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鹭作品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本文从文学翻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既从20世纪至21世纪语言学、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考察文学翻译研究的认知、过程和方法三大转向,也切实探讨文学翻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描绘出一幅21世纪文学翻译研究运行及发展的地图。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版本变迁是一个很普遍的文学现象,但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引起多少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以文学史中的路遥叙述作为切入点对当代文学史的版本流变进行考察,归纳出文学史修订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变迁现象--篇幅消长、措辞变更、命名变化,并从路遥作品自身的品质和影响力,文学史家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史观,政治、文化语境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探析,力图为文学史"重写"总结出一点经验和教训。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观念最初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它的发生、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于清末民初时期传入中国。苏曼殊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发生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自叙传特征,一个是抒情主体的自我确立,第三个则是其文本中所蕴含的革命色彩。这也体现了其时中国近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特殊性。多声部的"浪漫主义"不仅存在国别史的差异,更呈现出类型学的演变趋势,同时,与西方"浪漫主义"比较,其中还存在时间上的错位。这是我们研究苏曼殊的
"流散文学"是具有切身流散生存经历和体验的流散作家创作的表现个体流散或群体流散生活,艺术地反映流散文化现象及其生成变化事实的各类文学作品。作家流散生存经历和作品"流散性"主题是界定"流散文学"的两个核心要素。这一界定意图解决长期以来"流散文学"内涵与外延模糊不清的问题,既避免当前学界将"流散文学"泛化为"移民文学"的倾向,也弥补界定过于窄小的缺憾,为进一步研究世界流散文学奠定基础。犹太流散文学是世界流散文学的总源头和典范,其表现的"流散性"主题既彰显了犹太流散文学鲜明的民族特性
苏南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明清时期苏南吴文化圈的重要城市--常州,基于中吴要辅的开放通达、学风文品的经世致用、城市空间的生态布局,逐渐形成了苏南传统音乐史中的常州样态,具体表现在丝竹吹打、吴语吟诵、戏曲说唱等传统音乐类型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转化上。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对常州传统音乐进行研究,无疑对苏南传统音乐史乃至中国传统音乐史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期刊
1935年创设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简称"西电")是西北地区首家电影公司,对于开拓中国电影制片格局意义重大。作为国民政府三大官营制片机构之一,"西电"提供了"地方官营"制片机构的实践经验。"西电"人才招募困难且流失严重,先后经历了三次人员的全面组合。从公共交往与文化迁移的角度对"西电"各阶段影人群体的聚合与流散予以详探,不失为还原"西电"史实,探寻1930年代中国电影人从"中心"走向"边陲"历史因由的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与西方之间在纺织和农业技术上的互补,是丝绸之路形成并延绵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这种互补关系是由欧亚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的。中国文明核心区位于东亚季风区,雨热同期,是桑蚕、黍、粟和水稻的起源地,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丝纺和农业体系;旧大陆其他文明起源中心气候干旱或雨热不同期,是小麦、大麦、绵羊、山羊、马等农作物和家畜的故乡,以亚麻、羊毛和棉花为主要纺织纤维。地域分异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纺织体系与农业体系的差异,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补提供了地理基础。然而,以丝绸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不是短期内
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要求,应对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江苏在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时,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系统的政策支持来拓展文化发展的新空间,营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生态,打造鲜明的文化标识,构建全要素支撑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将发展的综合优势转变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实际成效。要正视文化创造创新的新挑战,加快转变区域文化治理方式,优化文化治理结构,掌控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主导权,全面提升现代文化治理能力,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实践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