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一步一层天迈向“金字塔”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35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第十届党代会代表,第六届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第十二届四川省青联副主席,第七届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七届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花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文华表演奖、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第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中国政府文化奖——文华表演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青年“文化创新带头人”等荣誉和奖项。
  当代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在“阴盛阳衰”的戏曲舞台上,是一个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特例。他天赋金嗓,能古能今,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川剧艺术,好看又好听,川剧历代都有灿若繁星的以唱取胜的演唱艺术家。陈智林演唱《托国入吴》又一次显示了川剧唱腔的艺术征服力。他1986年参加四川省川剧青少年比赛,荣获主角表演一等奖,用出色的唱腔表现剧中人物,取得“综合性”效果。既展现演员演唱的功夫,又在唱中表现人物。陈智林的唱,就有这个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锦绣江山败在越王自己手中,从一国之君成为强国的阶下之囚,从地位身份到人物感情自然极其复杂、极其“极端化”。勾践悲痛而又愤懑,屈从而励志兴邦,别国而又难舍,托国而又忧心……这些矛盾,激越、沉重的感情,主要通过唱来表现、来深化、来感人的。除了简短的【古梁州】,120多句全部是【红钠袄】这支所谓“弹性曲牌”不同的演员能唱出多种人物的多种感情。陈智林用宽厚、宏亮的唱腔,完成得非常出色。唱中,注意了人物感情的不同变化。对四个大夫的嘱托,唱虽不多,也因人而异。如对文种大夫,行腔平缓而深沉。因为,文大夫要跟他同入吴国,是他的参谋者和护驾人,自然显示出亲切感和信任感。这就从不同人物关系出发,避免了唱法的“一张脸”。在勾践长段唱腔中,既有慢、快、稍快、更快、骤快,还有“抢字”行腔,板式结构复杂,节奏富于变化,很难驾驭。但陈智林唱得十分得心应“口”,自然酣畅,跌宕多姿,一气呵成。勾践对文大夫唱:“未启程把家园安排停当,以免得事临危脚慌手忙”一段,以前老的唱法是一板一眼,平铺直叙。现在,唱从弱拍起,唱腔有了很大的变化,显得快慢有致,深入地表现了勾践临危不乱而又辛酸的感情。特别是“快板”的“众卿们寒食节早把坟上,在坟台多叫声勾践越王,将孤土亡国恨对后人细讲,化悲痛奋发图强”一段,唱得轻快而清楚,十分铿锵,有力有情,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陈智林虽然唱的是D调,但他唱起来还是从容不迫,高得上去,不吃力;低得下来,又松弛,说明20多年前陈智林的唱功就很有功夫了。
  陈智林演唱《托国入吴》具有两个说服力:第一,川剧是好听的,唱好了很悦耳,很有音乐性,很有艺术魅力。这个戏没有伴奏,是徒歌式的“干唱”。唱时没有“依靠”,全靠演员的基木功、素养、唱功、艺术表现力。谁说“川劇好看,不好听”,请听陈智林的唱;第二,陈智林有艺术潜质、发展后劲。川剧青年演员中卧虎藏龙,陈智林便是观众“未识”的后起之秀,川剧的栋梁之材。媒体大量报道,夸赞有加。“陈智林,川剧难得的好小生”,成了当时川剧界和观众的话题。以后的发展,现在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些。成长、成才、成就,一般来说,都是“有缘有故”的,实力和后劲,往往成为人才成器的根木和动力。但这“实力和后劲”,又往往不是天生的;刻苦和历练,便是成功的“金钥匙”。《托国入吴》不仅是陈智林艺术生涯中的亮点,也是川剧人才史上的生动篇章。这是陈智林演唱《托国入吴》的“人才学”意义。1989年,陈智林因《托国入吴》《二度梅》《望娘滩》等出色的演出,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悠久丰厚的川剧艺术的深蕴性和内拓性,一旦被创造性地开拓出来,便会抖显出亮丽的风姿和动人的魅力,在广大听众及文化市场占有自己应有的份额。陈智林演唱川剧音乐诗《红楼吟》就是川剧别开生面的一例。这是川剧第一张CD(1997年),以听觉享受为基本目的,从而展现川剧声腔的风采。