人能让他当“终身督办”,实际上就等于收回了开平煤矿,何必花这样一笔巨款。载沣被张翼蒙骗,不同意由国家支付178万英镑,要滦州煤矿自筹,滦州煤矿无力承担,功败垂成。
周学照愤而要和英商斗争到底。见开平煤矿蕴藏将尽,他决定首先开采开平附近各矿的煤层,使之无法向外延伸。英商因此多次对周学熙威逼利诱,他都不予理睬,又通过英国领事向直隶总督施压,陈夔龙态度也很强硬。英商开平煤矿困兽犹斗,终于凭借着英国财团的支持,挑起了煤价大战,将每吨煤价降低几乎一半,而且还根据销量,附赠礼品。开平煤矿资本雄厚、设备先进,经营时间长,客户关系较广,且开平煤生产成本要低于滦州煤。周学熙咬牙应战,两家公司争相降价,最后每销售一吨煤,开平公司都要倒赔,而滦州公司则赔得更多。清政府对周学熙却不给一点财力上的支持,他到处借款,还是难以为继,不得已发行150万两白银的债券,换取资金周转。开平煤矿财大气粗,但其蕴藏已越来越少,近一年的价格大战让双方处境都很难堪。拼到开平煤矿无煤可采之时,周学熙就“胜利”了。英商首先改变策略,他们在天津、上海的报纸上大造舆论,大肆鼓吹“开滦合作”,还专门在天津投资办了份《北方日报》为之摇旗呐喊。他们还从内部分化瓦解滦州煤矿管理层,收买滦州煤矿的股东,要他们在董事会上提议放弃斗争并与开平煤矿合作。而滦州煤矿的一些股东,也因公司亏损、无利可图,赞成与开平合作。
周学熙决不妥协,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滦州煤矿的股东们心惊肉跳,所以纷纷主张靠外国势力保住自己的利益。周学熙势孤力单,只得痛苦地接受了与开平煤矿合作的谈判。当股东们一致推举他担任合并后成立的开滦矿务局总局督办时,周学熙坚决不允。遗憾的是,合并后的开滦矿务局在管理上完全被英商控制了。周学熙到死也没看到开滦煤矿被收回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