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运动会比赛项目体现着整个运动会的性质,也是高职院校运动会区别于专业运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这种运动会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比赛项目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职 运动会 比赛项目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高职院校运动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各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成就感。同时运动会也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和展示当代大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大有裨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大都是经过以前的中职、中专合并重组而来。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在办学规模,场所建设等硬环境的建设上都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一些教学传统和习惯有很多还是沿用以前的。例如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和比赛项目的设置,这些项目与以往的中专性质的运动会变化不大。单一的、竞技性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一直是他们运动会举办的主要形式。这种传统的运动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竞技性有余而群众性不足。高职院校的全体学生不能广泛的参与到运动会中,只有少数运动员能体会到运动会的意义。运动会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对于广大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的热情也有所损伤。违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会举办的初衷。因此,高职院校运动会应当面向全体师生,合理设置比赛项目,以健身为目的,以参与为主要形式的举办理念。比赛项目的设置是决定运动会性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尝试增加运动会比赛项目中的趣味性运动,大大降低了体育运动的专业性,而增强了运动项目的亲民性。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
1 高职院校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不明确,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以传统的田径项目为主,这些项目的设置都是对大型专业性的赛事的照搬或者模仿,这种运动会的性质都是少数有体育天赋的体育人才的经济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望洋兴叹,这对于全面性的高职运动会来说,违背了运动会公平竞争,广泛参与的精神。现在高职院校的运动会还是沿用了这一传统体制。一般而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体育专业,在运动会中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在某些项目上占据优势,另外,即使非体育专业的运动员,也大都是班级内或者各专业身体条件和竞技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而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过特殊训练,而这部分人却常常被排斥在运动会之外,使得运动会仅仅成为少数人的运动会。
1.2 比赛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
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体制不断下降,这与他们的长期不锻炼和锻炼意识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这些意识的建立除了理论教育以外,体育运动会的项目带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运动会上一些比较有趣而又简单易行的比赛项目可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成为他们保持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而现在我们正是缺少这种能够让学生为之心动的比赛项目。高职院校的运动会中设置的比赛项目大都是传统的,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传统项目。这些项目在学校被世代沿用,已经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1.3 比赛项目与一般学生的需求之间错位
高职院校的校运动会的举办时间一般为2~3 d,以田径项目为主,最大特色就是竞技性,运动员由各专业班级选送,以各系部为单位参加全院运动会。运动会中的田径项目有限,而且就技术难度而言非不是一般学生能够适应的,而且有的项目对场地、器材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例如撑杆跳,障碍赛等项目,能够参加的人寥寥无几,气氛冷淡。高职院校在经历体育课程改革之后,有些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学生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这些项目。
在針对选修课的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和武术健美操运动的学生最多,而报名参加田径项目选修课的人数寥寥无几,尤其是中长跑和跳高。因此,从对学生选修课的选报情况来看,田径项目是他们最不愿意选修的项目,而在运动会中田径项目又是长期占据主流的必选项目。这就反映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设置没有结合全体学生的喜好和要求,这大大降低了运动会的全民性和整体效果。健身性、趣味性项目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运动会的一种通病,而且项目设置中明显缺少有特色、有创新性,多样化的比赛项目,这十分不利于高职院校通过运动会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比赛项目的设置必须做出改革,应当以优化合理的比赛项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
2 改革比赛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1)确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对策,广泛吸引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主办方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高职院校所举办体育运动会与全国专业性的运动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运动会是以运动会的形式制造气氛,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育人模式,而非选拔专业的体育人才的赛事,因此总体目标应当定位全民广泛参与的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应当接近大众口味,突出趣味性和低难度的特点。
(2)在以比赛项目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同时还应当主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是拉近运动会与普通学生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这些比赛项目大都操作简单,能够为学生普遍接受。但是我们要时刻牢记体育运动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灌输体育精神,因此我们既不能为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运动会的体育精神,也不能为了突出体育赛事的特点而忽视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因此比赛项目除了能够受到青睐,便于流传以外还要能够是学生保持和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
(3)运动会项目设置改革。学校运动会内容组成和项目设置应该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发挥体育竞赛活动育体、育心的全面性、强化健身娱乐的基础性。因此,学校体育运动会内容组成和项目设置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体育竞赛类,这类赛事是运动会必不可少的。
例如原来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等;健身类(健美操、校园集体舞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等体育游戏娱乐类(跳绳、呼啦圈等);创造性体育文化活动类(体育征文、会徽和秩序册封面设计、口号征集、团体操编排等);体育与健康知识类(体育知识竞赛、讲座、宣传栏等)。
参考文献
[1] 颜天民.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4(7):27-29.