陈智林的演唱功力深厚,很有表现力。由他来唱《红楼吟》中贯穿人物贾宝玉是在合适不过了。《红楼吟》由《寻梦》《追梦》《忆梦》《惊梦》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感情色块组成:由贾宝玉得知林黛玉病故,肝胆俱裂,直奔灵堂,伏案痛哭,进而引出宝玉回忆与黛玉和美相处的时光,追忆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甜蜜感情往事。现在,人亡情浓,宝玉也痛不欲生。作品层次分明,四个乐章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话,小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100多句的唱词首尾呼应对比,感情层层递进,纵横捭阖,诗情画意,境界深远,优美动人,扣人心弦。作品的音乐素材,取自川剧高腔中的三类曲牌:【端正好】类、【江头桂】类、【清水令】类。其中叙事部分融进了四川扬琴的音调,以及用四川扬琴的节奏框架,构置成新的川剧高腔音乐语言。在音乐织体的布局上,着重纵的表现,乐队与演唱构成一种交响的关系,烘托了音乐的悲剧气氛。整个音乐造成了感情澎湃的气势,从多层面、多方位、多色调有力地渲泄宝玉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表现作曲者才情的同时,又展现了陈智林表现宝玉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的思想感情,依情行腔,声情并茂,衔接流畅,过度自然。感情激越时,高音区如狂涛拍天而明亮有力,在叙事的中音区,酣畅淋漓而甜润优美,哀婉时低音区如游丝飘移而清晰爽明。陈智林演唱得入人、入情、入境、入画,把动情、感人、优美、悦耳统一了起来。
  振兴川剧应多渠道、多样式、多品种。在振兴川剧的过程中也要适应时代、观众(听众)和文化市场。川剧音乐诗《红楼吟》CD是全新的川剧品种。根于传统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唱法,再加以新科技的应用和人们听川剧的方式和环境的全新变化,在满足川剧观众(听众)上,《红楼吟》有了新开局,拓展了好的发展前景。   陈智林的贡献,首先是对川剧时代发展的新需要,有着敏锐的触觉、感知和认识,从观众对川剧新要求中衍化出来的全新实践,对深厚川剧内蕴作了新的开拓和新的表现。他看得清,认得准,行动快,把对川剧的时代识知和对川剧观众的最新了解结合起来。这是艺术家应具备的出色感悟品质,这是动机的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对动机的实现和完成。如果这方面处于“弱势”,那么最先知觉、最美好的“动机”就难于实现,造成“动机”的弱化或落空。陈智林不仅有前沿“动机”,而且有完成“动机”的综合艺术才华。《红楼吟》的成功,向川剧界乃至艺术界提出这样一个艺术家的时代“素质命题”:成功的艺术家,最好有“时代先锐性的动机和圆满实现这一动机的综合才能”的品质。陈智林做到了,做好了,这在川剧界具有开创的经典意义。这也是《红楼吟》为我们带来的对“陈智林意义”的认识和深化。
  “陈智林是富有艺术创造活力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在1993年9月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中,我饶有兴味地欣赏了他主演的《娥眉山月》。这是他在深厚的艺术根基上用智慧、心血、汗水,潜心浇灌结出的又一艺术成果。
  唐代李白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丰碑式的伟大诗仙,要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他很难,要演好他的一生更是难上加难。剧中的李白从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出川壮游,到充军获罪、流放夜郎、崇道炼丹,跨时近40年,从经历坎坷到感情变化、从思想嬗变到性格差异,起伏变化巨大而又强烈,各种跨度极大,对比鲜明。从风流儒雅的小生到衰弱垂暮的老生,陈智林不仅在一个戏中扮演生行中的多种形象,更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出了不同时段、相异处境中李白的复杂心态,具有有血有肉的立体感。他在全身心的投入中,揣摩、感悟,把李白天才而潇洒、报国而失志、除奸而又成囚的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得那么层次分明而递进深入,缕析精雕而含蓄隽永,大起大落而呼应关照,声情并茂而又分寸适度,神情并佳而浑然一体。平时喜读书、爱学习、深思考的陈智林,日常的积累统统在塑造李白时得以调用、化解、生辉。“平时学来急时用”,在陈智林身上得到务实性的表现。这是陈智林成功的“窍门”之一。