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在当今数字化的环境下,充分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对教师进行再教育,不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且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改革发展。本文以重庆市二十九中学校园网作实例,针对数字化环境下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阐述笔者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化
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学科教育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者;做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在教学中自觉加强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数字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硬件设施,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2)网络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经网络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4)远程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5)学习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电子文件包,它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帮助教师专业化能够成长,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二、教育信息化需兼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师道即尊,学风自善”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行上网指导时,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该学习计划应以“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思路清晰、培训方式多样”为指导思想。当前,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计算机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各自学校、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培訓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以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最合适。确立教师培训的课程应该是"教师素质本位",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教研组实际情况,分学科、分批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于各班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了帮助老师们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我们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白板培训,为每个学科“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辅助各科教师掌握最前沿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转变上课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2.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发展。
“校本研训”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基础硬件的新装备,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无疑为校本研修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能够考虑到绿色环保,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能彰显特色。
(2)建成光纤到校及校数据中心,教学区域有无线网络覆盖, 移动教育无处不在,建设完整的校园网络。
(3)配备齐全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一应俱全)。
(4)学校实现“班班通”,每班配装1套数字化教学设备(含电子白板、投影机、数字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5)学校装备数字化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备课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研室等。
方便教师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过程中,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可以说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是我校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策略与途径,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三意识”指“服务意识”“ 创新意识”“ 成果意识”。“四要素”即“人”“车”“路”“货”。“人”包含了学校领导、各学科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车”指代学校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广播系统等;“路”包括学校的门户网站、空中学习课堂(中国同步学习网)等;“货”指可供教学、学习之用的资源,包括学科研究小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试题库等。
重庆二十九中建设的资源中心库,资源中心库现在建有“数字图书馆”、“校本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新课程资源库”等板块,该资源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而且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我校的“教师频道”也给各学科老师和教研员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得到碰撞,经验在得到分享,能力在得到提升。
3、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探究。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经历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这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自我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还应创造实践机会,如提供信息技术竞赛方面的信息,积极帮助教师大胆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 示范课的评比,并大力褒奖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的学科,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4、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课程整合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为重庆二十九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资源的研讨整合、实践反思,使得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自身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目前学校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有的教师应该勇于探究、善于研究,把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做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晓满.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2]李雪,顾小清.教育科研信息化:网络教师共同体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4-27.
[3]翟军工.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5-8.
[4]傅德荣.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和误区, 中小学电教,2002
[5]吴小丽.中学校园的新引擎 ,重庆出版社, 2008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化
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学科教育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者;做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在教学中自觉加强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数字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硬件设施,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2)网络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经网络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4)远程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5)学习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电子文件包,它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帮助教师专业化能够成长,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二、教育信息化需兼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师道即尊,学风自善”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行上网指导时,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该学习计划应以“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思路清晰、培训方式多样”为指导思想。当前,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计算机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各自学校、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培訓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以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最合适。确立教师培训的课程应该是"教师素质本位",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教研组实际情况,分学科、分批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于各班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了帮助老师们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我们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白板培训,为每个学科“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辅助各科教师掌握最前沿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转变上课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2.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发展。
“校本研训”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基础硬件的新装备,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无疑为校本研修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能够考虑到绿色环保,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能彰显特色。
(2)建成光纤到校及校数据中心,教学区域有无线网络覆盖, 移动教育无处不在,建设完整的校园网络。
(3)配备齐全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一应俱全)。
(4)学校实现“班班通”,每班配装1套数字化教学设备(含电子白板、投影机、数字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5)学校装备数字化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备课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研室等。
方便教师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过程中,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可以说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是我校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策略与途径,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三意识”指“服务意识”“ 创新意识”“ 成果意识”。“四要素”即“人”“车”“路”“货”。“人”包含了学校领导、各学科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车”指代学校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广播系统等;“路”包括学校的门户网站、空中学习课堂(中国同步学习网)等;“货”指可供教学、学习之用的资源,包括学科研究小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试题库等。
重庆二十九中建设的资源中心库,资源中心库现在建有“数字图书馆”、“校本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新课程资源库”等板块,该资源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而且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我校的“教师频道”也给各学科老师和教研员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得到碰撞,经验在得到分享,能力在得到提升。
3、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探究。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经历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这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自我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还应创造实践机会,如提供信息技术竞赛方面的信息,积极帮助教师大胆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 示范课的评比,并大力褒奖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的学科,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4、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课程整合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为重庆二十九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资源的研讨整合、实践反思,使得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自身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目前学校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有的教师应该勇于探究、善于研究,把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做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晓满.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2]李雪,顾小清.教育科研信息化:网络教师共同体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4-27.
[3]翟军工.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5-8.
[4]傅德荣.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和误区, 中小学电教,2002
[5]吴小丽.中学校园的新引擎 ,重庆出版社, 2008