[2] 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1(11):78-79.
[3] 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9-112.
关键词:高职 运动会 比赛项目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高职院校运动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各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成就感。同时运动会也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和展示当代大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大有裨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大都是经过以前的中职、中专合并重组而来。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在办学规模,场所建设等硬环境的建设上都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一些教学传统和习惯有很多还是沿用以前的。例如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和比赛项目的设置,这些项目与以往的中专性质的运动会变化不大。单一的、竞技性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一直是他们运动会举办的主要形式。这种传统的运动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竞技性有余而群众性不足。高职院校的全体学生不能广泛的参与到运动会中,只有少数运动员能体会到运动会的意义。运动会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对于广大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的热情也有所损伤。违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会举办的初衷。因此,高职院校运动会应当面向全体师生,合理设置比赛项目,以健身为目的,以参与为主要形式的举办理念。比赛项目的设置是决定运动会性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尝试增加运动会比赛项目中的趣味性运动,大大降低了体育运动的专业性,而增强了运动项目的亲民性。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
1 高职院校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不明确,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以传统的田径项目为主,这些项目的设置都是对大型专业性的赛事的照搬或者模仿,这种运动会的性质都是少数有体育天赋的体育人才的经济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望洋兴叹,这对于全面性的高职运动会来说,违背了运动会公平竞争,广泛参与的精神。现在高职院校的运动会还是沿用了这一传统体制。一般而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体育专业,在运动会中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在某些项目上占据优势,另外,即使非体育专业的运动员,也大都是班级内或者各专业身体条件和竞技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而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过特殊训练,而这部分人却常常被排斥在运动会之外,使得运动会仅仅成为少数人的运动会。
1.2 比赛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
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体制不断下降,这与他们的长期不锻炼和锻炼意识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这些意识的建立除了理论教育以外,体育运动会的项目带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运动会上一些比较有趣而又简单易行的比赛项目可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成为他们保持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而现在我们正是缺少这种能够让学生为之心动的比赛项目。高职院校的运动会中设置的比赛项目大都是传统的,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传统项目。这些项目在学校被世代沿用,已经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1.3 比赛项目与一般学生的需求之间错位
高职院校的校运动会的举办时间一般为2~3 d,以田径项目为主,最大特色就是竞技性,运动员由各专业班级选送,以各系部为单位参加全院运动会。运动会中的田径项目有限,而且就技术难度而言非不是一般学生能够适应的,而且有的项目对场地、器材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例如撑杆跳,障碍赛等项目,能够参加的人寥寥无几,气氛冷淡。高职院校在经历体育课程改革之后,有些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学生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这些项目。
在針对选修课的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和武术健美操运动的学生最多,而报名参加田径项目选修课的人数寥寥无几,尤其是中长跑和跳高。因此,从对学生选修课的选报情况来看,田径项目是他们最不愿意选修的项目,而在运动会中田径项目又是长期占据主流的必选项目。这就反映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设置没有结合全体学生的喜好和要求,这大大降低了运动会的全民性和整体效果。健身性、趣味性项目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运动会的一种通病,而且项目设置中明显缺少有特色、有创新性,多样化的比赛项目,这十分不利于高职院校通过运动会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比赛项目的设置必须做出改革,应当以优化合理的比赛项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
2 改革比赛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1)确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对策,广泛吸引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主办方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高职院校所举办体育运动会与全国专业性的运动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运动会是以运动会的形式制造气氛,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育人模式,而非选拔专业的体育人才的赛事,因此总体目标应当定位全民广泛参与的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应当接近大众口味,突出趣味性和低难度的特点。
(2)在以比赛项目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同时还应当主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是拉近运动会与普通学生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这些比赛项目大都操作简单,能够为学生普遍接受。但是我们要时刻牢记体育运动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灌输体育精神,因此我们既不能为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运动会的体育精神,也不能为了突出体育赛事的特点而忽视了比赛项目的趣味性。因此比赛项目除了能够受到青睐,便于流传以外还要能够是学生保持和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
(3)运动会项目设置改革。学校运动会内容组成和项目设置应该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发挥体育竞赛活动育体、育心的全面性、强化健身娱乐的基础性。因此,学校体育运动会内容组成和项目设置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体育竞赛类,这类赛事是运动会必不可少的。
例如原来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等;健身类(健美操、校园集体舞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等体育游戏娱乐类(跳绳、呼啦圈等);创造性体育文化活动类(体育征文、会徽和秩序册封面设计、口号征集、团体操编排等);体育与健康知识类(体育知识竞赛、讲座、宣传栏等)。
参考文献
[1] 颜天民.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4(7):27-29.
[2] 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1(11):78-79.
[3] 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