那他获得优秀演员奖的殊荣,便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现在业内人士有一句“口头禅”:“演员最后是‘演文化’(即表现在演出中的文化况态)”。明白的说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是说,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就能在演出中呈现出多高的艺术状态,演唱水平有多高,又能反映出演员的文化状况。陈智林出演李白大获成功,反映出了陈智林递升的文化水准。陈智林在准备演出时,加强了对以唐代文化、以李白诗文化为中心的学习、钻研,这使他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陈智林又以己有的文化去创造大文化人—李白,在反复排练和多次演出中,在综合文化的熏陶(即剧本文学文化,舞台演出复合文化—包括音乐、表演、声腔、舞蹈等等)中,在“钻进去,又凸出来”的环复过程中,又得到新的更大的提高。这是演员提高文化的“双线互加”。它不仅是“一加一大于二”,而且是“乘法”或“几次方”的突飞猛进。陈智林创造李白形象的意义又在于:演员,在创造舞台形象时要有应有的文化准备;在塑造舞台形象的全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在其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陈智林演出李白之后,从他的文化修养到以后的演出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就是陈智林演出《娥眉山月》的“演出文化”的意义。
  “一千个观众(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提示了这样一个艺术道理:一个作(剧)家创造的公认了的艺术形象,不同的读者(观众)通过自己的想象,便有“自己的”哈姆莱特。同一个艺术形象,由于不同的表演艺术家的“再创造”,同样也能得到众多的观众(读者)的承认和欣赏。川剧优秀传统剧目中的众多经典人物,不仅在不同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中得到传承,而且使这些表演艺术家新的创造在观众中又获得由衷的赞许。陈智林扮演《巴山秀才》中的孟登科,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艺术真理。
  魏明伦、南国都是著名的川剧作家。1983年他们合作的《巴山秀才》是戏剧界公认的经典作品。戏中的主角孟登科,陈智林根据这个人物发展的脉络,将人物的戏剧行动归结为这样一句话:“三告谁算谁”。通过《拒告》《迂告》《智告》与“谁算谁”的出色演唱,在新世纪的川剧舞台上,重塑一个崭新的“巴山秀才”。正如一篇署名文章所說:“重新包装《巴山秀才》,既要回归戏曲本体,又要争取并征服当代新老观众。”我认为,这里所谓的“包装”,应该是崭新的创造;这里所谓的“回归”,从演出到观众是一个全新的提升、更赏心悦目的欣赏。所以,陈智林塑造的孟登科理所当然地获得很多的荣誉。难能可贵的是,陈智林不仅敏感地探知了孟登科在舞台上的可再创造性,而且对自己的艺术实力有着“知己知彼”的通达了解。他把孟登科的正直与迂腐血肉般地结合起来,前后对比既内蕴深邃又深层递进。戏尾,孟登科的“大清朝,大大不清”的“孟登科式”的“最后觉悟”,也是这一形象的经典之处。
  陈智林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川剧舞台上像孟登科这样的形象,更期盼着充满艺术创造活力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去“再创造”,使经典艺术形象得到更新更高的创造、发展,丰富和提升经典人物画廊的艺术水准和艺术魅力,使川剧舞台演出更活跃、更生动、更富有活力,从而使振兴川剧的演出更加美好。我想,陈智林扮演孟登科这一富有创造性的舞台行动,给我们的艺术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深刻的。
  “陈(智林)版”孟登科的意义在于,对一个经典艺术形象的再解读、再创造,绝不是对以前的“颠覆”或“否定”,而是另一种符合“范本”的再创造。只不过“这一个”孟登科是“陈氏”孟登科,是陈智林对这一“个性特征”作了“自己的”解释和表现。这是表演艺术家成熟程度的一个“硬指标”。陈智林在这个平台上得了高分。因为,他演孟登科这一“范木”中有了自己创造的艺术个性。这种成功的艺术经验不仅生辉于川剧舞台,也可以通向世界舞台。因为,川剧舞台为世界舞台提供了一个精品的艺术例证—陈智林创造的孟登科。2004年,陈智林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完全是有其艺术理由的。
  陈智林舞台艺术成就卓然,应是一部学术专著的论说题目。这里,从某些文化意义上,仅作一窥之见,一隅之得。仅以这样的评论思维、评论样式就教于大家。
其他文献
实验戏剧《断章》(潘乃奇编剧、任明炀导演),是一部将西方表现戏剧手法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创新作品。该剧受我国著名诗人卞之琳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启发,化用诗作内涵一一“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孙玉石语),体现为古今两对夫妻的哲理故事,极富创造性地将川剧与话剧有机结合,打开了传统戏曲表
这件《瑞鹄祥云》创作于1984年,是朱佩君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工笔细腻、设色浓烈,透露出强烈的中国气象,现在也被作为“中国梦”的典型形象广泛传播。  朱佩君(192 0-1995)  1920年生于四川成都。1980-1986年任成都画院副院长,1987 -199 3年任成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文联顾问、成都市文联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蜀蓉摄影家协会副会长。从事摄影三十余载,擅长自然地理摄影。荣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认定的“杰出摄影家”称号,佳能年度十佳专业摄影师;曾接受中央电视台CCTV-3《美丽瞬间》栏目专题采访,录制有中央电視台CCTV-纪录频道专题纪录片《疯狂摄影师》之《飞跃死亡之湖》;出版有《天鹅诗篇》《随影而行》等摄影作品集。  推荐理由  2016年9月, 荣获中国艺术摄影学
翰墨潾崖
期刊
主管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云  LIYUN  《龙泉山》执行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重点项目签约作家。2020年主笔<龙泉驿十大历史名人》-书并出版發行。  寄语  我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海域和领空,无不抒写着56个民族的华彩诗章。每一个中国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建党10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奋进新时代开启中华
文化部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中国优秀专业技艺人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第十届政协特邀委员、四川省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荣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皇汉绣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文化展”唯一蜀绣技艺传承人,作品连续四届应邀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  潜心专研蜀绣技艺四十余
古村百坪,南江下辖,乡属朱公,脱贫攻坚,名播巴蜀。戊戌年秋,歷山高水远阅村史,浴云淡风轻访贤达。新旧百坪,有别天壤,遂作赋以记之。  百坪形胜,集州之南;伏波之风,锦鲤下山。西望梨子园,挟龙耳之紫气;东张元顶子,镇清江之苍龙。约千愁于一村,风水乎?集百花于一片,宝地也。黄衫红巾映草色,充耳百灵唢呐声。民乐起,玉树琼枝摘星斗;鼓锣响,水墨云烟照乾坤。马家沟英才俊朗,灿若繁星;白家坪钟灵涵芳,光如嵌玉
罗喜泽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毕业,四川大学书法篆刻专业证书班毕业。谢季筠工作室研修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市九三学社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获得者、蜀都书画院理事、国家三级美术师、著有专著《小篆技法教程》、线象艺术室创始人,高级工程师。  笔墨当随时
为纪念“大熊猫、金丝猴发现150周年”,献礼中法建交55周年,展示大熊猫、金丝猴的自然灵趣,感受双宝的艺术之美,积极做好大熊猫、金丝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大美四川、生态四川、文化四川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四川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福宝美术馆、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承办的“中国双宝 四川名片——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